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體新變-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的近代轉型 楊緒容 978754761943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遠東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語體新變-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的近代轉型
ISBN:9787547619438
出版社:上海遠東
著編譯者:楊緒容
叢書名:中國詩歌敘事傳統研究叢書
頁數:4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755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如下內容:第一,近代詩歌創作與詩歌敘事傳統綜論。第二,近代舊體詩創作對中國詩歌敘事傳統近代轉型的助力。第三,近代新體詩創作對中國詩歌敘事傳統近代轉型的助力。第四,近代新舊體詩歌創作在詩歌敘事傳統中的融通。第五,近代新舊體詩歌敘事傳統理論和觀念的總結研究。

作者簡介
楊緒容,四川井研人,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曾任[日本]神奈川大學、[韓國]韓國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專攻小說戲曲。曾出版專著《〈百家公案〉研究》《明清小說的生成與衍化》,彙集整理有《王實甫〈西廂記〉匯評》《楊芳燦集》等作品。
晁冬梅,河南濟源人,上海大學文學博士,復旦大學博士后。發表有《大文本視閾下的近代時事詩敘事》《庚子國變的詩歌敘事》等論文。

目錄
緒論
一 近代「新體詩」的產生及其敘事理念
二 宋詩派詩學中的敘事理論
三 舊體詩壇「詩史」敘事傳統的延續和發展
四 新舊詩歌敘事傳統中的現代性融通
第一章 鄭珍的儒者情懷與鄉土敘事
第一節 宋詩派學人之詩的典範
第二節 儒者人格與情感表達
第三節 現實詩的「詩史」品格
第四節 山水詩與鄉土敘事
第二章 王闓運對「詩史」敘事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第一節 擬古詩的「詩史」敘事
第二節 時事詩的「詩史」敘事
第三節 人物傳記詩的「詩史」敘事
第三章 陳三立的家國敘事及其現代性意蘊
第一節 作為「義寧公子」的早期創作
第二節 「國變家難」敘事的意義
第三節 從傳統士大夫到現代公民
第四節 獨立人格的現代精神
第四章 黃遵憲的「新體詩」及其敘事藝術
第一節 「新體詩」的理論建設
第二節 海外敘事及其「新理想」承載
第三節 借鑒「民歌」以突破「舊風格」
第五章 新文學的先聲:近代「白話文言」與新體詩敘事傳統
第一節 「五四」「白話文學」的確立
第二節 從小倉山房到人境廬:詩語新變的自覺與深化
第三節 詩語新變在詩歌敘事傳統中的意義
第四節 「五四」白話詩:歷史多種可能性之一
第六章 近代論小說詩之創立——以「題紅詩」為中心
第一節 程甲本之前的足本「《紅樓夢》」情節述論
第二節 題紅詩中的人物與故事述論
第三節 題紅詩的思想藝術價值述論
第七章 大文本視閾下的近代時事詩敘事
第一節 近代時事詩及其大文本敘事屬性
第二節 大文本敘事的概念及其適用性
第三節 近代時事詩大文本敘事之成形
第四節 近代時事詩大文本敘事之組構
第八章 鴉片戰爭詩歌大文本敘事
第一節 鴉片戰爭詩歌大文本敘事創作風貌
第二節 鴉片戰爭詩歌大文本敘事內涵
第九章 庚子國變詩歌大文本敘事
第一節 空前廣泛的創作群體
第二節 空前繁榮的創作成果
第三節 庚子國變詩歌大文本敘事內涵
結語
一 從理論表述的角度觀察
