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貓夢回梨園 (第一回)唱-婉轉悠揚兩百年 魯曉 羅哲 978757094013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黑龍江教育
NT$19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京劇貓夢回梨園 (第一回)唱-婉轉悠揚兩百年
ISBN:9787570940134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
著編譯者:魯曉 羅哲
叢書名:京劇貓夢回梨園
頁數:3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77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0-14歲
★ 《京劇貓夢回梨園》不僅是一部關於京劇藝術的專著,更是一次文化的穿越之旅。作者通過四個精心設計的部分,帶領讀者一步步深入京劇的世界,從根源到技藝,從理論到實踐,既有深度的學術探討,也有淺顯易懂的知識普及,適合所有熱愛京劇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
★ 《第一回 唱——婉轉悠揚兩百年》從京劇的起源探索到唱腔的藝術,再到唱功的深層修鍊,最後深入文武場的伴奏之美,全方位展現了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每一章節都如同一扇扇打開的門,引領讀者步入這一傳統藝術的神秘殿堂,感受其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和深邃的文化內涵。
★ 這部作品以其獨到的結構,詳盡地展現了京劇藝術的全貌。從「京劇從哪來」追溯其歷史淵源,到「優美動聽的唱腔」欣賞藝術之美,再到「唱功『非一日之功』」和「伴奏『文武場』」深入技藝之精華,每一部分都是對京劇這門古老藝術形式深愛與敬意的體現。本書不僅是京劇愛好者的寶貴資源,也是希望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的必讀之選。

內容簡介
《京劇貓夢回梨園》系列叢書以京劇貓主人公白糖、武崧、小青、大飛等在金婆婆的帶領下,穿越時空,走進曾經遙不可及的京劇世界為主線,講述了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一個個梨園故事和人物。
在故事中,京劇貓明白了京劇從何而來,又會怎樣走下去,自己應該為京劇傳承做些什麼;金婆婆也邂逅了多年不見的京劇同好,還結識了新的戲迷和票友朋友。京劇,在京劇貓一路上的念念叨叨中打開了神秘的大門,用獨具魅力的形式和豐富深厚的內涵,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根基的源遠流長。
《第一回唱——婉轉悠揚兩百年》精心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京劇從哪來;第二部分:優美動聽的唱腔;第三部分:唱功「非一日之功」;第四部分:伴奏「文武場」。

作者簡介
魯曉,女,1984年出生,北京人,原就職于中國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現自由撰稿人。
羅哲,女,1954年出生,湖北人,編審,原就職于黨建讀物出版社,現已退休。

目錄
京劇從哪裡來
優美動聽的唱腔
唱功「非一日之功」
伴奏「文武場」

精彩書摘
這天早上,京劇貓白糖醒來后還有點發愣。剛才夢中的情景讓他興奮極了——他要到京劇的老祖宗那裡,捋捋京劇的源流,順便學點京劇的獨門秘訣。不過,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夢回梨園」,可不是一兩次,要有十次呢!好,以後九次的故事以後再說,眼下,咱們趕緊到梨園去吧!
第一個進京的徽班叫「三慶」,由揚州鹽商江鶴亭(安徽籍)組織,高朗亭率領。他們的劇目豐富精彩,很快壓倒了當時北京盛行的「秦腔」。三慶班唱二黃為主,秦腔是西皮調的前身,就這樣,二黃和西皮第一次匯合啦!
後來,另外三個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後來到北京,湖北的楚調(西皮調)也傳人北京,二黃和西皮又有了第二次匯合,形成了「皮黃戲」。
京劇的基本形式叫「唱、念、做、打」,通常被稱為「四功」。其中,「唱」是最重要的一種表演形式,也是演員最重要的一種表演功夫。京劇被很多人稱為「中國的歌劇」,那唱功自然就排在「四功」之首啦!
京劇最重要的是要好聽,「聽戲」指的就是欣賞優美的唱腔。京劇唱腔里的曲調分為好幾大類,包括二黃、西皮、高撥子、吹腔等,其中二黃和西皮是京劇的主要唱腔。二黃曲調穩重舒緩,可以表現感嘆、沉思、憂傷的情緒和情景,悲劇中多有使用。西皮曲調活潑跳躍,可以表現歡快、堅毅的情緒。
京劇的唱腔節奏有特定的表達方式,是由「板式」來決定的。最重要的板式是「原板」﹐它的板式是一板一眼,相當於我們平時唱歌的2/4拍。在原板的基礎上,又演化出了其他板式。
像「慢板」,它的板式是一板三眼,相當於4/4拍;「快板」的板式是有板無眼,1/4拍;「散板」無板無眼,節拍自由。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明白一些了?原來,京劇的唱腔屬於「板腔體」——「板」是節奏,「腔」是旋律。在表現人物時,可以靈活地把曲調和板式結合起來,交叉組合成各種唱腔。比如,劇中人遇到傷心事時,就用一段二黃慢板把悲傷沉鬱的心情表現出來。而西皮原板往往用於敘事、抒情和景色描寫。
一副好嗓子對於京劇演唱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京劇大師梅蘭芳在幼年時身體就很結實,因此嗓音也比較寬亮,唱戲的「本錢」是相當充足的。可他還是非常注意保護嗓子,用科學的方法和嚴格的訓練,讓自己的嗓音一直到晚年都保持了「五音飽滿,唱齣劇情」的藝術境界。
1958年,《戲劇報》發表了《梅蘭芳談怎樣保護嗓子》的文章,他詳細介紹了怎樣喊嗓、遛彎、吊嗓,傳授了在「倒倉」、生病和日常生活中保護嗓子的訣竅。特別是他把「精神暢快,心氣和平」放在了第一位,用今天的說法就是心理健康和個人修養對於保養嗓子最重要。原來,要想唱得好,「功夫在戲外」啊!

前言/序言
京劇從哪裡來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以後,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京劇就是從那時起開始形成的。徽班進京原本是為了慶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壽,後來就留在了北京。這些地方戲班能從江湖走進殿堂,當然離不開京城粉絲特別是清朝皇室和貴族的追捧,那時京城裡有好多戲台,有的直到現在還在演出京劇。
就這樣,京劇在中國廣為流行,被人們稱為「國劇」。2010年,京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