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役官鑒柳宗元 陳為人 978753786766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嶽文藝
NT$30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民役官鑒柳宗元
ISBN:9787537867665
出版社:北嶽文藝
著編譯者:陳為人
叢書名:山西廉政文化叢書
頁數:23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2055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民役官鑒柳宗元》是「山西廉政文化叢書」系列中的一部,書稿分為生平小傳、民役官鑒、當代啟示、箴言警句四部分,作者陳為人查閱大量歷史資料,以唐時著名的「永貞革新」運動為分水嶺,運用文學的筆法,將一代文學大家柳宗元的政治生命、文學生活和為官理念展現給讀者,給當下的現實提出借鑒和啟示。文章史料詳實,相互印證,夾敘夾議,令人唏噓的同時有所思考

作者簡介
陳為人,1950年生,祖籍上海。曾任太原工人文化宮主任,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秘書長,山西省青年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等職。

目錄
生平小傳 1
民役官鑒 23
一、沉浮命運分水嶺 25
二、望眼欲穿等一回 29
三、大洗牌后新格局 37
四、進入官場「鏡花緣」 43
五、治國理念與施政綱領 54
六、走馬蘭台類轉蓬 63
七、撲朔迷離的「永貞革新」 68
八、名垂後世《封建論》 73
九、思想是改革的靈魂 82
十、重新洗牌引發官場地震 90
十一、輝煌在瞬間隕落 101
十二、「伊尹五就桀」的心理潛台詞 109
十三、猢猻與謫龍 116
十四、懲咎與解祟 130
十五、跛腳和尚和爛腦袋馬 137
十六、「頭角崢嶸」到「圓外方中」 145
十七、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152
十八、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164
十九、北望長安夢歸期 171
二十、升降原本同條路 179
二十一、從柳河東到柳柳州 186
當代啟示 201
箴言警句 221

