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建築.Ⅱ.日本建築設計師長阪常設計理念 長阪常 978755862910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
NT$878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半建築.Ⅱ.日本建築設計師長阪常設計理念
ISBN:9787558629105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
著編譯者:長阪常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933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日本建築師長?常,近年來活躍於世界設計舞台,以藍瓶咖啡御用設計師的身份為國人所熟知。長?常針對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上幾代建築師追求完美造型和主觀空間的設計理念,提出了「完整性是一種束縛、居住人需要自由和參与」的新設計理念;與完全從零開始設計相比,長?常更多從事建築空間再造設計,他強調通過改變建築原有的功用來進行「認知更新」;同時在建築和功能性傢具中尋找平衡,所謂「半建築」就是其設計理念的最佳概括。《半建築Ⅱ:日本建築設計師長?常設計理念》是其有感於《半建築》的出版,通過「認知更新」親自撰寫的姊妹篇,更系統地呈現了其對建築、傢具、人居環境的思考。

作者簡介
著者:長?常
Schemata 建築計劃代表。1998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后成立工作室,現於北參道設有事務所。從傢具到建築,再到城鎮建設規模各不相同;種類也十分廣泛,從住宅到咖啡館、店鋪酒店、澡堂等都有涉獵。對於任何尺寸的產品,他都有以1?1的比例製作的自覺,從材料開始探索並進行設計,在國內外積極展開活動。他從日常事物、環境中尋找新的視角和價值觀,提出「減法」「誤用」「知識更新」「看不見的開發」「半建築」等獨特的思考方式,樹立了自己獨特的建築師形象。
譯者:堀川英嗣
1978年生,男,日本東京人。山西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著有《持志齋舊藏北魏平城書法拓本集》。譯著有《盛唐詩韻——紀念吳昌碩先生逝世九十周年暨西泠印社社員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7;西島慎一《書壇回想錄》西泠印社出版社,2023等。致力於書法、翻譯研究。

目錄
代序 山中一宏 009
由來 長?常 021
半建築01 混凝土叢林 031
半建築02 工作室Schemata 045
半建築03 脫離桌面設計的建築 057
半建築04 未完 071
超偶然誕生的平板桌 097
半建築05 隨心所欲重新組合的關係 121
半建築06 建築與傢具之間:預製的介面 141
半建築07 建築與傢具之間:從傢具到建築 165
開放式展陳 175
設計動線 183
設計庫房 191
藍瓶咖啡 197
半建築08 看不見的開發 227
半建築09 異地移築 257
從工具中誕生的設計 287
極端的物盡其用式傢具 293
固有思維的革新 297
高本貴志 305
堂前先生家的牙科診所 313
半建築10 尾道 351
Still in LLOVE 371
半建築11 落後一整圈的領跑者 381
半建築12 設計小島 409
跋語 427
《半建築II 》編後記 429
彩色圖版說明 439
照片版權署名 442

精彩書摘
時代在多端變化,相對於東京老一輩設計師隈研吾的使命感,作為東京新世代設計師的長?常並沒有背負過多的文化包袱。長?常說他並不想著為了東京而做點什麼,對「為打造世界中心都市」而設計那樣的課題也沒有什麼興趣,他想盡他所能地做他能做的建築設計。事實上,特別是在東京那樣的城市裡,建築師作為創意當事人的實際創作個體,也能做很多事情。但是,相對於大型城市,他覺得「更小,更新舊混雜,更有生活感,更有歷史重層積淀」的地方,更是出乎意料且有趣,也更有未來性。
長?常說他早年對日本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緊密型的乾巴巴樣式,並沒有好感。倒是在東南亞村莊的漫遊經歷給他許多啟發,東南亞村莊的聚落,是像網際網路一樣的分散型,村落里的家家戶戶好像沒有脈絡地散落著,但通過水井和祠堂等生活節點又都被連接在一起,古老和嶄新同在。那些村落里的村民就地取材,挖土、燒磚、伐樹、立柱,親手蓋建自己居住的家,翻修改建是常事,建築並不是永久不變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的設計價值觀,也啟發了他開始探索下一代人在網路化思維樣式下的生活方式,他說他「想要創造露營帳篷那樣的自由感的可能性。」
設計出看似只完成了一半的毛坯房的設計作品,是日本建築設計師長?常的「自由感」特色,隈研吾說「 有毒性」,原研哉說像「城市流浪漢」,藤本壯介說「是讓人的肉身和城市直接對撞了」。台北出版人蕭佳傑更是直言「基本上是赤裸裸保留有歷史記憶的建築筋骨、空間臟器,刻意展現它凜然不可侵犯的樣子」。這種樣式,在追逐各種完美精緻的東京建築界,顯得突兀不群,獨樹一幟。

