譯路行遠-跨越差異的國際傳播 劉強 978711913817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外文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譯路行遠-跨越差異的國際傳播
ISBN:9787119138176
出版社:外文
著編譯者:劉強
叢書名:「譯中國」文庫
頁數:20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02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譯路行遠:跨越差異的國際傳播》從「語言」「敘事」「文化」三個維度分享國際傳播實踐的心得體會,思考對外表達面臨的困境以及如何跨越差異走好國際傳播的「最後一公里」。第一章以媒體視角,從句法、用詞、節奏、細節、修辭、標題等六個方面介紹國際主流英文媒體的話語風格:第二章概括中國時政話語的重要特點,從「外媒視角」「漢學家視角」觀察中國時政話語英譯的難點;第三章聚焦中西「政府觀」差異視域下的國際傳播身份困境與突破之道;第四章淺談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對翻譯、新聞寫作、社交媒體運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譯路行遠:跨越差異的國際傳播》延續作者一貫的視角與風格,細讀外媒,詳說翻譯,希望能啟迪更多的年輕讀者投身翻譯與國際傳播事業。

作者簡介
劉強,中國外文局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編輯、副譯審;黨的二十大報告,2023年、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英文翻譯組成員;微信公眾號「外宣微記」主筆;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湖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等高校兼職碩士生導師;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新聞學院訪問學者;著有《筆尖上的文化碰撞:對外話語與翻譯》(2022);參与審定《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英文版(2023)。

精彩書評
★面對做好國際傳播的任務,瞄準國外受眾,抓住中國時政話語的本意和特點,研究國外常用表述風格,利用人工智慧語言技術,尋找zui佳表達方案,就是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啟示。
——黃友義(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
★作者以活潑輕鬆的語言,兼具形上形下,從文化、思維、修辭等多角度列舉了大量中西政治話語表述同與不同的實例,分析了它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分享了對改進中國政治話語翻譯和跨文化傳播的思考,展示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大模型的技巧,在比較中給人以啟迪,在論述中促人思考。
——王剛毅(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 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
★此書重點探討了不同文化語境下中外互譯的風格特點,可讀性很強。其中一大特點是:用大量生動有趣的例句,說明如何加深對外媒報道的理解,並如何譯好中國特色政治話語。尤其難得的是,此書還對ChatGPT在翻譯中的妙用進行了生動的探討。對於希望提高時政英語翻譯水平的讀者來說,閱讀此書將大開眼界!
——陳明明(中國翻譯協會前常務副會長時政漢譯英專家)

目錄
第一章 外媒話語探微:媒體視角
1 1 句法
1 1 1 右分支句
1 1 2 長短相宜:悅目悅耳
1 2 用詞
1 3 節奏
1 3 1 湊韻
1 3 2 「湊三」規則
1 4 細節
1 4 1 受眾意識
1 4 2 營造畫面
1 4 3 有的放矢
1 5 修辭
1 5 1 隱喻
1 5 2 用典
1 5 3 轉喻等其他修辭
1 6 標題
第二章 中國時政話語:譯路維艱
2 1 時政話語英譯
2 1 1 時政話語特點分析
2 1 2 外媒視角
2 1 3 漢學家視角
2 2 翻譯中的誤解與誤用
2 2 1 隱喻的誤解
2 2 2 誇張的誤用
2 2 3 用典的問題
第三章 國際傳播:困境與突破
3 1 文化差異
3 2 身份困境
3 3 突破之道
3 3 1 誰來講
3 3 2 「話語權」再思考
第四章 ChatGPT:機遇與挑戰
4 1 ChatGPT與時政話語英譯
4 1 1 句法
4 1 2 詞彙
4 1 3 修辭手法
4 2 ChatGPT賦能翻譯學習
4 2 1 識別用典、誇張等修辭手法
4 2 2 識別諧音梗
4 2 3 破解語言「疑難雜症」
4 2 4 根據風格要求潤色文字
4 3 ChatGPT與公示語翻譯
4 4 活用ChatGPT辨析同義詞

前言/序言
《譯路行遠:跨越差異的國際傳播》終於與讀者見面了,可喜可賀。該書是「外宣微記」主筆劉強又一部有關國際傳播與翻譯的著作。相較之前出版的《筆尖上的文化碰撞:對外話語與翻譯》,該書更為系統地闡發了對跨越語言差異、文化差異、敘事方式差異「三道難關」,走好國際傳播「最後一公里」的思考。
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在翻譯轉換過程中,很難做到斤兩相稱,嚴絲合縫。該書也提醒讀者,每一種語言必然伴生著與之適應的敘事方式,忽視敘事方式的差異而進行簡單的翻譯,很可能會影響國際傳播效果。翻譯有其自身的標準和原則,傳播也有自身的邏輯和規律,二者難免會有衝突。2021年,英國漢學家藍詩玲(Julia Lovell)「翻譯+改寫(translation+reworking)」了《西遊記》,而非純粹地去「翻譯」,目的是讓中國古典名著在英文世界傳播得更遠。舉例來說,原著中諸如「嬰兒奼女(Babyand Fair Girl)」「三花聚頂(three flowers joined on top)」「五氣朝元(five breaths faced their source)」等道家術語和法門,中國人尚且不能完全明白,更何況外國讀者。我們如果講「效果導向」,就不能「一譯了之」,要有「reworking」的意識和能力,這也是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的關鍵所在。
《譯路行遠:跨越差異的國際傳播》的一個獨到之處在於,作者結合國際傳播與時政話語英譯實踐,從新聞編輯部視角,總結歸納了國際主流英文媒體的話語特點,並進一步分析了中國時政話語的特點及其英譯難點。該書通過鮮活翔實的案例,展示了語言中的敘事與文化差異,在話語對比中思考跨越差異之道。英國漢學家祁立天(Tim Clissold)說:「中文的不精確,會讓世界各地的會計和理賠員火冒三丈,然而正是這份不精確給讀者提供了空間。」(《雲室:一個英國人眼中的中國古詩》)在《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答應替趙敏做三件事,前提是「不違俠義之道」。這抽象又模糊的「俠義」二字給張無忌留下了足夠的「闡釋空間」。中文的抽象與模糊恰恰是對外表達的一大難題,尤其當「義利」「道」「天」「仁」等中國傳統文化概念進入當下的時政話語,時刻考驗著國際傳播工作者的語言和文化素養。
《中庸》有雲:「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一項長期工程。國際傳播工作者要有「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務實精神,不急不躁,不好高騖遠。
該書是作者在國際傳播與翻譯道路上「遠行」的階段性總結與心得體會,延續了作者力求「有趣、有料、有態度」的寫作風格,對於學習外語和從事翻譯及對外傳播工作的讀者來說,是一部有益的參考書籍。作為作者的同事,我為他感到高興,也希望他在今後的國際傳播與翻譯道路上繼續深耕,行穩致遠,進而有為。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