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法治進程中的地方政府行為研究 向淼 978754323533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格致
NT$41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當代中國法治進程中的地方政府行為研究
ISBN:9787543235335
出版社:格致
著編譯者:向淼
叢書名:轉型中國研究叢書
頁數:21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38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隨著法治中國建設不斷推進,地方政府的行為也發生了變化。本書從法治的視角觀察地方政府行為,分析地方政府面臨的法治壓力及回應策略。在理論層面上,本書回顧了公共行政學與行政法的發展歷史,梳理了中國行政法治的實踐發展過程,提出「地方政府的法治回應」的概念。在經驗層面上,本書的具體研究對象為2013—2015年浙江省實施「三改一拆」重點工作時的行政司法政策與實踐,對相關裁判文書進行了詳細的數據統計和分析,並選取其中的典型案例,運用過程追蹤方法揭示法治壓力對政府回應行為的作用機制。

作者簡介
向淼,浙江大學法學學士、管理學博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現任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研究員,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行政執法與監管、地方治理與法治。主持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1項,曾參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青年項目以及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參与撰寫多項涉及社會治理和政府改革的研究報告與政策諮詢報告。近年參与撰寫學術著作2部,在《中國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學報》、《公共行政評論》《復旦學報》等期刊發表十余篇文章。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在公共行政學中重新發現法律
第三章 法治行政:公共行政學的法律路徑及其中國化
第四章 司法與行政的平衡:轉型匯總的中國行政法治
第五章 地方治理中的法治壓力與政府回應
第六章 行政訴訟中的地方政府行為:描述性分析
第七章 地方政府的而法治壓力:行政訴訟改革效果評估
第八章 出庭應訴:地方政府對法治壓力的形式性回應
第九章 法治壓力影響政府行為的過程分析:案例比較
第十章 行為改變:地方政府對法治壓力的實質性回應
第十一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本書的出發點是從法治,尤其是行政訴訟的視角來觀察地方政府行為,分析地方政府面臨的法治壓力及其對壓力的回應策略。由此,本書的核心概念包括地方政府和法治回應。
首先,地方與中央相對應,地方政府是指相對於中央政府(國務院)而言的省級及省級以下的人民政府。因此,省級及省級以下的地級市(州)、縣(區或縣級市)、鄉鎮(或街道)四級人民政府都可以稱為「地方政府」。既有文獻在討論地方政府時,常常以地方政府來指代省政府在財政、人事、行政管理等方面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但在省級人民政府之下,既有文獻也通常以地方政府來指代市、縣、鄉鎮三級人民政府。此外,在市、縣、鄉鎮三級地方政府內,作為國家基層政權的縣和鄉鎮兩級人民政府通常也被稱為「基層政府」。本文正是在基層政府的意義上使用地方政府一詞,討論的是縣、鄉兩級地方政府(亦即基層地方政府;除導論和文獻綜述部分外,下文所說的地方政府都指本書所研究的縣、鄉兩級基層政府,不再區分地方政府、基層地方政府和基層政府)。
其次,法治回應是指地方政府對法治壓力的回應。對法治回應作出界定需要追溯法治問責和政府回應兩個概念。為保障政治的良好運轉,官僚組織在獲得權力的同時被要求對其權力承擔相應的責任。韋伯式官僚制的基本特徵就是強調層級制約的權力體系,實行職務等級制和非人格化管理即依靠法律、法規、條文和正式文件下達命令和進行管理,並要求權力和責任相對應。問責通常與平等、效率、回應、透明等聯繫在一起,其狹義含義是指在問責者與被問責者的關係中,問責者有權力對被問責者的行為進行評判,被問責者有義務就行為發布信息並作出解釋和證明,不符合要求就要承擔責任或接受懲罰。由此,在問責概念中,無論是信息收集、解釋與證明、懲罰與後果三個階段,還是由可問責性(answerability)與可執行性(enforcement)構成的二維框架,都強調政府有義務向行政相對人告知與其行為相關的事實依據和信息,就其行為作出解釋和證明,並且可被強制要求承擔責任。如圖1 1所示,馬克•波文斯(Mark Bovens)根據問責機制、問責者、被問責者以及責任後果的性質,把對政府的問責分為由政黨和選民進行的政治問責、由審計官和監察官進行的行政問責、由法院實施的法律問責、由職業團體負責的專業問責,以及由利益團體和利益相關人發起的社會問責,以及預算、程序與實體合法性、公共服務的問責,垂直問責和橫向問責等多種類型。

前言/序言
「轉型中國研究」系列叢書是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復旦高研院」)和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年度主題研究成果叢書。該叢書以「前沿性、基礎性、學術性、國際性」為理念,力爭經過數年的努力,建設成為在中國社會科學領域具有較高水平的綜合性、跨學科學術叢書。
「年度主題」(annual theme)是世界各國高研院組織學術活動的主要形式,圍繞社會科學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前沿問題、人類社會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組織教師隊伍進行跨學科研究,生產出一批有代表性的核心學術成果,旨在推動、引領或塑造學科發展中的重大學術議題的交流和發展。
2013年以來,復旦高研院進入到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本院的「年度主題」是借鑒國際上其他大學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的有益經驗而於2013年設立的新型學術組織機制。所謂「年度主題」,即研究機構根據自己的總體研究規劃所設立的年度研究主題。建立「年度主題」制度,引導本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及駐院研究人員圍繞某個主題分工協作、集體攻關,是國外科研機構特別是高等研究機構的通行舉措。如何結合現代中國轉型中的重大理論課題展開專題性的深入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提升自己研究水平的基礎性工作。復旦高研院「年度主題」建制,正是為了推進上述歷史使命而設立的基礎性學術組織機制。
為了使「年度主題」制度符合高研院的發展定位和預期目標,我們建立了與之相配套的科研項目管理體制,即常規性的「研究項目」(research programs)。在具體運行中,我們以研究項目作為跨學科整合的組織形式,並通過「駐院研究員」「訪問學者」等機制吸納校內其他文科院系、校外乃至國外相關研究力量,組織專職研究人員和駐院研究人員圍繞「年度主題」開展協同攻關。我們還設立了「年度主題席明納」,每月由一位研究者作專題報告,「年度主題」研究參与者全體參与討論,以期每一項研究都經過全體參与者的充分討論。
為反映我院「年度主題」的研究成果,我們與格致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轉型中國研究叢書」。目前,該叢書已經出版了《轉型中國的正義研究》《轉型中國的法治研究》《轉型中國的治理研究》《轉型中國社會秩序建構的關鍵詞辨析》《轉型中國的村治實踐研究》《轉型中國的基層選舉民主發展研究》《轉型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新探》《轉型中國的社會科學理論、範式和方法問題研究》《大數據與社會科學發展》《轉型中國的社會治理——理論、實踐與制度創新》等研究論著。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轉型中國的政治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是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2020年的年度主題團隊成員的研究成果。本書分為兩大部分:「政治發展理論與知識傳統」與「中國政治發展實踐與改革創新」,從比較政治學、現代化理論、國家和社會價值目標、傳統文化價值、西方文化價值、人類文明演進不同模式、現代國家理論、政黨領導力、國家治理能力、政治參与代表制、政治協商、政治文化、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變遷、基層民主與政治發展的相互關係等15個重要方面或維度,對中國政治發展的基礎理論和實踐創新進行學術探討。
本研究項目及叢書系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郭蘇建博士領導、策劃和主持,並由其擔任主編。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學院教授劉建軍和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孫國東教授擔任副主編。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專職研究人員顧肅教授、林曦教授為該系列叢書的編委會成員。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