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育研究的實證視角 盧曉旭 978757604415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地理教育研究的實證視角
ISBN:9787576044157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
著編譯者:盧曉旭
頁數:30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016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教師如何教地理?如何開展地理教育研究?
一門學科要成為科學,首要條件是揭示其研究對象發展變化的規律,形成理論體系。對於教育科學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利用這些規律來培養富有個性且符合社會需要的個體,並在教育的實踐中豐富規律與理論的教育屬性和人文特徵。地理教育學的發展需要推進科學化進程,需要實現研究範式的轉型,並能在揭示地理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建構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以躋身於科學的殿堂,從而引領科學、高效、創新的地理教育實踐。

內容簡介
《地理教育研究的實證視角》的出版正值地理教育研究從經驗時代向科學時代過渡、從傳統範式向實證範式轉型的歷史關鍵時期。該書基於地理教育學科學化的需求,倡導實證研究的理念,介紹定量研究的方法,思索學科發展的進路,力圖為地理教育工作者揭示地理教育規律、發展地理教育理論、開展地理教育實踐提供實證視角,是地理教育學發展歷程中促進科學意識覺醒、實證思維建構、研究範式轉型、理論目標確立的探索性著作。
本書共分八章,第1章從科學與人文之爭談到教育研究科學化的可能,第2章介紹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第3章是在實證研究視角下,重新認識地理教育研究的目標和任務,第4章介紹科學實證取向的地理教育理論研究、實踐研究和測量工具開發的研究範式,第5章介紹地理教育研究中常用的5種經典科學方法,第6章到第8章,分別提供了8個地理教育測量量表、2個地理教育理論研究、4個地理教育實踐研究的成果案例,供讀者體驗地理教育實證研究的技術路線和研究者可遵循的研究範式。

作者簡介
盧曉旭,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地理教育學、人文地理學和教師教育。曾在南京市第四中學任中學高級教師,是南京市地理學科教學帶頭人。17年的中學一線地理教學和學校管理經驗,12年的高校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經驗,培育了其中學地理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獨特視角。近年來從建構地理綜合思維發展理論、地理空間思維發展理論、區域認知發展理論、地理實踐力發展理論、人地協調觀發展理論、環境行為發展理論等方面開展了地理教育實證研究,旨在倡導和踐行地理教育研究的科學化,探尋通過地理教育實證研究揭示地理教育教學科學規律的路徑。已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學教師核心素養教學傾向水平測量、發展機制和提升實驗」,並在《課程·教材·教法》《教育發展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現代教育技術》、《自然資源學報》、《地理科學》、《地理科學進展》、《地理教育》、《地理教學》、《中學地理教學參考》、Journal of Geography、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Education and Science等期刊上發表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論文逾百篇,著有《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均衡性測評研究》。

目錄
第1章 教育學科學化
第1節 科學與人文之爭
第2節 認識科學與人文的關係
第3節 教育學作為科學的可能與路徑
第4節 讓地理教育研究走進科學
第2章 科學方法論
第1節 科學方法論概述
第2節 經驗主義方法論
第3節 理性主義方法論
第4節 實證主義方法論
第5節 科學方法的作用
第3章 重新認識地理教育研究
第1節 地理學的發展歷程與性質演化
第2節 地理教育的核心價值
第3節 地理教育理論研究和學科科學化的路徑
第4章 地理教育研究的科學取向範式
第1節 地理教育理論研究範式
第2節 地理教育實踐研究範式
第3節 地理教育測量工具開發的技術路線
第5章 地理教育研究中的科學方法
第1節 相關分析法
第2節 均值比較法
第3節 回歸分析法
第4節 因子分析法
第5節 結構方程模型
第6章 地理教育測量量表開發案例
第1節 地理綜合思維量表
第2節 地理過程思維量表
第3節 區域認知量表
第4節 地方依戀量表
第5節 地理空間感知量表
第6節 地理方向感量表
第7節 地理實踐力量表
第8節 人地協調觀量表
第7章 地理教育理論研究案例
第1節 地理教師綜合思維教學行為模型檢驗
第2節 潛在空間語言環境對空間語言表達的影響
第8章 地理教育實踐研究案例
第1節 地理教師綜合思維教學行為水平現狀測評及提升對策——以M省地理教師為例
第2節 中學生環境行為水平評價診斷和對策設計——以江西省萍鄉中學為例
第3節 改進地理學困生學習狀況的實驗研究——以成都市棠湖中學初中生為例
第4節 中學生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發展的研究性學習路徑研究——以寧夏銀川一中為例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地理教育的核心價值
