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素養研究.第2輯 杭孝平 978750785388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網絡素養研究.第2輯
ISBN:9787507853889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
著編譯者:杭孝平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629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集刊主要研究網絡素養,以廣大網絡素養研究者、愛好者為主要讀者對象,刊發網絡素養研究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業界動態、政策解讀等,以及對網絡素養教育教學有指導作用且與網絡素養教育教學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貫徹黨和國家、有關部門的網絡法規、方針政策,反映我國網絡素養研究、教育教學的重大進展,促進學術交流。

作者簡介
杭孝平,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新媒體視頻傳播,媒介融合方向博士生導師組成員。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長城學者,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教學名師,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聯合大學百位傑出中青年骨幹教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北京市級智庫——千龍智庫專家,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節 目評審專家,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經濟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曾赴美國、德國、英國、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進行學習和交流。現任北京聯合大學新聞傳播學科帶頭人、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負責人、北京聯合大學網絡素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網絡素養研究》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網絡素養、新媒介技術、網絡輿情等。

目錄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業委員會專欄
認知行為理論框架下的青少年網絡素養現狀與對策分析/ 方增泉 祁雪晶 元 英 秦 月
數字時代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的現狀、挑戰與應對/ 季為民 王 穎
未成年人網絡素養課程教材設計與教學建議——以廣東省地方課程”網絡素養”教材為例/ 張海波
“崇法善治 E路護苗”——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一年綜述/ 焦旭輝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討會綜述/ 任 靜
網絡素養主題研究
異化與回歸:自媒體短視頻時代的青少年網絡素養建設/ 田維鋼 楊 柳
老年群體網絡素養提升路徑探究/ 龐 亮 王偉鮮
“玩中學”:北京市中學生網絡遊戲素養現狀調查/ 高胤豐 杜 雅
北京市通州區初中生網絡素養現狀研究/ 趙金勝 杭孝平
新媒體時代下銀髮群體網絡素養教育研究/ 杜怡瑤
網絡輿情與受眾行為研究
老年網民在線接觸健康講座的現狀與對策/ 王衛明 李婷玉 王熙遠
網絡謠言學術場域的知識圖譜與進展述評——基於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文獻分析/ 李 黎 雷 蕾
互聯網社群中的情感傳播機制研究——基於互動儀式鏈的視角/ 諸葛達維
時代前沿
數字移民的困境:抖音平臺”奶奶帶娃”汙名化現象研究/ 安利利 王晶瑩
社會原子化視角下青年群體集體意識的培育探析/ 閆興昌 曹銀忠
“數字茶館”:參與式媒體的空間實踐探析/ 陳 戈 謝 臻
數字社區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基於社區工作人員數字素養視角/ 祖裡亞爾 阿不來提
徵稿啟事

精彩書摘
“數字茶館”:參與式媒體的空間實踐探析
陳戈? 謝臻
〔摘要〕從現代都市中的茶館,到如今移動互聯網中的虛擬社交空間,空間的轉變與疊加、
流動與重構,改變了人們進行信息交換的方式、情感表達的呈現以及群體聚合的過程。參與式媒體的出現,極大地擴展了線上社交空間與場域。數字化的新場景重新聚合或分離了數字用戶,進一步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與社交空間。本文通過提出”數字茶館”的概念,探析了參與式媒體的空間實踐,同時關注到技術進步帶來的巨大改變,以及在人與技術的交互下所形成的新型空間與文化實踐。
〔關鍵詞〕數字空間;參與式媒體;空間重構
引 言
