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與秩序-全球轉型下的俄羅斯對外關係 (全3冊) 馮紹雷 978720818729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2,15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危機與秩序-全球轉型下的俄羅斯對外關係 (全3冊)
ISBN:9787208187290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馮紹雷
頁數:104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335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轉型的進程為大背景,以世紀之交以來俄羅斯與大國關係為切入點,探討了歐亞地區一系列危機與世界秩序演進之間的關係。對此,在作多方位思考之後,作者將所獲得的的認知與結論歸結為兩個詞:「危機」與「秩序」。
一方面,作者以危機現象為分析重點,討論了未來,俄羅斯能否超越「危機應對式」的外交戰略,進入一個新的面向全球的格局:既有政治與經濟的均衡,又有國內與國際的均衡,兼顧俄羅斯本身處境與國外反響之間的均衡,以及當下與長遠的平衡。另一方面,作者以全球轉型為思辨的軌跡,進一步討論了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即未來的世界秩序將走向何方?作者提出,全球化和國際轉型本身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糾偏和完善的歷史進程。當前的調整期,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片段而已。但是,如果把握得當,短暫的調整期對於全球轉型的宏大進程,乃至未來世界秩序的更替,都會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馮紹雷,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俄羅斯瓦爾代論壇7人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綜合學部學部委員、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中國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副會長、上海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上海歐洲學會副會長、上海 2010年世博會國際事務諮詢專家、上海市政府聘請的會議大使等職,並歷任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中方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上海市政府外事諮詢專家、聯合國開發署CIS國家宏觀經濟問題專家等職務。專攻俄羅斯問題及戰後國際關係。主要研究領域:俄羅斯政治、外交、社會轉型、大國關係、國際政治理論等。
主要著作有《一個歐亞大國的沉浮》《國際關係新論》《劇變中的歐洲》《制度變遷與對外關係——1992年以來的俄羅斯》《普京外交》《20世紀的俄羅斯》。

精彩書評
作為馮紹雷教授十年磨一劍之作,本書不僅凝結了他多年來對於世界秩序、全球轉型、國際危機以及俄羅斯的內政外交等各領域研究的綜合性思想與理論觀點,更表達了他對未來世界變局與走向的基本判斷,為國際關係學和歷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秦亞青
本書彙集了馮紹雷教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客觀論述了俄羅斯當前的對外政策與對外關係,並準確地把握了當前重要的國際問題的來龍去脈以及未來世界秩序轉型趨勢。——楊潔勉

目錄
序言
第一篇 危機與秩序轉換中的俄羅斯對外關係
第一章 危機、世界秩序與當代全球轉型
第一節 國際史上的危機與世界秩序
第二節 「半秩序」:冷戰後全球轉型的過渡期
第三節 長、中、短時段作用下的國際秩序的延續與更替
第二章 冷戰後俄羅斯外交:主體、觀念、結構與周期
第一節 有關俄羅斯外交主體的爭論
第二節 冷戰後俄羅斯外交中的民主與專制之爭
第三節 俄羅斯所處的對外關係結構
第四節 周期演進中的俄羅斯對外關係
第二篇 第一波: 世紀之交的大國博弈
第三章 危機孕育中的世紀之變
第一節 北約東擴——自由之神的降臨,還是動蕩之源?
第二節 1997—1998年東亞—俄羅斯金融危機
第三節 多重危機交織下的科索沃戰爭
第四章 「9•11」事件與大國合作的曇花一現
第一節 世紀之交大國關係的轉機
第二節 「9•11」事件之後美國外交政策的大辯論
第三節 「9•11」事件后的中、美、俄三邊關係
第三篇 第二波: 走向歐亞衝突
第五章 地緣與文明衝突的鋒芒初試
第一節 地緣政治、文明衝突與伊拉克戰爭
第二節 「顏色革命」:歐亞大博弈的前奏
第三節 俄烏能源危機的前因後果
第四節 從俄格衝突到國際金融海嘯的「危機政治經濟學」
第六章 大國認知中的暗流涌動
第一節 俄、美、歐三邊關係的重新思考——歷史、文化、關係結構及其前景的討論
第二節 中、美、俄:合作與競爭中的相互認知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與中、俄、歐、美在中亞
第四篇 第三波: 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歐亞抗衡
第七章 地區危機中的大國關係
第一節 美俄關係「重啟」的緣起與終結
第二節 烏克蘭危機:新秩序的前奏,還是大混亂的徵兆?
