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 9787516837832 普里 特.巴塔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台海
NT$95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兵臨險境-德軍1942年11月-1943年3月的最後反撲
ISBN:9787516837832
出版社:台海
著編譯者:普里 特.巴塔
頁數:44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28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蘇聯城市斯大林格勒一度被德軍佔領,但不久後又被蘇軍包圍,而德軍突圍未果。這個過程中,蘇德雙方都陷入了非常痛苦的消耗戰。德國第六集團軍不得不投降,蘇聯取得關鍵性進展。
但戰鬥仍未結束,本書集中講述1942年冬至1943年春,德軍再次反撲的兇險。此時東線的德軍部隊已被嚴重削弱,德軍名將曼施泰因率領德國國防軍使出渾身解數,以避免多方位的潰敗;而蘇聯紅軍曾試圖快速擴大戰果,又因冒進而損失慘重。雙方都拖著殘軀進行殊死較量,在烏克蘭這片土地上再燃戰火。
本書收集了大量歷史文獻,穿插豐富的軼事和背景故事,生動地還原了這場慘烈的戰鬥。

作者簡介
■原著:[英]普裡特 巴塔
普裡特 巴塔曾是一名英國軍醫,退伍後成為全科醫生,並深入研究了20世紀的戰爭史。作品有《普魯士戰場:蘇德戰爭1944—1945》《巨人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羅的海戰事》等,均深受好評。
■翻譯:小小冰人
知名軍事歷史譯者。從事二戰史的研究與翻譯十幾年,翻譯戰史類作品近50部,包括《東進:蘇德戰爭1941—1943》《焦土:蘇德戰爭1943—1944》《空中英豪:美國第八航空隊對納粹德國的空中之戰》《致命打擊:一個德國士兵的蘇德戰爭回憶錄》《普魯士戰場:蘇德戰爭1944—1945》《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戰爭戰役層級發展史》《作戰指揮:二戰德軍陸軍實戰指南》《從失敗到勝利》等多部作品。

精彩書評
雖然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但對於任何研究東線的學者來說,這都是一段非常詳細的歷史,值得品讀。——《軍械師》雜誌
這是巴塔又一部令人過目難忘的作品,他是目前我最喜歡的撰寫東線戰事的作家之一。——historyofwar org

目錄

書中主要人物
序言
第一章 通往危機之路
第二章 鐵錘落下:”天王星行動”
第三章 薄弱的防線
第四章 12月:”冬季風暴行動”
第五章 12月:”小土星行動”
第六章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第七章 絕望的聖誕節
第八章 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什戰役
第九章 力挽危局
第十章 2月:撤離頓河
第十一章 2月:運動戰
第十二章 2月:鐘擺擺動
第十三章 哈爾科夫
第十四章 喘息之機

精彩書摘
1941年年初,希特勒告訴他那些將領:”巴巴羅薩(行動)發起時,整個世界都會屏住呼吸。”1941年6月22日,145個德國師在德國空軍主力和芬蘭、羅馬尼亞大批兵力支援下,跨過邊界攻入蘇聯,總兵力可能多達300萬人。”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的首要目標莫斯科,位於600英里(1英里約合1 61千米,600英里約合966千米)外,而德國軍隊與蘇聯首都之間,是蘇聯歐洲地區的廣袤空間,缺乏公路和鐵路,遍佈龐大的森林和沼澤,紅軍還在這裡部署了191個步兵師和37個機械化旅。
