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精神論 (新修版) 楊保軍 978730032512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NT$69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新聞精神論 (新修版)
ISBN:9787300325125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楊保軍
叢書名: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
頁數:34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02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新聞精神論》主要是關於新聞活動主體「精神世界」的討論。
《新聞精神論》提煉出新聞精神的基本內涵,形成了三大命題:求實為本的科學精神、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諧為美的自由精神。圍繞這三大命題,《新聞精神論(新修版)/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構建起了新聞精神論的基本體系,為後續新聞精神研究提供了重要參照。
此版為新修版,訂正了訛誤,對一些提法做了調整,按新出版規範重新調整了註釋、參考文獻格式。
「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以集納眾智、會通經典、觀照前沿為宗旨,匯聚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智識成果,力圖全方位、多視角地展現中國新聞傳播學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方面的思想創新與理論突破。
「當代中國新聞理論研究」含《中國新聞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新聞十論」,總字數超過400萬字。「新聞十論」不是一次性規劃完成的作品,而是在研究、寫作中逐步構想、形成的具有內在統一性的系列作品。從1999年《新聞事實論》的寫作算起,到2019年《新聞規律論》畫上句號為止,「新聞十論」的寫作積二十年之功。
「十論」中的每一論都是對某一新聞理論基礎概念、基本觀念的成體系的研究,完全可以獨立成篇。而它們組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了對新聞理論的系統化研究。可以說,「新聞十論」為整體的新聞理論體系構建做了初步的但重要的鋪墊工作。
《新聞精神論》主要是關於新聞活動主體「精神世界」的討論。作者提煉出新聞精神的基本內涵,形成了三大命題:求實為本的科學精神、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諧為美的自由精神。圍繞這三大命題,《新聞精神論(新修版)/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構建起了新聞精神論的基本體系。

作者簡介
楊保軍,1962年10月生,陝西省富平縣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突出貢獻專家,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支持計劃」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大華傑出教學貢獻獎獲得者(2021),中國人民大學師德標兵(2021)。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曾擔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首席專家。《國際新聞界》副主編。
出版學術專著《新聞事實論》《新聞價值論》《新聞觀念論》《新聞規律論》等十余部。出版本科生教材《新聞理論教程》(2004、2009、2014、2019、2023)、研究生教材《新聞理論研究引論》(2009)。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八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一等獎獲得者,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獲得者,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獲得者,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二等獎獲得者,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首屆優秀教材獎一等獎獲得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新聞精神解析
一、難解的「精神」之謎
二、新聞精神的界定
三、新聞精神的特徵分析
四、兩種關係中的新聞精神
第二章 新聞精神的構成(上)——求實為本的科學精神
一、崇尚理性,求實為本
二、尊重事實,反對虛假
三、合理懷疑,堅持證實
第三章 新聞精神的構成(中)——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
一、追求公正是新聞傳播的基本理念
二、公正報道的實現
三、維護正義是新聞傳播的至上追求
第四章 新聞精神的構成(下)——和諧為美的自由精神
一、新聞認識——實現認知自由的途徑
二、新聞傳收——實現政治自由的重要途徑
三、和諧為美的精神境界
第五章 新聞精神的作用
一、新聞業健康發展的精神源泉
二、塑造職業新聞人的無形之手
三、新聞精神的社會作用
第六章 新聞精神的實現
一、新聞精神的歷史建構
二、新聞精神主體的塑造
三、新聞精神的具體實現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新聞精神論(新修版)》:
但必須指出的是,隨著人類新聞活動的演變和發展,新聞精神會不斷回歸到它應有的精神追求上。這並不是說新聞精神是天定的、先在的,而是說新聞活動如果有其自身的規定性,有其基本的目標追求,它就必然具有其內在的基本精神,這種精神在新聞活動的歷史展開過程中,會不斷顯示出來、明了起來,通過傳播活動的歷史步伐塑造出來。新聞傳播演變發展的歷史,在一定意義上也是新聞精神成長的歷史。
第二,社會性。新聞活動是社會現象,因而新聞精神是一種社會精神,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沒有必要做更多的闡釋。需要認真說明的問題是:新聞精神社會性的內涵是什麼?我是在如下的意義上理解新聞精神的社會性的。
首先,新聞精神有其自身的個性特點和核心內容,但並不是一種孤立的精神形態,並不是與其他社會精神沒有關係的精神現象。不同社會精神之間具有融通性,不同優良精神之間在本性上是相通的。其次,作為一種精神,新聞精神與其他一些具體的精神形態、精神樣式具有基本相同的實質性內容。最後,新聞精神的作用和影響,也像其他一些具體的精神一樣,並不限於各自的活動範圍和活動者,其實際作用和影響具有廣泛性和社會性,即作為一種精神,其作用和影響可以波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