第三節 敘利亞戰爭:烏克蘭危機的 「孿生子」
第八章 危機深淵中的觀念博弈
第一節 歐盟與俄羅斯:為何從合作走向對抗——論圍繞烏克蘭 「東—西」取向的三邊博弈
第二節 危機下的美國對俄認知變遷
第三節 北約東擴新形態與俄歐安全的未來
第九章 烏克蘭危機:三邊關係視角下的反思
第一節 危機后俄、美、歐三邊關係動蕩中的啟示
第二節 烏克蘭危機以來的中、美、俄三邊關係
第三節 烏克蘭危機中「金磚中立」的啟示
第五篇 走向大危機中的結構重組
第十章 「制裁案」鬧劇:旋渦中的美俄關係
第一節 美俄「制裁」危機的過程、背景與緣由
第二節 美俄「制裁」危機的若干特點
第三節 「制裁」危機對未來俄與西方關係走向的影響
第十一章 慣性與變局下的俄歐關係
第一節 制裁案后俄歐反響
第二節 美國 「退群」中的俄歐關係雙重性
第三節 影響俄歐關係的關鍵因素:文明消長、認同與地緣政治
第四節 俄歐關係:重塑前景還是遵循慣性?
第五節 科爾圖諾夫的預測
第十二章 特朗普參選以來的中、美、俄三邊互動
第一節 高度不確定性挑戰下的中、美、俄互動
第二節 當今中、美、俄三邊關係的主要問題
第十三章 「三套車」還是「四重奏」?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不合時宜,還是有備而來?
第二節 中、俄、歐三大板塊的差異:走向疏離還是互相接近?
第三節 推動三大板塊互相接近的經濟、結構與理念諸因素
第四節 大陸各板塊間的接近與合作又為何遠非易事?
第五節 「一帶一路」對三邊互動的意義與路徑
第六節 幾點結論
第六篇 通向未來世界秩序之路
第十四章 東西方均衡中的艱難求索
第一節 大歷史中的新定位:俄羅斯在敘事—話語建構領域的探索與問題
第二節 中俄關係的當代意義
第三節 挑戰中前行的上海合作組織
第四節 俄羅斯全球外交的新取向
第十五章 自由國際秩序、多極化與未來世界秩序
第一節 自由主義世界秩序一去不復返?
第二節 「多極世界」構想的演進
第三節 基辛格的擔憂與期待
第四節 爭論中的未來世界秩序
第五節 「全球轉型」背景下的「2024議程」
結束語
後記

精彩書摘
以2024為目標的俄式應對
2020年,在非常形勢之下,俄羅斯並未局限於抗疫,而是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以2024年為度,規劃12個國家重大項目;以超越2024年普京第四任總統期限的憲政改革,推動構建「長久國家」的實驗;瞄準2024年美國下一輪大選可能的政治變局,開始排兵布陣。
2020年早春,俄憲法修正案通過。無論普京本人做出何種決定,新憲法為他可能繼任總統至2036年做好了鋪墊。普京力主全民公決,以合乎法定多數民意來決定他本人去留,並建立議會與行政間適度分權、總統許可權繼續加強的總統制。俄羅斯構建 「長久國家」 的努力得到了多數輿論的支持。納瓦爾內發起 的抗議,歐美輿論的巨大壓力,難以撼動普京的政治基礎。最新民調表明:對納瓦爾內的支持率僅為20%。普京的支持率雖稍受影響,但基本維持在64%—65%的高水平 (根據列瓦達和全俄輿論中心兩種統計)。其緣由,恰如俄羅斯自由派精神領袖葉甫蓋尼•雅辛在第一次烏克蘭危機之後所言:「危難之中,是普京拯救了俄羅斯。」
疫情中,普京發布7月法令,公布2030年俄羅斯經濟的遠景規劃,放棄原有進入全球經濟五強的目標,不再提增長和轉入服務型經濟模式,不設定具體增長指標;承諾2030年國內生產總值高於全球平均增長、普通教育質量進世界前 十、貧困水平比2017年降一半;提出非資源、非能源產品出口增長70%,也即,未來 10年內基本改變能源依附型經濟模式的關鍵目標。能源部長諾瓦克近稱: 「能源時代已經終結。」 如果這並非戲言,那麼,今後 10年俄羅斯改革能源依附型經濟模式,面臨的不光是產業結構、制度模式,而且是國內利益結構的重大、且必定十分艱難的改變。因此,確保穩健的國內政治經濟進程,合乎邏輯。
在對外關係上,瓦爾代論壇 2020年度報告提出「民主—專制主義」的二元論意識形態話語已失去意義,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已終結,最不利情況下達爾文主義可能成為國際政治規範。報告強調:加強 聯 合 國 的 作 用,力 爭 避 免 中 美 兩 極 對 抗 成 為 現 實。而2020年另一份 「對外政策新思想」 的 《卡拉加諾夫報告》認為:其一,「美+」—「中+」兩個不均衡的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其二,歐洲錯失了成為(與俄羅斯聯合的)新世界秩序第三支柱的機會;其三,作為獨立力量中心的俄羅斯應成為:和平的主要支持者、國家自由選擇發展道路(主權)的擔保者、反對霸權主義與「新不結盟」領導者,及地球環境的維護者這四大角色。該報告尖銳批評當代精英水準下降,大國抗衡連冷戰水平都不如;坦率提出以往「多極化」概念缺乏吸引力,力主戰略均衡。該報告認為,中國的「命運共同體」和俄羅斯的愛國主義和保守主義,及各種左、右傾民族主義,社會不滿和「綠色」激進主義將填補意識形態真空。報告高度強調中俄合作的戰略意義。
