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真實論 (新修版) 楊保軍 978730032511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NT$82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新聞真實論 (新修版)
ISBN:9787300325118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
著編譯者:楊保軍
叢書名: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
頁數:42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02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以集納眾智、會通經典、觀照前沿為宗旨,匯聚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智識成果,力圖全方位、多視角地展現中國新聞傳播學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方面的思想創新與理論突破。
「當代中國新聞理論研究」含《中國新聞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新聞十論」,總字數超過400萬字。「新聞十論」不是一次性規劃完成的作品,而是在研究、寫作中逐步構想、形成的具有內在統一性的系列作品。從1999年《新聞事實論》的寫作算起,到2019年《新聞規律論》畫上句號為止,「新聞十論」的寫作積二十年之功。
「十論」中的每一論都是對某一新聞理論基礎概念、基本觀念的成體系的研究,完全可以獨立成篇。而它們組合在一起,就初步形成了對新聞理論的系統化研究。可以說,「新聞十論」為整體的新聞理論體系構建做了初步的但重要的鋪墊工作。《新聞真實論》將新聞真實觀作為新聞觀的核心部分,圍繞新聞真實這一基本問題展開深入細緻的研究,探究新聞真實的本質、新聞真實實現的途徑,構建起全面系統的體系。

內容簡介
真實是新聞的根基,是新聞學基本的範疇之一,但全面、系統、深入地論述新聞真實問題的專著並不多。《新聞真實論》將新聞真實觀作為新聞觀的核心部分,圍繞新聞真實這一基本問題展開深入細緻的研究,探究新聞真實的本質、新聞真實實現的途徑,構建起全面系統的體系。
《新聞真實論(新修版)(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突破了以往學術界主要針對新聞媒介、新聞傳播環節討論真實問題的局限,以新聞傳播的完整過程及新聞傳播環境為對象,構建了研究新聞真實問題的新框架,擴展了新聞真實論的學術視野。就實踐價值來說,該書對於防治虛假新聞具有重要意義。
此版為新修版,訂正了訛誤,對一些提法做了調整,按新出版規範重新調整了註釋、參考文獻格式。

作者簡介
楊保軍,1962年10月生,陝西省富平縣人。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突出貢獻專家,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國人民大學「傑出學者支持計劃」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大華傑出教學貢獻獎獲得者(2021),中國人民大學師德標兵(2021)。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新聞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曾擔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首席專家。《國際新聞界》副主編。
出版學術專著《新聞事實論》《新聞價值論》《新聞觀念論》《新聞規律論》等十余部。出版本科生教材《新聞理論教程》(2004、2009、2014、2019、2023)、研究生教材《新聞理論研究引論》(2009)。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
全國百篇優秀博±學位論文獎獲得者,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八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二等獎、三等獎、一等獎獲得者,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獲得者,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獲得者,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二等獎獲得者,中國大學出版社圖書獎首屆優秀教材獎一等獎獲得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新聞真實的本質
一、新聞真實論的指稱對象
二、新聞真實的本質
三、比較中的新聞真實
四、新聞觀與新聞真實觀
第二章 新聞真實的構成
一、具體真實與整體真實
二、要素真實與事項真實
三、現象真實與本質真實
四、聞錄性真實與實在性真實
第三章 新聞真實的特徵
一、新聞真實是事實性真實
二、新聞真實是過程性真實
三、新聞真實是有限的真實
四、新聞真實是即時、公開的真實
五、新聞真實的媒介形態特徵
第四章 新聞真實的實現(上)
一、實現新聞真實的實質
二、實現新聞真實的基本過程
三、實現新聞真實的基本原則
四、實現新聞真實的程(序)規(則)
第五章 新聞真實的實現(下)
一、制約實現新聞真實的因素
二、實現真實報道的內容界限
三、虛假新聞及其防治
第六章 新聞真實的證實