二 從創作實踐來體察敘事觀
三 從研究應用觀察詩歌闡釋與敘事觀的深化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鄭珍的儒者情懷與鄉土敘事
鄭珍在道咸間主盟貴州詩壇,被學術界公認為「宋詩派」的中流砥柱,「同光體」宗祖。鄭珍(1804-1864),字子尹,號柴翁,別號五尺道人、子午山孩,貴州遵義人。道光五年(1825),鄭珍獲時任貴州學政的程恩澤青目,被選為拔貢生,併入程門受學。道光十七年中舉人,咸豐間選荔波縣訓導,同治初補江蘇知縣,未行而卒。他先後主啟秀、湘川書院講席,培育了鄭知同、黎庶昌、莫庭芝等一批俊彥。本章即以鄭珍為道咸詩壇宋詩派的代表,詳細探討其詩歌敘事藝術的成就與特點,及其在中國詩歌敘事傳統中的地位和貢獻。
第一節 宋詩派學人之詩的典範
鄭珍在道咸間以儒學和詩學並稱於世,是貴州學術史和文學史上的高峰。當時人其實更看重鄭珍的儒學成就。曾國藩把他和莫友芝並稱為「西南碩儒」,曾國藩《翰林院庶吉士遵義府學教授莫君墓表》雲:「(莫與儔)門人鄭珍與其第五子友芝,遂通許、鄭之學,充然西南儒宗矣。」[ 曾國藩《翰林院庶吉士遵義府學教授莫君墓表》,曾國藩著《曾國藩全集·詩文卷》,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第320-321頁。]莫友芝論鄭珍「平生著述,經訓第一,文筆第二,歌詩第三。」[ 莫友芝《巢經巢詩鈔序》,載鄭珍撰、白敦仁箋注《巢經巢詩鈔箋注·附錄五》,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第1506頁。]《清史稿》也把鄭珍列入《儒林傳》而非《文苑傳》,稱之「西南大師」[ 見《清史稿·文苑三·莫與儔列傳》,趙爾巽等撰《清史稿》,第44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3409頁。]。作為一個儒家學者,鄭珍學術的核心是漢學,尤以許慎文字學與鄭玄經學為中心。他著有《儀禮私箋》《說文逸字》《說文新附考》等,其《巢經巢經說》一卷被李慈銘稱讚為「精密貫串,尤多傑見」[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筆記》,轉引自黃萬機著《鄭珍評傳》,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第224-225頁。]。鄭珍著述甚豐,但奠定其「西南巨儒」基礎者主要不在於理論而在於實踐,其儒學思想的精華可用「積理養氣」與「身體力行」來概括。
鄭珍很少直接在理論上闡述其儒學思想及心得體會,而主要通過詩歌理論尤其是創作來表達。鄭珍論學和論詩的核心是「積理養氣」,表現為強調性情,突出個性。其《論詩示諸生,時代者將至》樹立了詩論的總綱:「固宜多讀書,尤貴養其氣。氣正斯有我,學贍乃相濟。」[ 鄭珍《論詩示諸生,時代者將至》,鄭珍撰、白敦仁箋注《巢經巢詩鈔箋注·前集卷七》,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第595頁。]他認為性情的關鍵在於「氣」,而氣是性情與學問的統一。他主張性情貴真,作《次韻答呂茗香》詩曰:「我吟率性真,不自謂能詩。赤手騎袒馬,縱行去鞍羈。」[ 鄭珍《旌德呂茗香(廷輝)明經,年六十余,以去年避寇來貴陽,課徒于東城人家,窮甚,余訪得之,知早從洪稚存先生弟子孫源湘編修學,與同里姚仲虞(配中)相切究,故學問具有淵源。后見余詩文,枉贈長句,次韻奉答。茗香道仲虞年五十余卒,著有〈周易姚氏學〉》及卦氣配〈月令〉,駁惠定宇推鄭氏爻辰為誤之說,惜未見其稿也》,鄭珍撰、白敦仁箋注《巢經巢詩鈔箋注·後集集卷二》,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第1008頁。]道出了他在詩歌創作中因強調「性真」而偏愛白描的審美意識。他在道光二十五年攝古州訓導時,作《諸生次昌黎詩韻,約課詩于余,和之》:「作詩誠餘事,強外要中歉。