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前沿.2023年.上 (總第14期) 隋岩 方毅華 978750785330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新聞傳播學前沿.2023年.上 (總第14期)
ISBN:9787507853308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著編譯者:隋岩 方毅華
頁數:22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800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新聞傳播學前沿》秉承一貫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學術傳統,遵循全面、新穎、敏銳的出版宗旨,直面國內外新聞傳播學發展現狀,旨在關注新聞傳播學的學術研究新情況,聚焦學術前沿問題、學科建設新動態,回應傳媒改革實踐;通過探討新聞傳播學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增進學術交流,開展學術爭鳴,提升理論研究水平,推動我國新聞傳播學進一步發展。本書包含前沿話題、新聞傳播史、新聞傳播實務、國際傳播等欄目,共16篇學術文章,話題新銳前沿,剖析探究深入,不斷跟蹤和引領新聞傳播發展。

作者簡介
《新聞傳播學前沿》秉承一貫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學術傳統,遵循全面、新穎、敏銳的出版宗旨,直面國內外新聞傳播學發展現狀,旨在關注新聞傳播學的學術研究新情況,聚焦學術前沿問題、學科建設新動態,回應傳媒改革實踐;通過探討新聞傳播學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增進學術交流,開展學術爭鳴,提升理論研究水平,推動我國新聞傳播學進一步發展。本書包含前沿話題、新聞傳播史、新聞傳播實務、國際傳播等欄目,共16篇學術文章,話題新銳前沿,剖析探究深入,不斷跟蹤和引領新聞傳播發展。

目錄
前沿話題
新時代黨刊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功能研究——以《求是》《前線》為例 田森傑 張曉紅
後現代·超媒介·互動型:數字視頻的三大文本特徵 劉 念 張 麗
虛假信息、新聞懷疑與媒介使用:社交媒體中媒體信任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楊鑒琳 詹 騫
基於控制實驗法的Vlog植入廣告對用戶態度改變的影響機制研究——以B站Vlog為例 王靈通 韓運榮
平台媒介賦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路徑探析 佟亞雲
新聞傳播史
新聞媒介與中國社會互動發展考略 謝金文
漸次演化: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電影放映實踐的歷史制度主義分析 吳 澳 仇筠茜
20世紀20年代《晨光》專欄《女子參政論壇》考論 杜皓煒 傅竹風
新聞傳播實務
歷史情境與文化語境:探析《解碼十年》正面宣傳的創新路徑 黃雨寒 郎勁松
故事化、形象化、立體化:主流媒體重大主題報道的呈現與表達——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黨的二十大宣傳報道為例 周文超 鄧年生 許慧琴
主流媒體二十大融合報道創新研究——以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報道為例 朱梓函 陳奕穎 吳 風
《北京晚報》地方感建構研究——以《大城之變》專題報道為例 黃欣然
國際傳播
國家形象問題的全球拼圖——基於歷史與實踐的視角 李佳銘
基於主題模型的國際性別傳播前沿議題與趨勢研究 方藍燕 范偉健
國際交往視角下微博網民群體極化現象分析——基於熊貓樂樂、丫丫引發的網路爭議 姜雨彤

精彩書摘
新時代黨刊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功能研究——以《求是》《前線》為例
田森傑 張曉紅
【摘要】新時代融合範式下的黨刊成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數字基礎設施,開放
式存取和融合式馬克思主義內容成為這一基礎設施的基本架構和內容模式。在結構性需求下,黨刊成為思想建黨的理論陣地,並進行了專題性和常態化的理論教育內容生產,表現出問題導向與網感知識的理論教育特徵。另外,黨刊還沿著理論邏輯構建出作為「真經」的馬克思主義,結合實踐邏輯構建出作為「力量」的馬克思主義,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邏輯中構建理論自信。
【關鍵詞】新時代;黨刊;馬克思主義傳播;網感知識
Research on Marxist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CPC Journals in New Era—Take Qiushi and Frontline for Example
Tian Senjie, Zhang Xiaohong