精彩書摘
進入官場「鏡花緣」
柳宗元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十年寒窗苦用功,好不容易 贏取了金榜題名。然而躋身官場一看,猶如《鏡花緣》中的 林之洋與多九公,驀然間闖入了「兩面國」,迎面撞上「牛頭馬面」;又猶如美國小說《眼鏡》,那個高度近視的洗衣女孩,突然戴上了眼鏡,原先的隔岸觀火、霧裡看花,一切都清晰無比地暴露在了眼前。
柳宗元誕生在唐代宗年間,待其進入官場,已經是唐德宗晚年了。 唐德宗李適(kuo),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孫、唐代宗李豫的長子。唐德宗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的承平盛世。但好景不長,他十四歲那年(天寶十四年)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
於一場?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唐代宗即位之初,李適被任命天下兵馬元帥,肩負起與安史叛軍餘孽最後決戰的使命。平定叛亂之後,李適「以功兼尚書令,與功臣郭子儀、李光弼等皆賜鐵券,圖形凌煙閣」。青少年時代的動蕩生活,使德宗登基以後,立志做一個有為的中興之君。
據《新唐書·本紀第七》載 :德宗即位之初,也曾勵精圖治、宵衣旰食,試圖對唐玄宗以來朝廷的奢靡腐敗官場弊端予以整肅。唐德宗登基伊始,即詔告天下,廢止了諸州府向朝廷的進 貢。對唐玄宗為討美人歡心的「一騎紅塵妃子笑」,也明確規定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只許進貢一次,以供宗廟祭祀。禁令天下不得以呈祥瑞為由進貢珍禽異獸,將文單國(今寮國)所獻三十二頭舞象一律放養野生 ;甚至對官員的車輛服飾、置田購房也作出反腐倡廉的明確規定曾採取了一些讓民眾從戰亂中恢復休養生息的措施。
建中元年,在宰相楊炎的主持下,進行了賦役制度的改革,廢止了久已弛壞的「租庸調法」,改行「兩稅法」。「兩稅法」的基本精神是「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 ;人無丁、以貧富為差」,即把「均田制」下的土地稅(附加勞役),改變為承認土地自由兼并的財產稅。規定兩稅之外,官吏不能另有加斂,否則以違法論處。這是為適應當時經濟發展形勢而採取的變革措施,對於恢復戰亂創傷、讓民眾休養生息還是有利的。
唐德宗初年所採取的動作,與後來唐順宗「永貞革新」所採取的舉措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建中之亂」成為唐德宗命運的轉折點。自從因朱泚事變出逃奉天以後,他似乎意識到錢財的重要性,開始改變初衷。唐德宗不僅開始喜歡錢財,而且還主動暗示州府向他進奉。把進奉物稱為「羡余」,表示是地方官將國家稅收完成後,送給皇帝的個人財富。「羡余」實際成為地方官吏向皇帝的公開賄賂。地方官自己又不會生財,所謂的「羡余」,羊毛出在羊身上,是地方官巧立名目,在兩稅之外再搜刮老百姓的錢財。打著效忠皇帝的名義,搜刮上來的「民脂民膏」,地方官只將其中的四分之一進奉,其餘的四分之三都吃了「過水麵」,中飽私囊。地方官為討皇帝歡心,不斷進貢財物,想出繁多的名目 :有的每月進奉,叫「月進」,有的甚至每天進時竟達五十萬之巨。從此,貪污成風,賄賂公行。官員穆質指出:「古則為官擇人,今則為財擇官。」唐德宗還經常派宦官直
接向政府各衙門以及地方公開索取,稱為「宣索」。貞元年間擔任宰相的陸贄,因為拒絕所有來京城辦事的官員的禮物,德宗還派人開導他,不要太過清廉,對人家的禮物一律拒絕是不通人情世故。像馬鞭、鞋帽之類的小禮物,收受一點也無關緊要。
插一段唐德宗的趣聞笑話:貞元三年,唐德宗在辛店打獵,來到一個叫趙光奇的農戶家中。唐德宗問 :「百姓們生活得高興嗎?」趙光奇回答說 :「不高興。」唐德宗奇怪 :「今年莊稼獲得了豐收,你們為什麼不高興呢?」趙光奇回答 :「國家的詔令不守信用。前邊說的是除兩稅以外不再有其他徭役,現在
除了兩稅之外的各種強迫收費比兩稅還要多很多。後來又說這是和糴,實際上是變著法子對百姓巧取豪奪。開始時說收百姓的糧食是由官府到百姓家中收取,現在卻強迫百姓們把糧食送到幾百裡外的京西行營。由於路途遙遠,很多人家干農活的牲口被累死了,車也壞了,導致家庭破產,難以維繫。人們的生活如此愁苦,有什麼可高興的呢!國家每次發布的優恤百姓的政策,只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聖上深居在防衛森嚴的皇宮裡,哪裡會知道這些呢!」唐德宗聽后,下令免除了趙光奇家的賦稅和徭役。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點評這段歷史說 :唐德宗真是太難以悟透治國之道了!自古統治者所擔憂的,是君主的恩澤被下屬截流而百姓得不到實惠,民間的真實情況被官吏隱瞞,上邊被蒙在鼓裡。所以君主雖然心裏經常挂念著底層,不斷出台優惠百姓的政策,但百姓卻由於得不到實惠而並不買賬 ;老百姓愁困怨憤,而君主卻無從知曉,以至於百姓和國家離心離德,走上反叛的道路,導致國家危亡,政權更替。
封建君主制這駕馬車的強大慣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總要落入封建王朝興衰周期律的窠臼。《新唐書》這樣評價唐德宗:唐德宗猜忌多疑,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聽不進不同意見。一會兒懷疑某大臣看不起自己,一會兒又猜忌某大臣是為 了表現自己的正直而給他難堪。朝廷用人有一大弊端,就是「信用昵近,不由正途」。唐德宗看誰也不放心,於是朝廷之上頻頻發生人事變動,尤其是頻繁地更換宰相。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