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編撰輯要 劉欣昕 978756662236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河北大學
NT$22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村志編撰輯要
ISBN:9787566622365
出版社:河北大學
著編譯者:劉欣昕
頁數:17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028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村志事物雖然也是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人物等方志事物,但都是村域內的事物,其事物體量、屬性都小於鄉、鎮,更小於縣、市,所以,村志記述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物等村志事物與鄉志事物、鎮志事物、縣誌事物等,特別是資料的來源、收集及編撰的過程等,都存在明顯差異,編撰村志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特徵。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修志工作。通過一輪修志、二輪修志的艱苦努力,絕大多數縣級以上的志書都已經完成。在一輪修志、二輪修志的過程中,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修志理論,對志書的編撰原則、篇目設計、資料收集、文體規範,都形成了相對統一的認識,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在實踐中鍛煉了修志人才,形成了修志隊伍。
在大面積推進村志編撰的進程中,出現了村志編撰人才奇缺的尷尬局面。在編撰縣誌、省志中成長起來的專家擔負起村志編撰的指導任務,但一些編撰者缺乏農村的生產生活和管理經歷,難以區分和把握村志記述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事物與縣誌記述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事物的區別和聯繫,難以把握村志編撰的方法,在篇目設計、資料收集等工作過程中,很容易陷入編撰縣誌的經驗主義當中。推動村志編撰工作,不僅需要修志同人系統把握村志編撰的特殊性,更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村志編撰的主管者、審批者在把握方志編撰的特殊性的基礎上把握村志編撰的特殊性。
推動村志編撰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一是需要動員社會各界有志之士投入村志編撰工作;二是需要通過多渠道的村志編撰教學輔導,提高村志編撰隊伍的整體素養。

目錄

第一章 編撰村志的內涵和意義
第一節 編撰村志的定義和特點
第二節 編撰村志的特殊性
第三節 編撰村志的意義
第二章 把握編撰村志的基本概念和特徵
第一節 把握村的含義
第二節 把握村志事物概念
第三節 把握村志概念
第四節 把握村志特徵
第三章 依法編撰村志
第一節 村的憲法地位
第二節 《地方誌工作條例》的規定
第三節 《地方誌書質量規定》的要求
第四節 國家出版法規規定
第五節 依法依規定義村志事物
第四章 編撰村志的工作程序和要點
第一節 編撰村志的一般工作程序
第二節 編撰村志的工作要點
第五章 把握村志體例與篇目設置
第一節 村志的體例
第二節 篇目設置的原則要求和方法步驟
第三節 村志篇目設置綜述
第四節 不斷完善村志篇目
第六章 村志行文要求
第一節 村志的三種類型
第二節 村志語言要求
第三節 記述的要求
第四節 行文規範
第七章 村志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第一節 村志資料概述
第二節 村志資料收集
第三節 收集資料應注意的問題
第四節 村志資料整理
第五節 口述資料的收集整理
第八章 村志撰稿的要求
第一節 依據入志標準甄別資料
第二節 把握序、述、後記的撰寫
第三節 把握凡例、記、圖、表、錄、特載、專記的撰寫
第四節 把握專志、人物志的撰寫
第九章 村志修改、審稿與出版
第一節 村志稿的齊清定
第二節 自校村志稿
第三節 反復修改村志稿
第四節 審核村志稿
第五節 村志稿的出版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村志編撰輯要》:
在村志編撰中,”村”作為管理村中事務的組織,革命戰爭年代叫村民大會和村公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叫生產大隊和管委會,改革開放新時期叫村委會,如何把它們放到一章 或者一節 之中呢?這是村志事物分類的另一個維度,也就是如何把它們歸到一個類別中。以上這些雖然都是管理村中事務的組織,但是一個時期是政權組織,一個時期是經濟組織,一個時期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這是三種性質截然不同的組織屬性。把它們歸為一類,也就是要找到它們共同的屬性,這個共同的屬性就是它們都屬?村級組織。所以在劉文江先生編撰的村志中,往往都是用”村級組織”作為章 的題目,把村黨組織、村務管理組織等統籌起來。
(四)人們常用的分類視角
雖然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但分類活動也有其一般規律。探索研究事物一般的分類方法規律,是把握事物分類的重要前提。常用的分類視角有如下幾種。
一是按照事物的運動形式分類。世界上的任何物質都是運動的物質,人們常常依據其運動形式,把事物歸屬于自然事物或社會事物。
二是按照事物的性質分類。事物的性質,即一種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按照事物的根本屬性區分事物類別,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分類方法,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常用的分類方法。
三是按照事物的結構分類。事物的結構,即事物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事物的結構決定事物的性質。按照事物的結構分類,也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常用的分類方法。
四是按照事物的聯繫形式分類。事物內部、事物與事物之間都存在一定的連接形式,這種連接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按照事物的聯繫形式進行分類,是人們經常採用的事物分類方法。
五是按照事物的功能分類。任何事物都有其基本的功能,又都具有不同方面的功能,事物的功能位往往決定事物的使用價值。
六是按照事物的存在形態分類。世界上的物質都具有各自存在的形態,不同的存在形態決定了事物不同的使用價值。按照事物存在的形態對事物進行分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七是按照事物的運動過程分類。世界就是過程的集合體,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發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人們按照事物發展過程的不同,把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分成不同的類別。把握事物的運動過程,是科學認識事物的重要環節 。
八是按照事物的空間體積分類。事物的空間即事物的長寬高,也就是事物的三維空間。把握事物的三維空間,是人們把握事物整體性的重要環節 。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們經常按照事物生存和發展空間的不同,把事物分成不同的類別。
九是按照事物的質量分類。任何物體都有自己的質量。按照物體質量的大小來區別各種物體,是人類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
十是按照事物的地理位置分類。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間生存和發展的,都有自己存在的地理位置。
十一是按照事物的運動速度分類。任何物質都是運動和發展的,運動是事物的基本屬性。物質運動的速度是不同的。按照物質運動的速度對事物進行分類,使人們認識事物性質的重要環節 。
十二是按照事物的用途分類。任何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使用價值,而同一種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使用價值。按照事物的使用價值對事物進行分類是人們常用的分類方法,更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
十三是按照事物的管理方式分類。管理是人類協調、控制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關係的活動過程,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都處在不同的管理方式之中。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把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十四是按照事物的價值分類。事物的價值就是事物的效用或意義。在社會生活中,很多事物都被賦予了商品的屬性,價值則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包括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按照事物的價值對事物進行分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十五是按照事物的生產製造方法分類。很多事物是人類生產勞動的成果,而人類的生產勞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中都有不同的技術水平、方式方法。按照生產勞動的不同方式對事物進行分類,是人類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十六是按照事物的組成要素分類。任何事物都是由不同的要素構成的。事物構成的要素不同,決定了事物性質的不同。把握事物基本的構成要素,是把握事物性質和用途的重要環節 。按照事物構成要素對事物進行分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十七是按照學科理論分類。人類對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認識的深化,形成了人們對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類別認識的不斷深化,也就是對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類別的細化和系統化。隨著人類對不同類別事物研究的深化,形成了不同的學科理論。隨著學科理論的深化發展,形成了不同學科對本領域研究事物的分類方法。例如,學者把人類的活動劃分為經濟活動、政治活動、文化活動、社會活動,從而形成了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基本學科,而每一個學科都要依據本學科的特點,把本學科研究的事物進行系統分類,從而形成該學科的分類方法。學科分類方法,是人類認識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五)常用的邏輯學分類方法
邏輯學分類方法也就是概念分類方法。概念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事物分類的基本標準和工具。每一個村志事物概念反映的都是村志事物某一方面的屬性。村志事物分類的過程,就是依據概念所包含的村志事物的本質屬性,對村志事物進行分析、排列、組合的過程。