中學地理教育的發展曾經遇到過窘境,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國統一高考取消了地理學科的考試。高考取消地理科目考試雖然有偶然因素,但也有必然因素。一方面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包括當時環境問題可能並不十分嚴重,加上當時的教育行政部門對地理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是地理學科本身的問題,地理學科所傳授的知識似乎不需要地理課程來承載,許多知識可以通過其他課程間接地學習到,尤其是地理課程在培養人方面的作用不大,地理學對社會的貢獻不大。因此,高考取消地理學科背後的客觀事實是地理學科在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方面沒有作出多大的貢獻。教育過程中,地理學科沒有發揮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培養出的學生不具有充分的地理素養,俞立中(2012)曾經指出,公民的基本地理素養(包括地理學的理念、知識、技能)的缺失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這是地理教育的責任所在。地理教育的核心的、獨特的育人價值在哪裡,這是地理教育者需要發現和回答的問題,也是地理學科在各學科中獨立佔據一席之地的基礎。
而如今,隨著信息科學的發展,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技術的應用給地理學帶來了新的認識、新的發現、新的內涵,使地理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所以,今天的地理科學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學,地理學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地關係的貢獻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基礎教育如何培養出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如何能為地理科學專業輸送具有潛質的人才,成為中學地理教育要思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思考,首先要考慮的是地理教育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一、 地理教育的核心價值體系
1 地理教育的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1992版和2016版)(馮以浤,1993;張建珍等,2017)在地理對教育的貢獻中提及地理教育對個人教育中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貢獻。
龍泉(2017)對地理學科育人價值所下的定義是:地理學科的屬性和功能能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的效用,並將地理學科育人價值劃分為認知價值、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三個層次。郭鋒濤(2015)歸納了9方面的地理學科核心育人價值,分別是鄉土情懷、環保意識、欣賞能力、系統思維、人地協調觀、空間技術能力、時空觀、綜合實踐能力、相互依存觀。
在以上成果基礎上,本書將地理教育的核心價值體系設定為4個層次,知識價值、技能價值、思維價值、觀念價值。
圖3-1 地理學科育人價值體系
地理教育的知識價值包括增進自然地理知識、人文社會經濟地理知識、區域地理知識的價值,技能價值包括多種普通技能價值,如讀寫技能、口頭表達技能、收集信息技能,以及地理學科技能價值,如地圖閱讀技能、GIS應用技能等。地理教育的思維價值包括髮展綜合思維、區域思維、空間思維和過程思維等的價值。地理教育的觀念價值包括形成人地關係觀念、家國情懷、國際理解、人權意識、審美觀念、責任意識的價值。
地理教育的思維價值包括綜合思維價值、區域思維價值、空間思維價值、過程思維價值等方面。地理學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區域思維和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的最基本的思維,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標,培養學生的區域思維和綜合思維是地理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空間是區域(地方)基礎上的抽象,段義孚(2017)認為空間意味著自由、運動和想象,而區域意味著安全、靜止和價值。空間是感性到理性的升華,空間思維是區域思維的基礎,也是區域思維的最終指向。空間思維不光關係著個體生活,更關係到地理科學發展和為社會經濟服務,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也是地理教育的核心價值。地理事物是發展演化的,過程思維是認識地理區域分佈、空間格局以及發展演化的重要思維。地理學科具有發展學生過程思維的價值。