從傳統印刷時代到依託互聯網平臺的多媒體融合情境,從播放型傳播模式(少數製作者將信息傳送給眾多受眾)到集製作者、銷售者和消費者于一體的系統新構型,從彌漫著媒介單向性論調的第一媒介時代,到立足於雙向去中心化交流的第二媒介時代,媒介技術實現了多次轉變與跨越,並不斷改變和重塑著傳播方式、媒介形態和社會文化。在此背景下,產生了基於文化生產和社會互動現象的具有平等性、社交性、共享性的參與式文化。依託于這種新型的媒介文化形式和傳播參與語境而蓬勃發展的媒體稱作”參與式媒體”。參與式媒體的興起,使傳統意義上關於受眾的觀念發生了巨大改變。通過參與媒體信息的生成、收集、分析和傳播等環節,人們在媒體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並在互動關係中進行內容的創作、接收、參與和消費。熱點話題、爆炸性新聞和公共事件能夠通過這類媒體迅速引發討論,成為人們關注和發表言論的中心。事件真相和用戶共識或立場,往往在公共空間的討論和互動中逐步形成、浮現甚至被”塑造”。基於這種現象,本文重點關注參與式媒體的空間轉變和人們在參與式媒體中的行為實踐。本文首先對”數字茶館”的概念進行界定,並對其空間特點進行了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聚焦人們在線上空間的社交行為,探討在空間重構下的參與之”變”,以及民眾參與公共討論的話語迭代、方式轉變和形態調整。
一、”數字茶館”意欲何指
在人們的公共生活中,茶館曾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功能與本雅明筆下巴黎街頭的咖啡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塞納河左岸的露天小館是新中產階級聚集地,而我國城市中的市民茶館因價格實惠,氛圍熱鬧,能夠吸引各階層人前來。茶館因此成為市民的”自由世界”,在相對開放的公共空間中,保留了獨特的社交屬性。實際上,城市中現代茶館的發展時間並不久遠。改革開放後,人們迅速地恢復了公共生活,茶館逐步成為人們開展豐富多彩的公共生活的重要場域。從某種意義上說,茶館既是市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又是社會生活的中心地帶。在茶館中,人們不論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都可以與他人暢聊天地,涉及的話題包羅萬象。在茶館中的討論並沒有固定的話題、觀點和議程,只有固定的時間和空間,以及相對固定的人群。但是地理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參與討論的人群範圍、討論的話題以及討論的規模。因此,不同地域的茶館具有不同地域的風采及文化印記。
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進步,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具有廣泛參與度、緊密互動性和極強實效性的參與式媒體發展迅速。在這些參與式媒體的功能逐漸完善和升級迭代的過程中,打破傳統時空限制的同時,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具有更強包容性和廣泛互動性的社交空間,在此將其命名為”數字茶館”。原有的線上空間進行了進一步的整合、升級和迭代。群體的聚集和討論的展開,不再僅僅以熱門話題或興趣為基礎,還受到大數據、技術算法、平臺功能等方面的影響。經過在原有形態的基礎上不斷變化,這種”數字茶館”成為流動性更強、具有更短時聚集效果的網絡虛擬空間。由此,如果說傳統線下茶館的”界限”在於地理空間或共同興趣,那麼如今的”數字茶館”的”門檻”就在於支撐媒介技術的基礎設施、媒體信息的接入速度以及媒介技術的應用程度。
參與式媒體的發展,解構並重構了傳統現實空間的功能與情境,過去的物理空間限制和話題局限被打破,新的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空間形式逐步形成。正如馬克 波斯特(Mark Poster)所言,新的虛擬社群自發性地形成以後,打破了過去對”真實與虛擬”的二元分化,形成了兼具真實與虛擬文化特徵的新文化形式。同時,新的網絡社會和媒介技術使人類溝通的各種模式重新整合到一個互動性的網絡空間。在此過程中,媒介技術成為空間和時間的中介物,成為”數字茶館”的重要地基;用戶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甚至交流秩序正在實踐中被改變。
二、”數字茶館”的空間重構
在社會科學語境中,空間既不是具體的物理場所,又不是精神空間,而是兩種或多種關係交織的場域。根據亨利 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對空間的定義,空間主要具備以下幾個特徵。首先,空間是一種純粹的形式,一種抽象立體幾何意義上的概念。其次,空間是一種功能性的場所。這一角度定義了空間作為承載者的具體功能,空間的佈置和謀劃是按照功能需求來進行的。在此之上,空間是一種利益關係和意義關係的中介。空間可以抽象為兩種關係的相遇,不同的關係在此彙集並完成意義的交流。