迅速擊敗波蘭和法國後,德國軍隊信心十足,雖說這一次的作戰範圍更廣,可他們堅信己方同樣能在此次戰爭中大獲全勝—快速挺進的裝甲師可分割紅軍,德國空軍能控制天空,一切都不在話下。儘管紅軍兵力眾多,儘管蘇聯地域遼闊,但德國人覺得自己能迅速贏得勝利。實際上,雖然戈林大肆吹噓,並自詡為軍備生產負責人,可德國的工業根本沒有被組織起來,無法維繫曠日持久的戰事。因此,對德國人而言,這場戰爭必須速戰速決。一旦擊敗蘇聯,德國就可立於不敗之地,徹底確保千年帝國的未來。
在隨之而來的交戰中,德國國防軍打得相當成功,多兵種合成的德國裝甲師戰鬥力確實很強大,但他們迄今為止取得的勝利,絕不僅僅是快速兵團集中使用裝甲戰車的結果,地面部隊與空軍的緊密協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而德國軍官把決策權交給下屬的做法也同樣重要,這讓他們在遇到意想不到的情況時能夠即興發揮,從而保持作戰速度,始終讓敵人處於慌亂無措的境地。
紅軍的固有理念,很大程度上依賴”俄國軍隊頑強從事防禦作戰的傳統”,以及他們的兵力優勢。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皇軍隊一再擊敗俄軍的作戰方式,極大地鼓舞了今天的德國國防軍。但和那個時代的任何一支軍隊一樣,紅軍也有些指揮員頗具遠見卓識,撰寫過許多關於機械化時代的戰爭的文章 。實際上,除了德國,蘇聯軍事思想家就機械化時代的交戰方式所撰寫的著作,遠遠多於其他任何國家的專業人士。許多具有遠見者在蘇聯總參軍事學院任職,把他們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傳授給學員。和其他國家的同行一樣,他們明確闡述了準確性不一的多種理念,但20世紀30年代席捲蘇聯紅軍的大清洗,給新理念的發展、測試和應用造成巨大的破壞。米哈伊爾 尼古拉耶維奇 圖哈切夫斯基可能是紅軍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他於1937年遭逮捕,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飽受酷刑,被迫承認自己參與了推翻斯大林的陰謀—法庭剝奪了他請辯護律師的權利,宣判他有罪,並於宣判當天就匆匆處決了他。清洗持續不斷,參與審判圖哈切夫斯基的五名法官很快也被逮捕並遭處決。伊耶羅尼姆 彼得羅維奇 烏博列維奇同樣慘遭不幸,他曾撰寫過許多文章,竭力提倡新的交戰方式。
圖哈切夫斯基和另一些人死於非命,可他們從事多兵種合成大縱深戰役的理念,依然是蘇聯軍事學說的組成部分。格奧爾吉 朱可夫出色地運用了這種理念,於1939年在哈拉欣河邊界交戰中,以機械化力量對日軍發動反攻。重新評估所有軍事思想,弄清這些思想在實際情況中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可是,紅軍沒能完全消化他們對付日軍的經驗,也沒能吸取西班牙內戰的教訓。1939年—1940年,紅軍與實力相對較弱的芬蘭軍隊開戰,面對作戰頑強、意志堅定的敵人,蘇聯紅軍呆板地恪守既有的”軍事教義”,結果死傷慘重,戰果甚微。後來,紅軍實施了變革。曾於1939年—1940年在總參軍事學院學習,並於戰爭期間在總參作戰部任職的謝爾蓋 馬特維耶維奇 什捷緬科後來寫道:
最高統帥部從剛剛結束的戰爭中得出的結論,對總參軍事學院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課程裡刪除了一切陳舊過時的東西,特別強調野外演練,強調研究複雜的戰役和戰鬥方式教學工作做出改進,以便把學員培養成有能力應對各種情況的指揮員。

前言/序言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事,普遍認為德國人以高超的戰術、戰役造詣從事了一場場交戰,但最終因為寡不敵眾和希特勒不斷干預軍務而敗北;蘇聯紅軍作戰技能拙劣,只能從事頑強的防禦。許多德國老兵還積極宣揚另一個觀點:納粹當局確實在蘇聯被佔領地區犯下許多罪行,但德國國防軍大部和武裝黨衛隊許多作戰兵團並未參與其中,他們對這些暴行一無所知。這必然導致真相變得更加複雜。