人類和自然是一個整體,隨著人口的增長,加上人類對環境認識的不足,以及不尊重自然規律的行為,導致人地關係的矛盾日益突出,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地關係觀念教育對於形成人地協調觀,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人地關係是地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地理教育加強人地關係觀念教育是其另一個育人價值所在,也將是一切地理觀念的基礎。人地協調的觀念可以引領學生欣賞自然世界的美,尊重別人的平等權利,體會人類各種不同的生活狀態,關注後代的居住和環境質量,並可以以《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世界人權宣言》為基礎,尋求方法解決國際、國家、地區和本土的問題,形成社會責任感。這些還將涉及家國情懷、國際理解、人權意識、審美觀念和責任意識的培養,也是地理學科育人方面重要的觀念價值。
以上的地理學科核心育人價值,是從不同角度表述的,不乏並列、交叉與包含,但不影響學科育人價值的本質。中學地理教育已經進入了「素養本位」時代(段玉山等,2017),如果這些地理學科核心育人價值通過地理教育實現,受教育者將形成強大的地理技能、觀念、思維和素養,地理教育助力全社會公民地理素養的提高,將會形成強大的合理利用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實踐,人與人之間會平等與尊重,人地關係會和諧,人類福祉將會實現。
2 地理教育的思維價值
(1) 發展綜合思維的價值
綜合思維指人們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思維品質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決定著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思維有助於人們從全面、系統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綜合《地理課程標準》和學者研究成果,目前可以將綜合思維分為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地方綜合幾個思維維度,具體可以分解為全面性、主導性、聯繫性、分異性、整體性、動態性、協作性等7個維度。儘管這些維度結構並不並列,但仍可以從這些角度評價人的綜合思維。
綜合性是地理學的特性之一,地理綜合思維是中學地理教育重要而獨特的育人價值。環顧中學教育,除了地理,還有哪門課程會把自然和社會這兩個不同屬性的內涵放在一個系統里考察?地理學前輩胡煥庸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了反映中國人口分布東西部差異的「胡煥庸線」,這條線實際上也是我國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等很多要素的分界線,其提出就是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綜合思維的結果。而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提出「胡煥庸線怎麼破」的總理之問,又是一個需要綜合思維才可以回答的問題。陸大道等(2016)17位地理學者在《關於「胡煥庸線能否突破」的學術爭鳴》文章中的回答,都可以捕捉到地理綜合思維的存在。
圖3-2 《關於「胡煥庸線能否突破」的學術爭鳴》體現出地理學家的綜合思維
(2) 發展區域思維的價值
區域思維指人們對區域的特徵、問題進行分析、解釋、預測的意識和能力。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這是地理環境最基本的特徵。不同的區域自然、人文要素不同,人地關係的形式和問題也不相同。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半期的近代地理學的主流納入了赫特納—哈特向的區域學派體系之中,赫特納認為區域—比較方法是地理學的基本方法(阿爾夫雷德·赫特納,1983),哈特向繼承傳統區域學派的觀點,認為地理學就是研究區域差異的,區域思維有助於人們科學分析和正確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它對地理學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是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區域思維包括:體會「划區」認識的價值,將地理事象置於特定空間加以認識,地方感、空間定位、空間格局的覺察,分析區域特徵,比較區域差異,發現區域關聯,區域發展決策得失評價,區域發展規劃等思維角度。區域的意義不在於位置、名稱和行政從屬,重要的是理解區域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區域內部因為地理要素的相互聯繫、制約和滲透構成一個整體,但區域內部又有更小尺度的區域,這些區域的地理要素與其他區域又存在差異,從而造成整體性的區域內部也存在區域差異,全球環境是一個整體,但內部存在差異,大洲內部環境是一個整體,但內部也存在差異,整體性和差異性只是尺度問題。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其他課程會強調區域分異,只有地理課程具有這一思維特性,教師要把握住地理學科的這一獨有內涵,發揮其獨特的地理核心育人價值。區域要均衡發展、和諧發展時,不能不考慮到區域間的差異,而造成區域差異的原因包含了地理區位、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條件、歷史演化因素等。分析「胡煥庸線」的存在,分析我國東中西部的區域差異是怎麼形成的,首先是與地理區位、自然環境有關的因素造成的,照搬東部的經濟發展來解決西部的經濟發展問題,用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來制定一個地區的發展規劃,這樣的非理性、不科學的決策和行為,與區域分異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