第七章 新聞真實的意義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新聞真實論(新修版)(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
同時具有結果或效應上的延遲性。累積性是說,只有關於一定領域的新聞報道總量達到某種限度,人們才能判斷、評估相關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是否達到了整體真實。如果新聞媒體關於某一領域的新聞報道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量度,就很難評判其新聞報道是否在整體上是真實的。因而,評判新聞報道的整體真實性,不像判斷某一具體報道的真實性那樣簡單,需要科學地、合理地設定一定的報道時期界限,只有這樣,做出的關於整體真實與否的判斷才可能是正確的、公正的。整體真實的延遲性與累積性密切相關。延遲性是說,人們很難對新聞報道的整體真實性做出快速判斷,而對於某一具體報道的真實性,從一般意義上說,則可以及時做出評判。儘管人們只能通過事後證明證實的方式去檢驗所有已經報道出來的新聞的真實性,但對具體真實來說,這種檢驗總體上是簡單的、容易的,而對新聞報道整體真實性的檢驗幾乎是感覺性的、直覺性的,是由一定時期的收受經驗累積而成的。整體真實是比較宏觀的、抽象的真實,是一種模糊的、不易把握的真實,是比較難以實現和進行確切評判的真實。正如有學者所說:「要做到整體真實有相當難度,尤其是難以準確地評估。」?如果真要證明新聞報道在整體上是否真實,就必須採取一定的科學認識途徑,將新聞報道的某一領域的真實情況揭示出來,然後才能進行比較準確的判斷。但人們一般不會為了證實新聞報道整體的真實性去勞心費力,而是往往將對媒體關於某一領域的新聞報道整體上是否真實的檢驗交給歷史,交給「時間老人」。人們正是通過時間的流逝,通過「回頭望」的方式來判斷過去報道的真實性,因而是延遲的。
第三,整體真實是一種關於新聞報道的理念,也可以說是一種新聞價值理念,是一種新聞觀的反映。在我看來,整體真實首先是一種新聞真實理念,是對如何進行新聞報道的一種原則性的要求,是對實現真實新聞傳播的一種宏觀層面的要求,在實質上說,乃是新聞傳播在真實性問題上的一種價值訴求或價值取向。在整體真實觀看來,個體新聞媒體通過新聞報道向人們呈現設定的目標報道領域的整體真實情況,是媒體應盡的義務和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而整個新聞界同樣有義務和責任以新聞認識的方式,向人們反映整個事實世界的基本整體真實面目。因而,新聞媒體理應用整體真實的新聞真實觀指導常態的新聞報道活動。確實,理想的新聞傳播都會追求整體真實,但在新聞實踐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新聞報道能夠達到整體真實,因而並不是所有的新聞傳播者都願意堅持整體真實觀。
這裏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有人認為新聞報道的職責主要是反映目標報道領域中那些非常態的事情,不需要過分關注正常的事情。在這種新聞觀支配下的新聞媒體的新聞報道,它關於某一目標報道領域報道的真實性,在堅持整體真實觀的人的眼中永遠都是片面的真實。我以為,這裏更多體現的是新聞觀的差異,而不是新聞真實觀的差異。從更根本的意義上說,問題已經轉變成了價值問題,而非事實問題。新聞報道到底應該以「報憂」(「憂」指負面性的新聞事實)為主,還是應該以「報喜」(「喜」指正面性的新聞事實)為主?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可能會長期存在下去。我個人的原則性看法是: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喜多就應以「報喜」為主,憂多就應以「報憂」為主,不能預先形而上學地規定以「報憂」或「報喜」為主。這樣,人們才能真正跟隨媒體的報道,把握到比較全面的實際情況。看得出,我所持有的真實觀是實事求是的整體真實觀。

前言/序言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沒有知識體系這個內涵,三大體系就如無本之木。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當前,面向新時代的使命任務、面向新媒體的變革、面向全球化背景下人類文明交往的新形勢,新聞傳播學科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需要在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中實現學科的系統性重組與結構性再造,新聞傳播學的知識體系也需要以此來錨定坐標、釐清內涵外延。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是中國共產黨親手創辦的第一所高等新聞教育機構,是新聞傳播學科「雙一流」建設單位,主動布局和積極開展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是我們應有的使命擔當。為此,學院開展了「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工程」重大攻關行動,組建了十六個科研創新團隊,以有組織科研的形式開展專項工作,寄望以此產生一批重大基礎性、原創性系列成果,這些成果將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支持下陸續出版。