膏沃無暗檠,根肥有新艷」[ 鄭珍《諸生次昌黎詩韻,約課詩于余,和之》,鄭珍撰、白敦仁箋注《巢經巢詩鈔箋注·前集卷七》,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第577頁。]之語,強調了「養氣」的重要性。在鄭珍看來,而「養氣」的關鍵就是要讀書,藉以積累學問道理。其《跋黎魯新》雲:「才不養不大,氣不養不盛;養才在於多學,養氣在於力行。學得一分即才長一分,行得一寸即氣添一寸。此事真不可解。故古人只顧學行,並不去管才氣,而才自不可及。」[ 鄭珍《跋黎魯新》,轉引自鄭珍撰、白敦仁箋注《巢經巢詩鈔箋注·前集卷七·論詩示諸生,時代者將至》注3,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第596頁。]其師程恩澤說「首性情,次學問」[ 程恩澤《金石題詠彙編序》,程恩澤著《程侍郎遺集·卷七》,《叢書集成新編》第69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第502頁。],鄭珍也倡導以學問養性情,但兩人還是有區別的:「程氏是『性情自學問出』,鄭珍強調的則是以學『其人』為先,而非以『學』為先。」[ 羅宏梅《鄭珍「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一的理論主張》,《文學評論》2014年第2期,第162頁。]他強調先要全面學習古人,然後才是學其詩。他撰《郘亭詩鈔序》雲:「學其詩當自學其人始,誠似其人之所學所志,則性情、抱負、才識、氣象、行事皆其人所語言者,獨奚為而不似?即不似猶似也。」[ 鄭珍《郘亭詩鈔序》,鄭珍著、王?等點校《鄭珍集·文集》,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9頁。]鄭珍在談及「讀書」「養氣」的時候特別注意突出詩中之「我」。他在《論詩示諸生,時代者將至》[ 鄭珍《論詩示諸生,時代者將至》,鄭珍撰、白敦仁箋注《巢經巢詩鈔箋注·前集卷七》,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第595頁。]中鮮明地主張詩歌創作要有「我」:「我誠不能詩,而頗知詩意。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他指出詩人不能「隨俗」,「從來立言人,絕非隨俗士」就是提倡要有個性。他的這些詩論也都在其詩歌創作中得到了完滿的體現。
相對與同時代人更看重鄭珍的儒學成就,後人更看重鄭珍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有人評價說他是道咸詩壇乃至晚清最高成就的代表。陳聲聰《兼于閣詩話》雲:「清道咸間,鄭子尹以經學大師為詩,奄有杜、韓、白、蘇之長,橫掃六合,跨越前代。」[ 陳聲聰《兼于閣詩話·附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8頁。]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說:「咸同后,競宗宋詩,只益生硬,更無餘味。稍有可觀者,反在生長僻壤之黎簡、鄭珍輩,而中原更無聞焉。」[ 梁啟超《前清學風與歐洲文藝復興的異點》,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2頁。]梁啟超對鄭珍的整體評價雖也不高,但也視之為晚清宋詩派最高成就的代表。甚至還有一些人認為他是清詩最高成就的代表。胡先驌《讀鄭子尹巢經巢詩序》雲:「鄭珍卓然大家,為有清一代冠冕。縱觀歷代詩人,除李、杜、蘇、黃外,鮮有能遠駕乎其上者。」[ 胡先驌《讀鄭子尹巢經巢詩集》,胡先驌著,張大偉、胡德熙、胡德焜合編《胡先驌文存》,上卷,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第114頁。]