蘇聯文獻裡說的偉大衛國戰爭,伴隨德國軍隊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勝利而來,他們迅速打垮了波蘭,隨後又擊敗低地國家和法國,還把英國人逐出歐洲大陸。在這些初期戰事中,德國軍隊看似輕鬆打垮了對手,卻掩蓋了幾個基本事實。德國裝甲師的攻擊力毋庸置疑,可他們的坦克,無論是武器還是防護性,與英法軍隊的戰車相比還是略遜一籌;德國陸軍大部分兵團的運動速度,仍取決於馬匹和人員的步行速度,與前幾個世紀相比沒什麼變化。德國空軍為地面進攻力量提供的密接支援,的確幹得如魚得水。可一旦他們跳出純粹的戰術任務,竭力證明自身的能力,哪怕戈林大肆吹噓,德國國內許多人也對空軍的戰鬥力滿懷期望,英國人還是把他們的遠征軍順利撤離敦刻爾克,而皇家空軍也阻止了德國空軍在英格蘭東南部上方贏得空中優勢—不掌握這種優勢,入侵英國本土純屬妄想。
波蘭、比利時、荷蘭、法國敗亡的驚人速度,還掩蓋了德國另一個重要的弱點:德國陸軍,更準確地說是整個德國,幾乎在各個方面都沒有為曠日持久的戰事做好準備。軍事計劃恒久不變的公理是:手頭必須掌握足夠的預備隊,可應對一切突發事件。而德國國防軍從事的每一場戰局,都把大部分作戰力量投入初期突擊。當然,此舉的部分原因是出於必要性。所以,德國應對軍事挫敗的能力很有限,但這個弱點在二戰初期幾場戰事中並未顯現出來。
德國在後勤方面也有弱點。因為本土幾乎沒有石油資源,所以德國不得不依賴羅馬尼亞等國家出產的石油,以及本國的合成油。但德國合成油廠的產量,數年來均遠遠低於計劃產量。當德國軍隊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擊敗敵人時,上述弱點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他們完全可以囤積足夠多的油料,確保己方軍隊順利從事激烈的速決戰。可如果放緩速度,展開曠日持久的作戰行動,有限的油料供應就會讓德國後勤系統承受更大的壓力。
此外,德國的工業狀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西方國家的空軍通常會為每架飛機提供2台以上的航空發動機,而德國空軍平均每架飛機只有1 4台航空發動機,而其他重要備件也存在類似的短缺情況。這種情況造成的部分後果是,德國空軍於1941年投入侵蘇戰役的作戰飛機,與他們在1939年9月用於波蘭戰役的戰機數量大致相當。另外,德國的坦克產量也不高,雖說這種情況在一場場初期戰事中沒造成太大影響(不時中斷的交戰能讓實力受損的裝甲部隊獲得補充),可如果戰事膠著,無法在短短幾周時間內決出勝負的話,坦克產量不高的問題就顯得比較嚴重了。德國生產的卡車和其他車輛的數量也不多,這迫使他們越來越依賴在法國和其他地方繳獲的車輛,而這些車輛的零配件供應很有限。儘管德國企業獲得了大量資金和物質資源,但生產效率始終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的同類企業。在德國迅速贏得勝利、不斷征服他國的時期,這種情況同樣沒什麼影響,可如果德國的對手把戰爭繼續下去,這些國家使用資源的傑出能力就會對戰爭產生影響。例如1940年,德國生產了大約10000架飛機,而英國卻在這段時間以較少的資源消耗,生產了15000架飛機。德國的彈藥、武器、機動車產量一直遠遠落後於計劃目標。赫爾曼 戈林對此負有責任,德國戰爭工業在戰爭前期表現欠佳,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戈林的能力不足,沒能組織起井然有序的軍工生產。
