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媒介框架研究在中國-落地.擴散.反思 ISBN:9787308244930 出版社:浙江大學 著編譯者:王彥 頁數:39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800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著作講述當代重要傳播學者的生命故事與精神世界,是海內外中國媒介框架關鍵研究者的一部心靈史合輯。本著作依循「理論嬗變—落地擴散—典範反思」三個編次,穿越框架概念誕生近70載的學理爭議迷霧森林,溯源框架研究在華旅行逾30年的前世、今生、未來,探索知識社會學思想史上的有趣謎題: 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如何東遊至中文世界? 中國傳播學術社群怎樣做媒介框架研究? 理論思想如何嬗變?生命故事怎樣起伏? 共同的本土化脈絡會養成千樹一面嗎?還是, 經由不同「種樹的人」栽培形貌各異的理論之樹? 媒介框架是理論嗎?是典範嗎?已過時、將退休了嗎? 沉默的貝特森、沉默的泛框架、沉默的中國框架研究等「沉默的框架」何以浮沉在眾聲喧嘩的國際傳播學界? 「理論的破碎」是整個社會科學界「房間里的大象」嗎? 社會科學的站台能不能等到社會科學界的「愛因斯坦」? 為反思並反哺傳播研究與教學的典範異動,本著作以「媒介框架研究在中國」為個案樹立理論有機循環範例,檢驗生命故事法對「講好中國(研究)故事」的效用,兼也踐行「美」而有「人味兒」的敘事轉向學術寫作。作者簡介 王彥,生於1981年3月。早年就讀於溫州市龍港一小、龍港一中、浙江省蒼南中學(1987—1998)。浙江大學學士(獲2002屆校級優秀畢業論文獎)、碩士(2007),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研究型交換博士生(2016—2017),台灣政治大學博士(2021)。 自2002年入職浙江工業大學至今,歷任實習記者、助理編輯、副研究員,現任副教授(2012—)、智慧樹網慕課「學術規範與論文寫作」課程負責人(2023—),兼任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2022—)、教育部高等學校國內訪問學者(復旦大學,2022—2023)、浙江省輿情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2017—)。獲評「最受留學生歡迎」的全校十佳教師(2022)。 主要研究興趣為政治傳播、傳播思想史。次要方向為人際傳播、媒介演播、新聞教育。研究成果與藝文作品獲權威期刊全文轉載、政府決策採納、海內外獎彰多篇次。其中,獨撰論文《沉默的框架:框架理論六十年的時間脈絡與空間想象》獲浙江省第二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基礎理論研究類」二等獎(2019)。同年入選浙江省第四期「之江青年社科學者」行動計劃。目錄 緒論 框中世界第一編 理論嬗變篇 第一章 眾聲喧嘩:回顧框架研究的爭議與迷思 第一節 智識貧瘠:框架理論與傳播研究的共同命運 第二節 好理論,最實用:框架研究之繁榮成就了「最好的時代」 第三節 房間里的大象:典範破碎之「最壞的年代」 第四節 問題意識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定義的鐘擺:在理論化與操作化之間 第一節 中西方學術社群的十一個框架定義 第二節 框架定義演變的理論化與操作化爭鳴 第三節 本書采認的譯法、機制及概念 第三章 向中文旅行:媒介框架理論的中國本土化 第一節 台灣的「戀曲一九九九?」:政治大學框架研究「三駕馬車」的黃金年代 第二節 春風吹又生:大陸傳播學界框架研究方興未艾 第三節 星星之火:香港、澳門及海外地區的中文框架研究 第四章 革命之路:科學典範轉移與框架研究典範變遷 第一節 重訪恩特曼:一個被誤讀多年的學科振興綱領 第二節 重新定義「典範」:基於《科學革命的結構》的解讀 第三節 社會科學、傳播學科以及框架理論的典範考 第二編 落地擴散篇 第五章 研究問題與方法設計:以「生命故事訪談」探索「時空」謎題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是「破碎的典範」還是「大師型理論」? 第二節 方法論的考慮:尋找後設理論的提議者 第三節 研究總設計:當「關鍵研究者」遇上「生命故事」與「時空框架」 第六章 簡筆:中國關鍵研究者的群像輪廓 第一節 系統性:學經歷覆蓋在華之旅的主要地理區間 第二節 正相關性:編碼排序吻合教齡、年資、研究成就 第三節 動態性:作品定性有別,興趣異動不居 第七章 厚描:框架研究生命故事之親身回憶 第一節 臧國仁:「框架研究與我的生命歷程緊密結合」 第二節 潘忠黨:人生無故事,框架無理論 第三節 鍾蔚文:「我這輩子恐怕都在關心框架的問題」 第四節 張洪忠:「他不知道他曾幫我完成第一篇學術論文」 第五節 周裕瓊:框架是個話語工具 第六節 肖偉:《新聞框架論》的十年學步旅程 第七節 李東曉:框架它就是一個框 第八節 邵靜:內容框架研究特別適合學術新手 第九節 杜濤:框外世界,中古「真空地帶」 第十節 鉤子:繼往,開來 第三編 典範反思篇 第八章 脈絡反思:媒介框架理論在華旅行「遠山」的景別與景深 第一節 「遠山」祛魅:以「時空框架」透視研究生命故事 第二節 西風東漸:媒介框架理論在華旅行的整體敘事 第三節 景別,景深:中國媒介框架研究的「時空框架」分析 第九章 理論反思:傳播研究與教學的典範異動 第一節 對框架理論的唯一共識:「沒那麼重要」 第二節 是理想,還是空想?學術生產的「三無」後設反思 第三節 大師型理論、大師型學科如今安在?時代框架下的典範提議 第十章 研究反思:研究即框架,研究者亦框架 第一節 省思研究:「生命故事訪問法」好用嗎? 第二節 省思寫作:詩的世界在每一個故事里等待 第三節 省思局限:解構「理想的框架研究」 第四節 餘論:一個好的範例超過很多理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訪談大綱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空白模板) 附錄三 研究個案省思筆記(空白模板) 附錄四 本書圖、表索引 謝辭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