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首先要解決這一體系的邏輯性問題。這需要回到學科發展的歷史縱深處,從元問題出發,釐清基本邏輯。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通訊社等風起雲湧,推動了以大眾傳播為主體的職業新聞傳播事業的迅猛發展。這種實踐層面的動向也必然會反映到理論層面,催生和促進新聞傳播學的發展。如果從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算起,新聞學在中國的發展逾百年,傳播學全面進入中國學界的視野已超過四十年,從1997年正式成為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在我國的發展則有二十多年。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新聞傳播學形成了以史、論、業務三大板塊為支柱的知識圖譜,並在各專門領域垂直深耕,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學科陣列。應該說,已有的發展為構建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離自主知識體系的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在:長期跑馬圈地擴張而以添磚加瓦方式累積形成的知識碎片如何成為有邏輯的知識圖譜?主要面向大眾傳播而形成的知識概念何以適應新媒體時代傳媒業結構性變革的新要求?多源流匯聚、面向多學科開放而形成的知識框架如何彰顯本學科的主體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中國特色」的靈魂如何全面融通進入知識體系?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超越各種表層因素,從元問題出發並以其作為邏輯起點展開整個知識體系的構建。新聞傳播學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關注「對話與溝通」及由此對「共識與秩序」的促成,進而推進人類文明和文化的理解與融合。在今天的社會語境下,對於新聞傳播學的這一本質意義的認識是重建學科邏輯的關鍵。在當今的新興技術革命中,新聞活動從職業語境走向社會化語境,立足於職業新聞活動的新聞學也必須實現根本性轉換,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人類傳播實踐,將新聞學建立在作為人之存在方式、與人之生活世界緊密相連的「新聞」基礎之上,建立在新聞、人、事實和生活世界之間相互交錯的深厚土壤中。
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必須要處理好中國特色與世界普遍意義的關係問題。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賦予知識概念以特殊含義,如何將這種「中國特色」闡述清楚,是新聞傳播學理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中國特色」強調對中國問題、中國歷史傳統和現實特徵的觀照,但這絕不是自我封閉的目光向內,而是要處理好中國經驗與世界理論的關係。建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該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是吸收、轉化、融入的過程,從學術上講,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對話、與中國現實對話的過程。建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該關切、關懷人類共同的問題和命運,這就要以產出中國知識、提供全球方案、彰顯世界意義為目的,在古今中西的十字路口展開對照和對話。換言之,我們構建自主的知識體系不是自說自話,而是要通過知識創新彰顯中國貢獻,使中國的新聞傳播學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這是一個艱難而複雜的進程。如果以此為目標做戰術層面進一步細分的話,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大體可以分為三個向度:
其一,能夠與世界同行開展實質有效的深層對話。
這部分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特別鮮明的中國特色、短期內難以達成共識的內容,比如中國新聞學,從概念到理論邏輯均與西方學術話語有著較大的差異和分歧。對於這部分內容,我們至少在短期內可以以能夠開展實質有效的對話為目標,不一定能夠達成共識,但至少應努力做到和而不同。這需要我們首先建立一套系統的、在學術上能夠邏輯自洽的中國新聞學理論體系。作為中國新聞學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能成為被表面尊崇實則割裂的「特區」「飛地」,而應「脫虛向實」,真正貫穿本學科的知識圖譜。這就需要將馬列關於新聞傳播的經典論述與中國共產黨從其領導下的百年新聞事業中不斷總結提煉的新聞理論相結合,與中國歷史傳統特別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當前,特別要立足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時代中國新聞傳播事業,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關於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系統性理論闡釋,全面梳理網際網路環境下新聞實踐的基本理念、原則、方式方法,充實和完善新聞學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構建較為系統完整的知識地圖。這既是中國新聞學理論鏈條的最新一環,也將實現理論創新的層級跨越。
其二,能夠與世界同行開展實質有效的交流合作。
這部分主要是指那些與西方學術話語有相通之處、面臨共同的問題和挑戰的內容,比如一直面臨著基礎理論創新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