拜登接任后,美俄 《新削減戰略核武器協定》 續簽五年,對於阻止兩國關係下滑產生一定作用。然而,不光以往每次領導人更替后的 「重啟」 美俄關係難以重現,而且,拜登在就任后首次外交政策演說中點名普京,就俄羅斯所謂 「干預大選、網路攻擊、施毒公民」等事項進行公開批評,要求「無條件立即釋放納瓦爾內」,並稱美國將 「不惜代價地應對俄羅斯以捍衛本國利益與人民」。因此,不能排除美俄關係再次惡化的可能性。原因在於:(1)「太陽風」黑客事件、納瓦爾內抗議等事件為依然延續的對俄制裁火上澆油。(2)俄羅斯10年來經濟不如人意,但軍隊的武器裝備現代化已實現70%的預期目標。美俄抗爭難以輕易降溫。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和海軍將領近日甚至公開警告:「冷戰後與敵對核大國不可能發生直接武裝衝突的舒適生活已經結束」, 「美國必須做好與中、俄發生 核戰爭的準備。」(3)在北極等戰略要地,俄美競爭勢在必行;在氣候問題上,作為能源大國的俄羅斯也難免與歐美髮生摩擦。(4)拜登任用的負責對俄事務關鍵職位的官員人選中,既有歷次危機中對俄態度十分強硬者,也有主張對俄溝通、反對過分倚仗武力,尤其是反對北約過度東擴者,因此,美國爾後的對俄政策勢 必在內部相互掣肘,難定於一尊。(5)富於戲劇性的是,菲利普•埃利奧特在 《時代》 周刊撰文認為:拜登不會像特朗普,也不會是奧巴馬,而更像是里根時期的對俄立場。但是,在筆者看來,拜登雖比里根有更豐富的政治經驗,但他不具備撒切爾、里根這一代西方政治家所具備的時代條件。美國國內的烽煙四起,早已不是里根時代的美國可以號令天下的光景。因此,拜登對俄態度強硬、美俄關 系降到歷史低點,雖不意味著美俄雙方已不能溝通與妥協,但猶如上述美國高官的警告,存在著重大對抗,包括核對抗的風險。

前言/序言
序言
本書以世紀之交以來俄羅斯與大國關係為切入點,探討在此背景下歐亞地區一系列危機與世界秩序演進之間的關係。在此命題下,筆者側重於考量各類危機的主客觀動因、危機對於全球轉型的 「再轉型」 這一新取向的形塑、危機過程中觀念與認知偏好的影響力、作為結構性功能的大國三邊關係在危機應對中的作用,以及 21 世紀以來正在行進中的全球轉型的階段性變化與深層機理等問題,以此求索未來世界秩序演進的各種可能路徑。總之,對於冷戰終結后,尤其是對於世紀之交以來俄羅斯與大國關係作多方位思考之後,所獲得的認知與結論,可以歸結為兩個詞,也即「危機」 與 「秩序」。
對上述頭緒繁多、事態複雜,而且是剛剛不久才發生的宏大現象與深層結構進程的綜合性考察,一定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描述方法。一種方法是就事論事、比較傳統的白描式、事態記錄式的寫作。就國際研究而言,這樣的寫作方式並不陌生。另一種方法傾向於從既有概念或原則出發,設計一種邏輯自洽的敘事結構,然後按照這樣一種方式對繁複的事態和進程進行選擇剪裁。所得出的結論與初始的理念大概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在被研究對象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本書的選擇與前兩者有所不同:面對「危機與秩序」 這樣一個頗感不自量力的選題,筆者傾向於以大體上是客觀外在的事態與進程為依據,然後以主觀參与的深層結構與趨勢的分析為機理,在兩者動態結合的基礎上,以危機現象為分析重點,以全球轉型為思辨的軌跡,探尋世界秩序演進的可能路徑。
基於這樣的方法論和寫作視角,本書嘗試著提供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全書的第一篇專門探討危機現象、當代轉型、與世界秩序構建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對本書的主要角色俄羅斯和它對外關係中的主體、觀念、結構、周期等基本問題進行一個大體鋪陳。其餘的第二、三、四、五各篇,是按照時間順序,把作為表象的20多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