【Abstract】Under the new era integration paradigm, the CPC journals have become th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of Marxist communication, with open access and integrated Marxist content forming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content mode of this infrastructre Under the structural demand, the CPC journal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party building by becoming the theoretical front and carrying out the production of thematic and normal theore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e CPC journal』s theoretical education exhibits 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oriented and net sensing knowledge In addition, the CPC journals also constructs Marxism as the 「true scriptur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Marxism as 「pow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logic This dual logic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uilds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reinforces Marxism as a guiding ideology
【Key Words】new era; CPC journal;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net sensing knowledge
黨刊是中共新聞宣傳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播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賦予 黨刊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成長,黨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新時代下,黨刊開啟了融合發展新範式,本文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和北京市委機關刊物《前線》為樣本,探究其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發揮的功能。為了提升傳播效能,豐富自身的傳播渠道,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前線》便已開啟了數字化建設,開通了「前線」網。該網站由期刊內部的信息中心負責運營,工作人員定期將紙質刊物的內容上傳至網站上,還搜集轉載一些理論熱點文章。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指導的意見》,媒體融合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自此,各級黨刊紛紛開啟了數字化轉型和平台建設。
2014年12月,《求是》雜誌成立全媒體發展中心作為專門的融媒體機構,通過整合多方資源,《求是》紙質刊物與「求是網」「求是手機報」進行融合,形成刊網融合的新格局。《求是》還入駐微博、微信等平台,開通了「求是」微博,以及「學而時習」「求是漫評」「求是網」「求是手機報」等微信公眾號,各個平台相互連通。以「求是網」微信公眾號為例,讀者可以從微信公眾號上直接閱讀《求是》雜誌的電子刊物內容,同時公眾號與「求是網」直接鏈接,網民可以從移動端閱讀門戶網站的內容。此外,《求是》雜誌的紙質刊物和官方網站實現了差異化的內容生產,「求是網」的內容相較於紙質刊物更為豐富,網民可以在網站上閱讀電子版的《求是》雜誌,而且網站還開設了「網評」「經濟」「政治」等多個網站子欄目。「求是網」公眾號的融媒體欄目精選了「求是網」中的「求是網評」「學習筆記」「是說新語」「求是視頻」4個重點融媒體產品。其中,「求是網評」主要是「求是網」評論員針對當前理論熱點、時事政治等發表的實時性較強的評論文章;「學習筆記」主要以筆記的形式將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行歸納整理,幫讀者「劃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重點,讓讀者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更加一目了然;「是說新語」主要是對習近平等黨中央領導人的重要講話、黨中央的重要報告和決議等進行有針對性的闡釋和解讀;「求是視頻」則主要以視頻的形式進行馬克思主義傳播,如通過專家訪談的形式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動漫的形式從馬克思主義視角解讀熱點問題等。
《前線》雜誌構建了包括「前線」網、「前線理論學習手機報」、《前線e刊》、「前線」微博、「前線」微信和「前線」App(應用程序)在內的新媒體群。《前線》
雜誌社在合併《北京支部生活》和《大學生》兩本期刊后建立了「中央廚房」,實現了「一體策劃、分頭組稿,一次采編、多元製作,四次審改、全媒體傳播」的全媒體內容生產和傳播流程。《前線》雜誌社融媒體部是目前前線雜誌社中體量最大的一個部門,主要負責客戶端、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的管理和運營,以及「黨課一小時」等融媒體產品的生產製作等。新時代黨刊所產生的思想影響力依然深刻,其所發揮的功能值得深入探析。
一、黨刊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數字基礎設施:基本架構與生產模式