前言/序言
由來 長?常
實際上我在這本《半建築》之前,出版過另一本名為《半建築》的書。然而,其內容卻截然不同。
2020 年,中國的聽松文庫編輯事務所提出想要將我舊作
中的《B面變成A面之時》〔大和press,2009 年。增補版為鹿島出版會,2016年〕、《我的想法》〔LIXIL出版,2016年〕和《Jo Nagasaka/Schemata Architects》〔Frame Publishing,2017 年〕等書彙編成一本書。起書名的時候,聽松文庫提出「希望用中文將長?先生的工作理念表達清楚」。我思考後提出了「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furniture〔建築和傢具之間〕」這一書名,但被聽松文庫大喝一聲說「太弱了」。
聽松文庫堅持認為應該起一個更具衝擊力的書名,於是,編者朱先生提出了「半建築」這一書名,僅用三個漢字就將我的工作定義表達得清晰明了。漢字竟能這樣用啊,我從中國人身上學到了漢字的使用方法。
如果把書名定為「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furniture」,那既不是建築師,也不是室內設計師,更不是傢具設計師,的確很難界定我工作的範圍,也會有難以後續發衍下去的問題。所以說「半建築」這樣明確的定位是有必要的。一旦在書名上用足以統括我設計概念的新名詞「半建築」來描述我的設計工作,確實一下子就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從此後,我們把這個概念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進行思考,能更加專註地投入其中,工作也更加順利。
對於《半建築》這一書名,不僅是我,周圍人的反響也出乎意料地好,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像常〔長?常〕的風格」。然而,就在聽了大家的感想反饋后,我微妙地注意到,與我之前設想的「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furniture」相比,更多人對於「半建築」一詞,其實是以「完成一半,也就是未完成」的意思來解讀的。別人眼中的我和我認為的自己之間有很大的偏差。我又發現這種認知上的「偏差」很有趣,很值得嘗試去做更深入的思考挖掘。如果把我迄今為止所做過的工作、關心的事情都融入到「半建築」一詞的意義當中的話,將會是一本如何有意思的出版物呢?基於這樣的想法,我就嘗試從頭開始再寫一本《半建築》。一本作者相同、書名相同,但內容絕不相同的書。
如果把撰寫這本書也當成一項設計來做的話,那麼這種開始方式確實很像我在做建築設計時的工作方式。與完全從零開始設計全新建築的項目相比,我平日里做的最多的是將舊建築翻建以調整其使用功能的設計工作,所以常常以改變舊有建築物的功能生髮新認知來激發我的設計神經,換句話說,就是「認知更新」。
如今,主動去了解自己以往不熟悉的東西,然後把獲得的新認知,通過我的設計理念和手法,傳遞給大家,已成為我設計思考的根本。
「認知更新」這一概念,其實是我在東京藝術大學上學時,從擔任二年級設計課程的湯姆· 赫尼根老師那裡學到的。當時的設計課題是:以芝浦運河為地基,在其上方建造一座只有一條單軌鐵路的車站。
在這個課題的開題報告中,如果沒有闡明你對於這片地基形貌特徵的發現,就無法說服老師讓你進入下一個階段去繪圖室畫圖紙。有那麼一些同學,因為一直找不到地基特徵而沒完沒了地被老師滯留在一這階段繼續思考,最後,甚至還有同學穿著浮潛設備潛入臭水溝般臟臭的運河裡去尋找啟示。所幸我在這之前已經有了一些自己的新發現,而不必隨他們潛入臭運河中去摸爬。我偶然發現運河堤壩的牆壁上有一條水線痕?,因其與實際的水位之間還有一段距離,所以我知道了芝浦運河的水面位置其實上下變化很大;同時注意到芝浦運河雖是一條運河,但因其離海近,所以水位線還是會受到潮水漲落的影響這一特點。於是,那個課題作業,我利用海水潮汐的動力,設計出來一座依據季節變化而改變營業時間的澡堂,而並非單軌車站。我至今仍然記得自己發現「運河居然也會潮漲潮落」時的狂喜,以及那時想要將其通過自己的建築完美展現出來,而拚命投身於設計中的心情。從這個經歷中我第一次體嘗到「認知更新」帶來的樂趣,直到今天我都仍然很珍視這種感覺,並一直努力踐行以再次實現「認知更新」。
與「半建築」這一概念名詞相遇,本身對我來說無疑也是一次重要的「認知更新」,在撰寫本書時,我想從「半建築」一詞出發,整理積累在我腦海里的各種設計工作經驗,繼而有新的發現。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