第三,民族性。新聞活動是人類的活動,因而必然具有人類的共同特點,但新聞活動的存在又是具體的、民族的,發生、演變、發展于不同的地域環境、文化環境、歷史環境、社會環境中。這些具體環境對新聞活動的濡染,使得新聞活動在不同的社會中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具體樣式,其精神追求同樣也具有一些不同的色彩。或者說,在大致一樣的新聞精神理念下,存在著眾多不同的精神實質及具體表現。這是事實,我們不能無視這種客觀現象而抽象地理解新聞精神,不然,我們也就不能理解具體新聞活動方式之間的差異。
新聞精神生成於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天然地與具體環境相適應。我們可以說,新聞精神如其他社會精神一樣,總是擁有不同的文化根源,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徵。新聞文化有其自身的傳統,通過新聞實踐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方式傳承下來,新聞文化有其當下的最新特點,這些東西集聚融合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定社會範圍的新聞文化景象。新聞文化的這種時空特徵,決定了新聞精神的民族性或國家性(當然也決定了新聞精神的歷史性或時代性),誠如一批歐洲學者和新聞工作者在對東南歐幾個國家調查后所寫的報告中所說:「不存在一種所有媒體適用的自律模式(新聞自律的本質就是用新聞精神來進行自我約束。——引者注)。各個國家應該根據記者所處的不同政治、文化和經濟環境制定適合自己國情的自律版本。」「不存在放之各國、各種類型媒介而皆準的自律規範,但是在不同國度、不同媒介之間存在相似的規律,這些規律是我們應該觀察到和學習的。」
新聞精神的差異與衝突,本質上是不同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的差異與衝突,文化觀念、文化傳統之間的差異與衝突,其背後則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矛盾與衝突。在世界經濟系統中佔主導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在全球範圍內開始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宏大而長遠的工程。這不禁使人想起馬克思在170多年前就講過的一段話:「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於這個階級的。」如果我們大?地將這段話中蘊含的觀念和方法論推及當今世界,就會立即發現,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處於明顯優勢地位的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同樣懷著強烈的慾望,要把它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精神產品推向全球,其中自然少不了衝鋒陷陣的新聞觀念。它要把西方世界所建構的媒體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模式傳播到整個世界。而這在許多新興的民族國家看來是不可接受的。它們有自己的傳統、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國情,它們要確立自己獨特的新聞觀念,建立適應它們自身需要的媒體與政府、與企業、與受眾的關係。因此,人們看到的現實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新聞價值觀、媒介功能觀,從文字表述到精神實質都有很大的差別,甚至是根本對立的。
我想進一步說明的是,不同國家、民族有其進行新聞活動的不同文化傳統與文化現實,擁有不同的文化框架,特別是新聞文化框架。因而,體現新聞活動靈魂的新聞精神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是必然的,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國家性、民族性是新聞精神必然具有的客觀屬性。試圖以殖民主義的方式、文化霸權(信息霸權或者新聞霸權)主義的方式去建構全球一元化的新聞精神觀念,特別是價值層面的一元化觀念幾乎是不可能的。比較實際、有效並且合理的做法是學習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念說。人類擁有一個共同的新聞精神理念,不同民族、國家依據自己的實際,轉化出各自特殊的新聞精神觀念。轉化過程中也許損壞了甚至破壞了普遍的理念,但這是人類做所有事情都必須付出的代價。

前言/序言
新聞精神論,就是把新聞活動作為人類精神活動之一種的精神現象學、精神現象論;新聞精神論是關於新聞精神的理論或學說,至少是關於新聞精神的比較系統的觀點和看法。它把新聞精神作為歷史的、變動的、發展的客觀精神,作為研究對象,它的主要內容是分析新聞精神的本質內涵、基本構成,探討新聞精神的作用、塑造培養機制與方法以及新聞精神實現的主要途徑,當然,還有其他一系列相關的問題(領域)。
新聞精神論的學術追求或者理論目的(意義)在於弄清研究內容關涉的諸多問題,揭示是什麼樣的基本精神理念支配著新聞活動的展開,進而揭示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理念去支配新聞活動的進行;新聞精神論的實踐目的(價值)在於為新聞傳播業的良性發展、新聞活動主體精神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提供一些可能具有一定啟發意義的思想。
新聞精神論,顧名思義,是一種「論說」,是一種理論研究,既不是歷史研究,也不是實務研究。它的重點不是追尋歷史上展現的新聞精神現象,而是探求現實的新聞精神是什麼;它不僅著眼于現實的新聞精神,還展望未來必須具有什麼樣的新聞精神;它關注的主要是中國問題,但也不忘西方參照系的存在和作用;它以觀念分析方法為核心,史實與現實只是參照物和反思的對象,並不是要重點陳述的對象。我是以思想者的姿態——而不是以歷史經驗事實為主要陳述對象的史學者或者以直接為當下具體行為服務的實踐觀念設計者的姿態——處置這一研究課題的。我只能考察我所能想到的問題,但這一定不是新聞精神論應該研究的全部問題。其實,新聞精神論關涉的問題沒有一個嚴格的邊界,也很難劃定這個邊界。因此,新聞精神論在這裏只是「我的」新聞精神論。
任何一種科學研究,不管它是哪種類型的科學研究,都有自己著重的或者特殊的致思取向。我沒有把新聞精神論主要作為新聞實踐的指導手冊去寫,但這並不是說手冊式研究不重要,也不是說我不重視手冊式研究。事實上,在這項研究中,我始終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理論思考,因為在我看來,與經驗事實不相干的理論思考、邏輯推理,不是純粹的學術,而是完全的無用。任何正確的理論思考、邏輯抽象、概念分析,都很難完全離開經驗事實根據。因而,我只是想利用這項研究首先主要闡釋清楚相關的理論問題,因為這是手冊式研究與設計的邏輯前提。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