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羅傳-幻夢與真實 夏爾-路易.弗隆 978755591486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河南文藝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馬爾羅傳-幻夢與真實
ISBN:9787555914860
出版社:河南文藝
著編譯者:夏爾-路易.弗隆
叢書名:世界名人名傳
頁數:42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710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世界名人名傳」叢書中的一種,是法國文學研究大家、翻譯家柳鳴九生前主編的最後一部傳記,叢書所選圖書為著名作家、科學家的暢銷傳記或自傳。《馬爾羅傳:幻夢與真實》由法國著名作家夏爾一路易·弗隆撰寫,詳細描寫了法國文壇傳奇人物安德烈·馬爾羅的一生,記錄他為弘揚和傳播法蘭西文化與藝術所作的巨大努力與貢獻。本書對研究馬爾羅的生平,了解其文學創作歷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作者夏爾-路易·弗隆,法國作家,政治學與歷史學博士,巴黎政治學院教授。著有法國曆屆總統戴高樂、密特朗的傳記。作品曾獲法蘭西學術院大獎。
譯者唐珍,浙江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專註於法國文化與思想研究。主要出版譯作有索萊爾斯的《時光的旅人》《書寫與極限體驗》,弗雷斯特的《永恆的孩子》,莫迪亞諾的《蜜月旅行》,卡森的《鄉愁》等。

目錄
第一章 夏爾·戴高樂的部長 / 1
忠於崇高的同路人 / 3
若隱若現的政治領導 / 18
無可比擬的演說家 / 35
第二章 創建文化宮的部長 / 43
艱難的過渡———從藝術到文化事務 / 45
文化宮———不盡的美夢 / 68
爭議和初步計劃 / 77
第三章 與死神搏鬥的部長 / 87
相繼上演的悲劇 / 89
與死神對抗的作品 / 100
用文字和場景烘托死亡 / 110
第四章 痛苦歲月里的部長 / 123
「問題人物」 / 125
在文化部的不幸遭遇 / 146
1968 年的風暴和戴高樂時代的結束 / 163
第五章 傳播法蘭西文化的部長 / 177
法蘭西文化的化身 / 179
重獲生機的文人 / 200
變態的部長? / 211
第六章 起死回生的馬爾羅 / 231
戴高樂神話的使者 / 233
大戲場面上的主角 / 249
不安分的人進入了先賢祠 / 266
馬爾羅生平及文學/ 行政生涯 / 279
註釋 / 292
文件、圖書等資料來源 / 400
答謝辭 / 418

精彩書摘
忠於崇高的同路人
我身邊這位堅信命運至上的傑出朋友,讓我覺得在他的陪襯
下,自己平庸至極。
——夏爾·戴高樂:《希望回憶錄》Ⅰ
《重生,1958—1962 年》
安德烈·馬爾羅 20 年代曾與殖民主義作戰,1934 年又在「西方革 命作家」的前列,為反對資產階級而戰。 這些革命作家都指望蘇維埃作家能促使「出現眾多莎士比亞的文明誕生 」。 1933 年,馬爾羅在《人的境遇》獲龔古爾文學獎時,大?面對新聞紀錄片的攝影鏡頭說過:「讓那些先有政治熱情———無論這份熱情有多麼高漲———再愛好崇高的
人,早點兒放棄這部不是為他們寫的書吧 。」的確,馬爾羅和戴高樂將軍的首要共同點就是熱愛崇高,將軍和馬爾羅一樣深信個人意志能使人出類拔萃。 指引馬爾羅走向戴高樂主義的,正是對活力充沛、行動意志和思想自由的崇尚3,儘管這個主義並不是一門學說。 保衛戴高樂主義的人們確實未曾忘記,曾經有一位頭腦清晰的戴高樂主義者在倫敦說過:「這個思想行囊輕便易攜,我們期待這個主義常存。」
法國被德國佔領初期,曾有一封密信提到馬爾羅為某個反叛將軍服務的事,實屬子虛烏有 ,也絕對不符合他在藍色海岸,面對拜訪他的抵抗運動分子時堅守的言論。 克洛德·布爾代(作家、記者)、羅熱·斯特凡納(作家、記者、抵抗運動分子)以及其他人都明白,這位既沒有武器又缺乏資金的西班牙共和體制的保衛者,只是認為,抵抗分子剛剛興起的運動「形同浮沉,有勇氣但缺乏武器裝備」。 讓-保羅·薩特巡訪卡普戴爾以後,告訴西蒙娜·德·波伏娃,馬爾羅打算「依賴俄國坦克和美國飛機贏取戰爭的勝利」,並說,自己不能對馬爾羅「只需一個首領」的觀點苟同! 然而這並不是馬爾羅 1943 至 1944 年間的作品在巴黎場景上發揮的效應。 從 1940 年 11 月《希望》和《輕蔑的時代》被列入奧托(納粹)的黑名單起,處在「被德國侵佔時期的巴黎藝術家生活核心的,卻是薩特和他的海狸(德·波伏娃)。 節日期間總有一些奇形怪狀、供人取樂的演員,在這裏受自發聚集又有創意的主人支配」。 此外,德國宣傳控制機構的負責人也感到驚訝,西蒙娜·德·波伏娃和她的伴侶常在花神咖啡館出沒,竟說從未見到過一個德國人,而自己卻能在這個「普通街區」每周看到他們兩次。
馬爾羅部長嘲笑思想敏感的流派,因為他記得被德國佔領期間的薩特形象。 而馬爾羅本人,顯然避開了那個時代數不清的污點。 他當時屬於被呂西安·勒巴泰(作家)憤怒追趕著,和其他筆杆子一起進入行動受限制的人群。 德里厄·拉羅謝爾(參加過一戰的作家、記者、評論家)曾在 1943 年夏季寫道:「馬爾羅自不再與布爾什維克為伍並被完全免職以來,就生活在鄉下,打發孩子們與妻子一起在兩個平庸的猶太人那裡周旋,他則撰寫勞倫斯生平。 他可能是在藉此為自己背離共產主義,堅持戴高樂主義的中立立場辯護。」西班牙共和政體的這位上校,顯然立足於「當時諸多知識分子遵循的曲折道路上的迂迴立場」。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