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保持正確-拉圖爾對塞爾的五次訪談 米歇爾.塞爾 布魯諾.拉圖爾 978720818745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我不想保持正確-拉圖爾對塞爾的五次訪談
ISBN:9787208187450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米歇爾.塞爾 布魯諾.拉圖爾
頁數:31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238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1991年,布魯諾•拉圖爾說服米歇爾•塞爾進行了五場訪談,主題分別為「成長」「方法」「證明」「批評的終結」「智慧」,講述塞爾的成長經歷和學術思考。塞爾以特立獨行的思維方式著稱,他的思想總是穿梭于不同時空、學科,在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間建立聯繫,這讓許多讀者在得到啟發之餘不免感到困惑。此書的一大目的即釐清這些困惑,讓讀者更便捷地了解塞爾的思想。
作為塞爾的入門讀物,讀者可以在這本書中了解戰爭對他(以及二戰後法國思想界)的影響、原子彈如何改變了他的學術方向、他結合科學和人文學的思想主張和實踐,以及他對盧克萊修、萊布尼茨、薇依、巴什拉等人的看法。
拉圖爾的讀者則可以在這本書中看到其思想的眾多師承線索,例如「擬客體」等重要概念的來源、塞爾對科技與社會(STS)研究的影響等等。

作者簡介
米歇爾•塞爾(Michel Serres,1930—2019),法國哲學家、思想家。船員之子。年輕時入海軍學校,後轉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曾任巴黎第一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等校教授。1990年當選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赫爾墨斯》系列、《萬物本原》等。塞爾以極具原創性的方式將科學、哲學和人文學結合,在哲學、數學、文學、物理、生物、航海等多學科知識之間思考,對哲學、科學史、社會學等領域有深遠影響。
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1947-2022),法國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曾任巴黎高等礦冶學院、巴黎政治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實驗室生活:科學事實的建構過程》(與伍爾加合著)、《我們從未現代過:對稱性人類學論集》等,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TS)、行動者網路理論(ANT)的重要開創者。
顧曉燕,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博士,現為南京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譯有《大教堂時代》《莫扎特與大公的外衣》《影子中的女人》和《克拉拉•舒曼情史》等多部作品,獲2022年傅雷翻譯出版獎(社科類)。

精彩書評
塞爾的文章充滿了抒情的熱情和我們可以稱之為盧克萊修式的知識密度,並且 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過這樣的樂觀情緒了。
——伊塔洛•卡爾維諾
米歇爾•塞爾是一個真正的博學者。
——弗里曼•戴森(物理學家)
米歇爾•塞爾被公認為是戰後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之一。他相信哲學的古老而遠大的抱負:綜合人類知識的整體。
——羅伯特•波格•哈里森(斯坦福大學法語與義大利語系講座教授)

目錄
訪談一 成長
戰爭中的一代人
戰爭在大學里繼續
自學?
三場科學革命
廣島,從科學到文科
西蒙娜•薇依,思考暴力的哲學家
從哲學到人文學
巴什拉和奧古斯特•孔德
無用的討論
訪談二 方法
所有的作者都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過去從未過去
不要評斷,不要無評斷
另一種時間理論
赫爾墨斯,接合之人
數學家的方法
風格,或以其他方式繼續的數學
哲學監控下的文學
訪談三 證明
解釋的來龍去脈
必然困難,偶然困難
綜合最終是可能的
使用好評論
重複
本地解釋,總體證明
第二種方式:是運動,而不再只是文本
抽象從陳述行為開始,而非陳述
作為分散和綜合的赫爾墨斯
赫爾墨斯和天使的綜合
反對「碎片」頌歌,讚美柔弱的綜合
訪談四 批評的終結
遠離知識哲學
遠離評判的哲學
遠離哥白尼式的革命
為了科學的人類學
勿再掀起「哥白尼式的革命」
遠離檢舉揭發
朱—庇特(Ju-piter): 雙重揭示后,重新開始
關上懸置批判的括弧
開普勒橢圓和它的雙焦點
哲學盲點處,一切重始
訪談五 智慧
智慧和哲學
一種客觀道德
被遺忘的人文學
無教育便無道德
弱:歷史的動力
客觀之惡
不可能的質疑
美德的基礎
物進入人類集體的切入點
道德法則