在戰爭初期,這些問題無關緊要。但到1942年年末,東線戰事發生戲劇性逆轉,開始變得對德國不利之際,因上述種種缺陷而造成的影響就逐漸凸顯出來。德國迄今為止從事的每一場戰事,從很大程度上來看都是在冒險。德國順利入侵波蘭,完全是因為英法兩國不作為。德軍穿過阿登山區、比利時、法國北部發起的打擊,動用了他們的摩托化部隊主力,一旦進攻受挫,或者聯軍從法國境內果斷攻入萊茵蘭,就會給德國人造成致命的後果。德國于1941年入侵蘇聯的行為,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冒險”,他們把一切都押在”於冬季到來前贏得勝利”上。這場戰事功虧一簣,反而促使德國人於次年投入更大的賭注,從東線其他地段抽調兵力,以確保烏克蘭境內的德國軍隊能繼續推進。如果此次攻勢能獲得成功,德軍就有可能切斷高加索地區,致使蘇聯無法再獲得石油。不過,冒險的代價是德軍極大地延長了戰線,再加上大部分作戰兵力都被部署在最前方,德軍漫長的翼側顯然會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一旦紅軍抓住機會,無疑會給德國人造成大麻煩。
德國軍隊繼續佔有戰術和戰役優勢,但紅軍學得很快。和德國人一樣,蘇聯人也利用近期從事的交戰,特別是1939年—1940年入侵芬蘭的冬季戰爭,重新評估了和平時期制訂的作戰計劃,並做出修改。但德國于1941年入侵蘇聯時,蘇聯人仍在消化他們得到的並不完善的經驗教訓。戰爭爆發後,蘇聯人不得不在越來越緊迫的情況下消化各種經驗教訓,同時進行變革。1942年年末,交戰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進行冬季戰爭之際,蘇聯紅軍在多大程度上學會了機動作戰,以及德國人利用自身作戰技能來彌補物資短缺的能力究竟如何,很快就會見分曉。
本書參考了許多個人回憶錄—這種情況無法避免,因為這些人在1942年年末、1943年年初極富戲劇性的交戰中發揮了各自的作用。這些回憶錄的準確性和可信度不一。近些年的普遍看法是,許多德國將領,例如曼施泰因、巴爾克和梅倫廷,不僅對戰爭做出誤導性描述,還”培育了流傳至今的神話”,即德國國防軍佔有技術優勢,軍隊將領個個技藝高超,最終敗給紅軍這個”笨拙的巨人”,是因為對方純粹靠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取勝。他們的記述往往還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雖說部分黨衛隊人員和另一些德國機構在佔領區幹出種種暴行,但德國國防軍官兵基本是無罪的。蘇聯老兵的記述,可信度同樣值得懷疑,這些著作寫于蘇聯時代,迎合了當時的意識形態要求。不過,儘管存在眾所周知的缺點,這些回憶錄依然是寶貴的資料來源,特別是書中透露出的當事人的個性和態度。近期公開的當代蘇聯文獻極大地彌補了上述缺憾,成為逐步重新評價東線戰爭的基礎,研究人員越來越覺察到,德國實力的衰落,是缺乏工業規劃、無法彌補的人員損失、希特勒的錯誤決策共同造成的,相比之下,蘇聯的實力卻隨著紅軍指揮員越來越擅長戰役法而不斷增長。德國與蘇聯在戰爭期間發展出一個重要的區別,紅軍總參謀部認真分析每一場戰役,總是想方設法從相關經歷中吸取一切經驗教訓;與他們相反,希特勒不斷倒退,躲入自我世界—在這裡,他的個人統治和”必勝的意志力”遠比關乎戰場經歷的實際問題重要。20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紅軍下級指戰員撰寫的一批回憶錄面世,與他們的許多德國同行做的一樣,這些戰爭記述中”充滿豪言壯語,無一例外地把所有敵人說成納粹或法西斯,還描繪了抵抗德寇的普通男女”。時代的原因決定了這些軍人看待敵人的方式,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戰友情誼,與所有參戰國的戰鬥人員完全一樣,這一點無可置疑。
1942年年底和1943年年初的交戰有個重要特點:德國人和蘇聯人都毫不留情。紅軍首次解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