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亞.伍爾夫傳-作家的一生 林德爾.戈登 978753218619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文藝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弗吉尼亞.伍爾夫傳-作家的一生
ISBN:9787532186198
出版社:上海文藝
著編譯者:林德爾.戈登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71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成長史,一個生於信奉「女人是家中天使」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如何通過自我教育成為世界知名作家
★ 口碑之作《T S 艾略特傳》的作者林德爾·戈登又一力作
★ 是作家的一生,更是現代女性的一生:母親早逝、異父兄弟的性騷擾、精神疾病、伴侶與生育的抉擇、女性友誼、性與婚姻、兩次世界大戰、婦女選舉權運動
★ 挑戰常規傳記線性敘事,用伍爾夫自身的意識流方法,追蹤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幾個瞬間;融合小說、隨筆、日記、書信,兼具文學批評的文學傳記

內容簡介
在大眾視野里,弗吉尼亞·伍爾夫常常要麼是一個性冷淡的脆弱女作家,要麼是一個遠離真實世界、矯揉造作的唯美主義者。林德爾·戈登通過伍爾夫的小說作品以及日記和書信重構出這樣一個伍爾夫:她是強健的步行愛好者,努力工作的職業作家,更是「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探索「人類處境的千奇百怪」。林德爾·戈登想要呈現的並非常規的線性傳記敘事,而是在真實性所能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詳盡地追蹤記憶和想象在伍爾夫一生中的持續流動。戈登同時論證了這種傳記方法正是伍爾夫的發明,也曾由她實踐,背後是一種全新的重視無名者的歷史觀。原書最初出版於1984年,2006年戈登在新材料的基礎上,從新世紀的女性主義視角做了修訂。本書譯自2006年修訂版。

作者簡介
林德爾·戈登(Lyndall Gordon),1941年生於南非開普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學博士,以羅德學者身份前往牛津大學,現為牛津大學聖希爾達學院資深研究員。著有《T S 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破局者:改變世界的五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傳》。

精彩書評
「敏銳而新穎。」
——赫米奧娜·李(Hermione Lee),《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極富洞見之作,極大地增加我們對伍爾夫的了解與理解。」
——《倫敦雜誌》
「林德爾·戈登一定是我們時代最有成就的文學傳記作者之一傑出而振奮人心絕佳地論述了這個女人(伍爾夫)和她的藝術。」
——《英國書訊》

目錄
前言
維多利亞時代的典範
第一章 生命之根基
第二章 最可愛的人
第三章 家庭肖像
學徒時期
第四章 黑暗的二十年
第五章 瘋病的問題
第六章 一個女人的教育
第七章 啟航
譜寫生命
第八章 自由與友誼
第九章 愛的試煉
第十章 反歷史
第十一章 創造藝術家
第十二章 生命的樣本
第十三章 生命歷程
第十四章 公眾之聲
縮略表
註釋
致謝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前 言
這是關於一位作家如何戰勝家庭悲劇和疾病的故事,寫這個故事,是為了反駁強加在女性生命中的厄運和死亡情節——彷彿擁有天賦的女人是要遭天譴的。這樣的傳說持續至今,我們只需想想電影《時時刻刻》里的弗吉尼亞·伍爾夫那在劫難逃的形象(形成對照的是她外出購物的姐姐那種人們認為的「正常狀態」——位提著大包小包的盲目的消費者,這並不是畫家凡妮莎·貝爾在真實生活中的樣子)。多麗絲·萊辛幾乎獨自站在抗議者的陣營:她說,扮演那位作家的女明星「永遠皺著眉頭,以表明她有多少深刻難懂的想法。老天爺!那個女人在不生病的時候是多麼享受她的生活;她喜歡聚會,喜歡她的朋友們,喜歡野餐、遠足和短途旅行。我們真是熱愛女受害者的形象啊;唉,我們真是愛這樣的形象」。
早在1984 年,《作家的一生》就提出了相似的觀點,因為以下才是弗吉尼亞·伍爾夫對自己的認知:一個強健的步行者,一個「不知疲倦的探索者」,一個反對強權的抗議者——是的,她身上帶著刺,但她也有感受友誼和愛情的非凡天賦。她的日記表明,在大部分時間里她比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要快樂。只有對「傳說」和老套的人生情節提出質疑,傳記寫作才能進步。《作家的一生》並未效仿任何形式的常規敘事,相反,我想要的是這樣一種敘事,它在真實性所能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詳盡地追蹤記憶和想象持續一生的流動,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弗吉尼亞·伍爾夫眼中的自己。她對生命的體驗並不遵循慣常的線性時間順序。這本書囊括了表面的大事件,但它們只是記憶的內在生活的輪廓—那些如海浪般湧向過往的記憶。1892 年9 月10 日,那是一個星期六的早晨,弗吉尼亞正在康沃爾度假,她被邀請去燈塔遠行。「船夫說,潮汐和風向都很完美,可以到那裡去。阿德里安·斯蒂芬小少爺[ 她的弟弟] 因為不被允許前行而大為失望。」十歲的弗吉尼亞就是這樣在家庭報上記下了她最受歡迎的小說最初的靈感。她的偉大之處難以盡述,但其激涌在於記憶。
本書的修訂版提供了一個契機來展示她的偉大中尚未受到足夠重視的一面:作為傳記作家的一面。我指的並不是她的戲仿傳記,也不是她受託為藝術批評家羅傑·弗萊(Roger Fry)寫的那部傳記。我想表達的是,她的作品越偉大,就越區別於在她十歲之前擔任《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創始編輯的她的父親的作品。在整個寫作生涯里,她始終在探索未來傳記寫作的新方向。她甚至宣稱「傳記藝術尚在萌芽階段——更準確地說——它甚至還沒有誕生」。
如果二十五年的時間沒有帶來任何觀點上的變化,那是不合常理的。2003 年,倫納德·伍爾夫的小說《聰明的處女們》(The Wise Virgins)再版,書中講述的他對弗吉尼亞·斯蒂芬的求愛故事似乎與七十年代末那一版有很大區別。2005 年,一場在薇塔·薩克維爾-韋斯特(Vita Sackville-West)的出生地諾爾舉辦的座談會也激勵著人們去探尋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獨特魅力。此外,在過去幾年裡,她那篇關於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女權辯護》(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的作者——的傑作揭示出兩人的共同之處:她們的生命都是處在未知邊緣的實驗性存在。當弗吉尼亞·伍爾夫談到沃斯通克拉夫特「切入生命的活肉」的方式時,她也為自己的「遠航」設定了一個標準。《作家的一生》從二十一世紀的視角做了修訂,因為女性的關注點已經從權利和就業機會轉向另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一個由「局外人」(Outsiders)組成的群體可能對全球政治做出何種貢獻?伍爾夫的一生和所有作品已經預見了這個問題。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