與傳統茶館相比,”數字茶館”呈現出了對現實空間的解構、對虛擬空間的重構。這種新興的線上討論空間,徹底顛覆了原有實體茶館的呈現和特點,展現出以熱門話題或共同興趣為主的短暫聚集方式,受到大數據推送影響的同時也在不斷為其”推波助瀾”。在”數字茶館”中,參與的人數變得更多,討論的規模逐步增大,傳統物理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被打破。參與討論的用戶成功地將這一虛擬空間運用於各類不同話題的討論,正如傳統茶館中不同茶桌討論著不同的話題。這一線上空間和實體茶館的區別,是時空界限的跨越所帶來的空間的模態變化,以及傳統物理時空的消散與轉化,原本固定唯一的物理空間轉換為可流動、可穿插、可疊加的數字空間。”數字茶館”因此成為一個個由不同話題構成的場域。某一社會話題的出現,能夠迅速形成一個討論群組,參與討論的人數會因事件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當事件蓋棺定論後,原本的討論空間會迅速地消散,並根據新的熱點話題,形成新的交流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空間變得更具流動性和多維度,用戶可以身處多個討論空間,同時扮演不同
的角色,秉持著獨特的觀點。
參與式媒體帶來的虛擬空間,打破了傳統物理空間的種種限制,重構了線上虛擬空間的眾多想像,形成了一種真實與虛擬結合的場域。這個新的場域由多個流動穿插的數字空間所搭載,既是物理場所的模態變革,又是新的精神空間的迭代。
三、”數字茶館”的空間參與實踐
空間作為功能性的場所,具備作為承載者的具體功能。在”數字茶館”空間的語境中,其所承載的功能顯然是社會交流和信息交換。與傳統茶館不同的是,”數字茶館”的空間形式使原本空間參與形式中的具身、在地、共時等限制不復存在,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真實虛擬文化和重新整合溝通系統的互動性網絡。在此空間中,視覺、聽覺和物理的向度都被重新整合起來,從而徹底改變了溝通的特性,打破了單元化的秩序,重構了新的秩序。原本傳統空間中立足於具身參與,同時注重感官互聯的溝通秩序,轉變成立足於移動設備技術,基於技術互聯的線上交流秩序。
在新的空間交流秩序中,一方面,”數字茶館”承襲了傳統茶館信息交換和社會交際的功能屬性,原本在傳統茶館中的閒聊八卦、追憶往事,乃至談生意、論時局都在”數字茶館”中有了新的安置之地。由此,”數字茶館”呈現出傳統茶館空間功能的數字化映射。另一方面,”數字茶館”的新形式也改變著空間參與者在實踐中情感表達的呈現。傳統溝通空間中的面對面談話和感官互聯都被技術”重新包裝”,點贊、轉發、表情包等新的技術功能成為數字媒體時代獨特的表達方式,符碼化的情感表達成為新的中介,以字符代碼為最終呈現,以手指滑動進行發表。因此,立足於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茶館”正在以新的空間參與模式為加速器,徹底變革傳統的參與實踐,展現屬?自身的數字原生魅力。
“數字茶館”虛擬空間中的實踐並沒有將網絡空間視為其影響力的邊界。當人們身處傳統茶館,談論的話題從茶館之外來,相關的討論也會帶到茶館之外去。”數字茶館”中的社交秩序和參與實踐雖立足於虛擬空間,但也受到現實社會和秩序的種種影響。同時,在”數字茶館”中形成的新的交流方式或文化實踐,也會反過來作用于現實空間,並與其相互融合,從而進一步展現真實虛擬文化和虛實相生的空間生態。因此,無實體的”數字茶館”空間對傳統空間概念進行徹底顛覆的同時,也在重構著空間作為功能性場所的呈現和相關的參與實踐,並進一步貢獻給虛實相生的空間系統。
四、”數字茶館”語境中的空間生產
空間的轉變與技術的迭代存在著”勾連共謀”的現象。空間轉變的玄妙之處在於與技術結合進行重構時引發出的巨大想像空間,這對社會文化、經濟價值和溝通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數字茶館”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張力,當某一事件引發了多區域、全國乃至全球的討論時,能夠實現政治、文化、經濟等價值討論的最大化。”數字茶館”勾連起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帶動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連接,最終完成信息內容的線上生產與實地再生產。列斐伏爾認為,在資本統治下的每一個空間都有可能變成再生產的空間。這個生產的空間無論在車間、工廠抑或我們現在所探討的參與式媒體等任何地點,都可能因為資本的謀劃從地點變成空間。”數字茶館”的形成,把人們關注的話題建構成一個個相互連接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巨大的社交場域。討論看似沒有邊際,事實上通過平臺流量、算法推演、置頂推薦等方式,一步一步地告訴了人們”想什麼與怎麼想”。基於傳統議程設置和屬性議程設置,提出的網絡議程設置也印證了這一點。媒體關注和呈現的信息最終能夠影響用戶思維。另外,在媒介技術推動大數據發展的語境中,作為”流量”的用戶群體和他們的”數碼痕跡”,都成了可交換利用的資本資源,並在媒體集團化和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呈現出更具利用性的價值。用戶的數據、流量作為參與式媒體語境下的新型”資本”和”數字茶館”空間中的新型”生產資料”,在消費主義氾濫的背景下,以及數碼”監控”無處不在的網絡空間,進一步為經濟生產提供典例。
換言之,網絡空間的呈現在重構著人們的思考方式和參與實踐的同時,也在影響著文化的沉浸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數字茶館”能夠呈現參與式媒體的特性,但是參與式媒體所重構的空間、邏輯的轉變、算法的生成等常常在技術的隱喻中被遮蔽起來。因此,在”數字茶館”空間中進行著的新形態的經濟、文化意義上的再生產變得更加隱匿。
五、技術視角下的”數字茶館”<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