前言/序言
盛世修志。
從古老的原始部落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村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節 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一些村落已經或行將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其所積澱的厚重文化也有消亡的可能。所以,編撰村志,深入挖掘各個村落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歷史進程,系統記述每一個村落歷史發展中的每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瞬間,用村志記住鄉愁,傳承村落文化、振興鄉村文化,既是百年大計,更是時不我待、刻不容緩的工作。
村志的體量雖然相對較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記錄了一個村的概況、村莊來歷、村級組織沿革、村幹部概況以及村中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人物等。編撰好一部村志,就可以起到對一個鄉鎮、一個縣、一個區、一個市”一葉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的作用。將每一個村以志記述,就能夠呈現一個鄉鎮、一個縣、一個區、一個市村落歷史的全貌,功莫大焉。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優秀農業文化深厚內涵,弘揚紅色文化,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北京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加強對鄉村中蘊含的傳統曆法、農事節 氣、民間習俗、民族節 慶、鄉土手藝、地方餐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闡釋,促進活態利用,推動優秀農耕文化融入現代生產生活,培育和扶植符合現代需求、飽含京韻、體現‘農味’的鄉村傳統文化。加強鄉村革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明確要求,”開展鄉村史志修編,傳承鄉村共同記憶”。編撰村志,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文化工程,需要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給予高度重視。
村志事物雖然也是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人物等方志事物,但都是村域內的事物,其事物體量、屬性都小於鄉、鎮,更小於縣、市,所以,村志記述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物等村志事物與鄉志事物、鎮志事物、縣誌事物等,特別是資料的來源、收集及編撰的過程等,都存在明顯差異,編撰村志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特徵。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修志工作。通過一輪修志、二輪修志的艱苦努力,絕大多數縣級以上的志書都已經完成。在一輪修志、二輪修志的過程中,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修志理論,對志書的編撰原則、篇目設計、資料收集、文體規範,都形成了相對統一的認識,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經驗,在實踐中鍛煉了修志人才,形成了修志隊伍。
在大面積推進村志編撰的進程中,出現了村志編撰人才奇缺的尷尬局面。在編撰縣誌、省志中成長起來的專家擔負起村志編撰的指導任務,但一些編撰者缺乏農村的生產生活和管理經歷,難以區分和把握村志記述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事物與縣誌記述的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事物的區別和聯繫,難以把握村志編撰的方法,在篇目設計、資料收集等工作過程中,很容易陷入編撰縣誌的經驗主義當中。推動村志編撰工作,不僅需要修志同人系統把握村志編撰的特殊性,更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村志編撰的主管者、審批者在把握方志編撰的特殊性的基礎上把握村志編撰的特殊性。
推動村志編撰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一是需要動員社會各界有志之士投入村志編撰工作;二是需要通過多渠道的村志編撰教學輔導,提高村志編撰隊伍的整體素養。我們迫切希望,彙集立志鄉村文化振興的黨政幹部、專家學者、教師、企業家及一切有寫作經驗的人才,研究村志編撰,懂得村志編撰,致力村志編撰,凝聚在振興鄉村文化的旗幟下,投入村志編撰工作。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