錢仲聯在《夢苕庵詩話》中譽其為「清詩第一」[ 錢仲聯《夢苕庵詩話》,張寅彭主編、張寅彭點校《民國詩話叢編》,第六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第398頁。],形容為「有清三百年,王氣在夜郎」。[ 錢仲聯《論近代詩四十首》,《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二期,第296頁。]至今看來,說鄭珍在清詩史上成就最高確實溢美過甚,而說他在道咸乃至晚清詩歌史上成就最高則是可以令人接受的。
鄭珍為學、為詩皆出於程恩澤。鄭珍之子知同在《?授文林郎征君顯考子尹府君行述》中記述鄭珍與程恩澤交誼更為詳細:「乙酉(道光五年)拔貢成均,學使者為程春海(恩澤)侍郎。侍郎邃于古學,天下稱文章宗伯,見先子文,奇其才。旋移視學湖南,先子廷試歸,即招以去,期許鴻博,為提唱國朝師儒家法,令服膺許鄭。先子乃博綜五禮,探索六書,得其綱領。居侍郎門下年余,戊子辭歸,侍郎有『吾道南矣』之嘆。」[ 鄭知同《?授文林郎征君顯考子尹府君行述》,載鄭珍撰、白敦仁箋注《巢經巢詩鈔箋注·附錄三》,成都:巴蜀書社,1996 年,第1475-1476頁。]啟發鄭珍治許、鄭之學的人正是程恩澤。他曾對鄭珍說:「為學不先識字,何以讀三代秦漢之書?」使鄭珍「大感悟」[ 黎庶昌《鄭征君墓表》,載鄭珍撰、白敦仁箋注《巢經巢詩鈔箋注·附錄三》,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第1471頁。],遂潛心研究《說文解字》,以文字學為根本。他在《招張子佩(琚)》一詩中說:「俗士不讀書,取便談性命。開卷不識字,何緣見孔孟?」[ 鄭珍《招張子佩(琚)》,鄭珍撰、白敦仁箋注《巢經巢詩鈔箋注·前集卷二》, 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第160頁。]他秉承恩師意見,把識字看成學問的基礎。
鄭珍在道光八年離開程侍郎幕府由湘返黔之際,撰《留別程春海先生》一詩。該詩前半部分歌頌程恩澤的古詩文辭「宏肆而奧」,後半部分敘兩人的交往:
黃鐘一振立起痿,偉哉夫子文章醫。當今山斗非公誰?種我門牆籓以籬,臃腫捲曲難為枝。絡之荊南驅使騑,野馬復不受馽羈。錫我美名令我睎,以鄉先哲尹公期。無雙叔重公是推,道真北學南變夷。此豈脆質能攀追?敬再拜受請力之,頭童牙豁或庶幾。槐黃催人作叢羆,定王城下離舟維。春風冬雪慣因依,出送撫背莫涕揮。東流淙淙識所歸,有質賣田趨洛師。[ 鄭珍《留別程春海先生》,鄭珍撰、白敦仁箋注《巢經巢詩鈔箋注·前集卷一》,成都:巴蜀書社,1996 年,第 46 頁。]
該詩在敘事上也有令人稱道之處,其述程恩澤的文章事業,與鄭珍的師生之誼,內容全面又要點突出,堪比個人傳記。程恩澤愛才識才,一力培養鄭珍,加以錄取並賜名「子尹」,以東漢「尹珍」期之,又指引了漢代許慎、鄭玄之學術方向。鄭珍自言為不負乃師程恩澤的期盼,「脆質攀追」「頭童牙豁」在所不惜。該詩也是鄭珍詩歌的代表作之一,既含有客觀的事實和典故,也表達了主觀的認識和理論,用了一連串的比喻,還帶著山谷詩的幽默和俏皮。
有意見認為,道咸宋詩派在學問上甚至超越了宋人,而鄭珍則代表了道咸「學人之詩」的最高成就。汪辟疆在《近代詩派與地域》中指出宋詩「惜多不學」,而「近代詩家學貴專門,偶出緒餘,從事吟詠,莫不熔鑄經史,貫穿百家」,而其中「淹通經學」者「則有巢經、默深」。[ 汪辟疆《近代詩派與地域》,汪辟疆撰《汪辟疆說近代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頁。]陳衍概括道咸間宋詩派「合學人詩人之詩二而一之」,直接推舉「語必驚人,字忌習見」的《巢經巢詩鈔》為之「弁冕」[ 陳衍著,鄭朝宗、石文英校點《石遺室詩話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