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觀-版刻對照本 陳平原 夏曉虹 978752073866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東方
NT$59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古文新觀-版刻對照本
ISBN:9787520738668
出版社:東方
著編譯者:陳平原 夏曉虹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274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古典文學愛好者,大眾
北京大學陳平原、夏曉虹教授精心選注;
精選20篇極具代表性的經典古文,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散文,涵蓋各種文章體式,兼及各時代與名作家;
影印古文底本——像真正的古人一樣,閱讀原汁原味的古書;
無標點文本——從識文斷字開始,培養古文閱讀的基本功;
古籍知識介紹——古代的書什麼樣?了解「書」的演化歷史;
可供大學及中學課外學習,也可供成年讀者自我訓練;
附贈「60天句讀挑戰」。

內容簡介
《古文新觀(版刻對照本)》由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夏曉虹教授精選了20篇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古文,按照歷史年代排序,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散文,涵蓋各種文章體式,兼及各時代與名作家。每篇選文都加入了註釋和導讀,同時附有無句讀的影印版刻圖片及用於對照的簡體漢字,引導讀者深入理解文章的特色、作者的情感,在進一步提升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文學修養和審美水平。可供大學及中學課外學習,也可供成年讀者自我訓練。

作者簡介
陳平原
廣東潮州人,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大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第七屆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與北京大學合聘)、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教育部頒發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屆王瑤學術獎著作獎(2016)、第四屆思勉原創獎(2017)、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2019)、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21)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散文小說史》《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文學如何教育》《小說史學面面觀》《未完的五四》《有聲的中國》等著作四十余種。
夏曉虹
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為河南大學講座教授。先後赴日本、美國、德國、捷克、韓國、英國、馬來西亞、以色列、新加坡、法國以及中國台灣、香港地區從事研究與參加學術會議,並曾在德國海德堡大學(1998)、日本東京大學(1999-2001)、香港嶺南大學(2009、2014)客座講學。主要關注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及社會文化。著有《覺世與傳世——梁啟超的文學道路》《閱讀梁啟超》《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以上三書增訂結集為三卷本《閱讀梁啟超》)、《晚清文人婦女觀》(日譯本名《纏足?????女??》)、《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晚清白話文與啟蒙讀物》《詩界十記》《舊年人物》《返回現場——晚清人物尋蹤》《晚清上海片影》等;並主編「學者追憶叢書」「梁啟超史學著作精校系列」,編校《〈飲冰室合集〉集外文》等。

目錄

凡例
養生主?/ 莊子
勸學?/ 荀子
歸去來兮辭 (並序)?/ 陶淵明
師說?/ 韓愈
三戒 (並序)?/ 柳宗元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墨池記?/ 曾鞏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蘇軾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項脊軒記?/ 歸有光
童心說?/ 李贄
徐文長傳?/ 袁宏道
西湖七月半?/ 張岱
作字示兒孫?/ 傅山
原君?/ 黃宗羲
鈔書自序?/ 顧炎武
陽曲傅先生事略?/ 全祖望
文德?/ 章學誠
病梅館記?/ 龔自珍

精彩書摘

比起品鑒詩、詞、曲及小說來,「文」的研習更為基本,難度也更大。一百多年前,白話文的提倡者喜歡批評傳統中國言文分離,可正是中國文字的這個特點,使得大一統的局面得以長期存在,也使得中國讀書人經過一定的訓練,就能壁立千仞、思接千古,直接閱讀秦漢唐宋文章。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很特殊的。
面對你不熟悉的古人文章,需要的不是知識,而是趣味與能力。換句話說,關鍵不在「背」,而在「讀」——這裏的「讀」,包括誦讀與品鑒,也包括句讀。拿起一篇不太艱澀的古文,能讀得斷(至於是句是讀,可不計較),就能大致理解。這種能力,對於讀古書的人來說是必需的。據說黃侃先生傳授自家讀書經驗以及訓練弟子,圈點書籍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今日中國學界,即使是中文系教授,也沒幾個人像黃侃要求的圈讀過全部「十三經」。但作為一種訓練方式,圈點白文古書,依舊非常有效。
學習傳統中國文化,閱讀專家的整理本及註釋本,當然是必要的。很多艱深的著作,普通讀者根本進不去,這個時候,確實需要有人引路。可如果連《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也都做成白話譯本,我以為是不必要的。對中國文史有興趣的讀者,應努力養成直面古書的習慣。沒錯,最初時障礙如山,但憑藉已有的知識積累硬闖進去,讀懂多少算多少,那樣會很有收穫。一旦拿得起古書,你就會發現,白話翻譯不解決問題,因為很多時候,表達方式本身就意味無窮。
在一般讀者視野中,與古文退場相一致的,是版刻及線裝書的日漸消失。對於中國人來說,版刻(及線裝書)的美,值得永遠緬懷,且並非遙不可及。書籍作為一種出版形式,兼及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而讓今天中國非專業的讀者也能接觸某些版刻書籍——儘管只是片段,我以為是有意義的。宋元明清的版刻,各有其獨特美感,本書儘可能兼及內容與形式,讓初學者能嘗鼎一臠。
與其大談博大精深或玄而又玄的「國學」,不如學會讀古書。看教育部推薦課外閱讀篇目,第一類「文化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史記》等」,我實在有點擔心。不知道有幾個中學生通讀過《莊子》或《史記》,甚至就連文史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也都未必能達到此標準。而細讀好的古文選本,領略其中滋味,並藉此掌握閱讀古書的基本知識,這就夠了。
我承認自己深受五四新文化影響,對古文的理解與姚鼐不同,編起「古文讀本」來,也與吳汝綸有異。簡要地說,本書的選文趣味如下:少替先賢立論,多講自家感受;少經天緯地,多日用人生;少獨尊儒術,多百科知識。基於此立場,本書選文二十則,大力壓縮先秦至六朝文,凸顯歷來不被看好的明清之文;至於唐宋文章,略有拓展,只是重點有所轉移。
雖然寫過《中國散文小說史》《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編過《中國散文選》,也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過相關課程,但用「版刻」「古文」「讀本」,串聯起我所理解的親近中國書籍及古代文章的途徑,還只是初步嘗試。
因編者能力及趣味限制,選文(含版本)不見得很恰當;但借圈點白文讀古書,我以為這路徑是可取的。為方便讀者自我檢驗,本冊讀本附錄了已添加現代標點符號的整理文本,以供對照。
2019年7月27日于大理旅次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