前言/序言
訪談一成長
拉圖爾:我們有一個米歇爾·塞爾之謎。您既出名,卻又不為人知。您的哲學界同行很少看您的書。
塞爾:您這麼認為嗎?
拉圖爾:您的書從技術層面講確實是關於哲學的。
塞爾:我希望如此。
拉圖爾:這正是我希望您能為我們做一些說明(eclaircissements)的原因。您的書並不晦澀,但我們對閱讀它們的方法卻並不清楚。您勾勒出路徑,但這條路卻四通八達,通往科學、神話和文學。但與此同時,您又抹去了通往這些研究成果的痕?。今天,我並不想請您介紹您新近的成果,或是評論您其他的論著,而是希望您幫助我們理解您的書。我希望藉助這幾次訪談能夠重新把握您的思考路徑,告訴我們您是如何行至此處,讓我們可以走到魔術師的幕後,窺見他的秘密。我們還希望知道您的同行是哪些人,那些表面上獨立存在的作品背後究竟有哪些前因後果。
塞爾:如果是一年半前,我可能會拒絕這樣的嘗試,但是現在我同意接受訪談,我等會兒告訴您原因。
拉圖爾:我們的第一個理解困難是您為什麼會把作品置於赫爾墨斯之名下米歇爾·塞爾在學術生涯初期在巴黎午夜出版社共出版了三部以「赫爾墨斯」為名的專著,分別是《赫爾墨斯I交流》(1969年)、《赫爾墨斯II互涉》(1972年)和《赫爾墨斯III翻譯》(1974年)。在1977年和1980年同樣在午夜出版社又相繼出版了《赫爾墨斯IV分配》和《赫爾墨斯V西北通道》。(本書腳註均為譯者注)。赫爾墨斯是中介、翻譯和多樣性;而與此同時,特別是在您的作品中,又有一種我稱之為「卡特里派」(cathare)卡特里派又稱「純潔派」,是一個中世紀的基督教派別,受摩尼教思想的影響,興盛於12世紀與13世紀的西歐,主要分佈在法國南部。卡特里派提倡禁慾,特別是教派中的「完美者」信徒,要求其進行絕對禁慾和守貧的苦修。的一面——我可能用詞不當——這關乎一種孤身、分離和直接性的意願。所以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您思想的發展歷程。您不喜歡和人討論。雖然您很有名,但您並不為您的同行真正理解。您也經常對他們頗有微詞,這一點您得承認。究竟在您的成長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情,讓您如此厭惡討論,避之不及?究竟是哪些事件導致您最後從事哲學這一項孤獨的事業呢?
戰爭中的一代人
塞爾:我的同時代人會對我將要說的事情感同身受,因為我要說的正是像我這樣在1930年左右出生的一代人的成長環境。我6歲那年爆發了西班牙內戰。9歲那年,納粹發動閃電戰,西歐戰敗,潰不成軍。12歲那年,抵抗派和附敵分子勢不兩立,集中營的悲劇慘絕人寰。14歲,法國解放,戰後清算;15歲,廣島事件。總之,從9歲到17歲,在本該是身體和情感日漸成熟的年紀,我目之所及皆是飢餓和配給、死屍和轟炸,罪孽叢生。殖民地戰爭隨即又開始了,先是印度支那,然後又是阿爾及利亞25歲我服兵役,戰爭又開始了,這次是北非戰爭,隨後又是蘇伊士運河戰爭。從出生到25歲之間,在我的周遭,發生在我身上的,同樣也是在我們的周遭,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的,只有戰爭。打仗,打不完的仗我6歲時第一次看見死人,然後到26歲最後一次看見死於戰亂的屍體。關於您剛才問到關於我的同時代人避之不及的問題,我這樣回答可以嗎?
拉圖爾:是的,確實部分回答了。
塞爾: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非常不幸。比我年長的人在這些事件剛發生的時候應該有20歲了,所以他們已經成年,能以積極的方式活下去,參与其中。而我的同齡人只能無奈和無力地被世事裹挾,因為無論是孩子還是少年都是弱者,不可能採取什麼行動。暴力、死亡、血淚、飢餓、轟炸和集中營衝擊著我的同齡人,讓我們遍體鱗傷,因為這些恐怖事件正是發生在我們身體和心智的成長過程中。我的青春從《格爾尼卡》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在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畫作,該畫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殺害無辜的事件為主題。開始(我無法直視畢加索的這幅名畫),經由奧斯威辛,然後到長崎結束。
一個作品,即便是抽象的作品,它可以不作審判,但不可能不在很長一段時間以悲劇的見證者的形象示人。可能您把從我書里傳出的哀哭稱為「卡特里」吧。您知道嗎?我的家族確實承襲了卡特里派的傳統。耶利米的哀歌古代猶大國的一位先知,據傳是《耶利米書》的作者,年少時蒙召,被稱作「流淚的先知」。耶利米哀歌記載了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之後的哀歌。正是從骯髒的戰爭和恐怖的暴力中傳來。 我看到的第一個裸體女人是一個被一群人公然處死的年輕姑娘。這種悲劇感不僅造就了我的精神和寬恕心,更是造就了我的身體和感官。
是的,在我讀到《存在與時間》的時候,我彷彿從中看到了戰前的時光,而這並非藉助理解或記憶,是在身體層面上:我聞到了撲鼻的芬芳。您去問問我這個年紀的人,那些當時生活在法國的人,他們在後來又被要求在高中里高唱致敬元帥的國歌即1941年創作的致敬貝當元帥的歌曲《元帥,我們來了》。該曲在「二戰」期間的維希政權作為非正式的國歌被要求在學校里播放和演唱。,後來又在慶祝法國解放的日子里上街遊行,讚美抵抗運動。從頭至尾,陪在他們身邊的都是同一群成年人。他們怎麼可能不去鄙視這些成年人,怎麼可能不在10歲的時候就年少老成,變得老練和機智?您去問問他們的鼻孔里是否至今還能在某些場合一下子聞到噁心的味道。我把馬克斯·恩斯特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德裔法國畫家,雕塑家,被譽為「超現實主義的達·芬奇」,是歐洲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藝術運動的先鋒藝術家。或畢加索的畫作更多地看作(但我無法看它們)那個可怕時代的見證,而非藝術品。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