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內容組成部分,數字基礎設施是以數據創新為驅動、通信網路為基礎、數據算力設施為核心的基礎設施體系,包括5G(第5代移動通信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通信技術及建立在這些技術底層邏輯之上的數字化平台。有研究者指出:「媒體融合的目標——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和新型主流媒體,也可以理解為打造數字時代的新基礎設施。」按此說法,黨刊在融合範式下建立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和新型主流媒體,可以理解為打造數字時代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新基礎設施。因此,對該功能的分析主要是基於黨刊的新媒體,如電腦端的官方網站,移動端的微博、微信、App等。
黨刊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數字基礎設施,自然也是滿足宏觀層面結構性需
要的體現。在日益媒介化時代,一方面,鑒於商業性網際網路媒體在當下所具有影
響力,黨刊需要在這種媒介生態下「修補」自身的文化權威;另一方面,由於黨刊等專業媒介機構在實踐傳統和制度安排中擁有權威性,因此其在複雜的輿論生態中需要發揮「壓艙石」的作用。於是,媒體融合成為國家戰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分別在2014年和2020年審議通過了兩項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這一頂層設計之下,黨刊也就有了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數字基礎設施的可能。考察數字時代黨刊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功能,既不能將其簡單視為紙質刊物「上網」的結果,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黨刊的實踐創新層面,而應該將其放置於一個視野更為寬闊的問題域之中,將黨刊(主要指其新媒體平台)視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數字基礎設施,發掘其在基本架構和內容生產方面出現的新變化。
(一)開放式內容存取架構及其可接近性
黨刊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數字基礎設施,可以被理解為對馬克思主義內容進行生產、存儲、檢索和管理的技術安排,而開放式內容存取構成了黨刊作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基礎設施的基本架構。所謂的基本架構,是指可以生產、傳播和閱讀馬克思主義內容的技術關口,如在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端中,定期推送馬克思主義內容的官方微信便是開放式內容存取架構的重要體現。除此之外,黨刊的官方網站、官方微博等都是一種開放式的存取架構。與中國知網等商業資料庫具有壟斷性質的內容存取方式不同,雖然黨刊這種開放式存取架構建立在微信、微博等商業網際網路平台基礎之上,但它表現出較強的公共性,可以免費為所有讀者提供黨刊的數字版本內容。這種具有公共性的架構也與基礎設施本身所帶有的公共性的意涵相吻合。 姬德強曾指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目標,應該是一個基於公共性的數字基礎設施。」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開放式內容存取架構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彰顯出黨刊是具有公共性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基礎設施。
黨刊開放式內容存取架構也決定了其被獲取和閱讀的成本較前數字化時代有所降低,被獲取和閱讀成本降低與渠道增加,則意味著黨刊的可接近性有所提升。讀者不再必須通過付費訂閱的方式才能獲取到黨刊內容,只需要通過手機或者電腦便可以免費瀏覽《求是》和《前線》的電子期刊內容,而電子期刊內容的獲取渠道也比較多元化,既可以通過電腦端的官方網站或手機App直接獲取,又可以通過微信平台以鏈接的方式閱讀。除此之外,黨刊官方的微信、微博定期對刊物文章的全文或精簡版內容的推送,也是黨刊可接近性的重要體現。此外,可接近性也體現在開放式內容存取平台的搜索功能上,基於此,黨刊在某種意義上具備了資料庫的特徵。搜索功能打破了以往黨刊內容的結構和安排方式,讀者可以基於作者、主題和關鍵詞等搜索方式對內容進行再整合和再呈現。同時,可接近性也意味著黨刊流通方式的變化,黨刊不再只是單純依靠郵發體系的流通方式,平等面向每個讀者的開放式內容存取平台縮減了流通的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為讀者創造了更容易觸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流通網路」。
(二)融合式馬克思主義內容生產模式
開放式內容存取架構的價值不局限於馬克思主義內容的數字化存取,更為重要的是黨刊對於這些內容的生產和呈現。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種新的馬克思主義內容生產機制,即融合式內容生產。麥克盧漢的經典隱喻——「媒介即訊息」,揭示了媒介對人的認知方式的規定性,不同媒介所具備的規定性自然也是差異化的,於是麥克盧漢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