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學 (第2版) 張宗明 978711735978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人民衛生
NT$43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醫文化學 (第2版)
ISBN:9787117359788
出版社:人民衛生
著編譯者:張宗明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686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為全國高等中醫藥教育本科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四五」第二批規劃教材之一,編寫內容符合我社對該套規劃教材編寫指導思想和編寫原則。中醫文化是中醫藥學的根基,也是中醫藥學的靈魂,目前多家中醫藥院校開設了中醫文化學必修或選修課,深受師生歡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系統了解中醫藥學形成發展的文化基礎,掌握中醫文化核心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從而堅定中醫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強,為以後的中醫藥學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書稿在1版基礎上,增加了思政元素模塊、知識鏈接和數字資源等。

內容簡介
本教材根據中醫英語課程的基本要求,結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十四五"本科規劃教材建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原則,對"十三五"期間編寫的第一版規劃教材進行修訂。本次修訂對部分內容進行了刪改,補充了一些內容。習題做了部分調整,習題答案附書後,並增加了部分提示。本次編寫還增加了融合教材內容和思政元素,將現代化教育技術引入其中。使整套教材通俗易學,增加學習的靈活性,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與上版教材相比,《中醫英語(第2版)》在保持原教材基本理論框架和內容體系的基礎上,對相關內容進行了修訂,突出「創新性、導向性、實用性」的編寫宗旨,本版教材具有以下特點:1 定位準確,面向實際。2 立德樹人,課程思政。3 夯實基礎,整體優化。4 注重銜接,詳略得當。5 注重傳承, 突出特色。6 紙數融合,創新發展。

作者簡介
畢業於南京大學,先後獲得理學士、哲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醫學人文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醫學人文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文化
文化的含義
文化的分類
第二節中醫文化
中醫文化的含義
中醫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第三節中醫文化學
中醫文化學的研究內容與學科價值
中醫文化學的研究現狀
學習中醫文化學的意義
第二章古代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節易學文化與中醫文化
易學文化概說及其主要內容
易學文化對中醫文化的影響
第二節道家文化與中醫文化
道家文化概說及其核心內容
道家文化對中醫文化的影響
第三節儒家文化與中醫文化
儒家文化概說及其核心思想
儒家文化對中醫文化的影響
第四節佛家文化與中醫文化
佛家文化概說及其核心內容
佛家文化對中醫文化的影響
第五節古代科技文化與中醫文化
古代科技文化概說及其主要內容
古代科技文化對中醫文化的影響
第六節古代文學藝術與中醫文化
古代文學藝術概說及其主要內容
古代文學藝術中的中醫文化
第三章近代中西醫文化的交流、交鋒與交融
第一節西學東漸與中醫文化思潮
西學東漸
西醫傳入
中醫文化思潮的出現
第二節科學主義與中醫存廢之爭
科學主義及其對中國文化思想的影響
中醫存廢之爭
中醫的科學性探索
第三節中西醫文化基因的差異與融合
中西醫文化基因
中西醫文化基因的差異
中西醫文化基因的融合
第四章現代中醫文化的復興
第一節醫學生態思想的回歸
現代醫學危機的出現
醫學生態思想的興起
中醫順應了醫學生態思想
第二節中國傳統文化熱的興起
$%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
$%世紀/%年代的$文化熱%
$(世紀以來的$傳統文化熱%
第三節中醫文化自信的增強
一堅定中醫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二中醫文化自信的來源
三提升中醫文化自信的路徑
第四節中醫文化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
一中醫文化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理由
二中醫文化助推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路徑
第五章中醫精神文化
第一節中醫學基本觀念
一天人觀
二生命觀
三疾病觀
四治療觀
五養生觀
六道德觀
第二節中醫學思維
一象數思維
二整體思維
三體悟思維
第三節中醫文化核心價值觀
一中醫文化核心價值觀的來源
二中醫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凝練
三中醫文化核心價值觀的踐行
第六章中醫行為文化
第一節醫療行為文化
一四診合參
二治療技術
第二節著述行為文化
一記錄保存
二整理傳承
三規範醫行
第三節教育行為文化
一世醫傳承
二師徒授受
三院校教育
第四節醫政制度文化
一醫政設置
二考核制度
三管理法規
第五節中醫民俗文化
一中醫民俗文化概述
二中醫藥行業與民俗
三中醫藥衛生保健與民俗
第六節中醫養生文化
一精神養生
二飲食養生
三導引養生
四藥物養生
第七章中醫物質文化
第一節醫事器具
一針砭用具
二灸?用具
三痧罐用具
四炮製用具
五診療用具
第二節醫藥標識
一針灸銅人
二串鈴與招幌
三葫蘆與青囊
四杏林與橘井
第三節醫事場所
一宮廷醫藥場所
二醫館
三葯肆與藥局
四醫事場所標誌
第四節承載文獻
一甲骨
二縑帛
三簡牘
四金石
五紙張
第八章中醫文化保護
第一節學術流派
一學術流派的劃分
二學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三學術爭鳴促流派紛呈
第二節地域中醫
一自然地域性中醫流派
二人文地域性中醫流派
第三節少數民族醫藥
一藏醫藥
二蒙醫藥
三維吾爾醫藥
四朝鮮族醫藥
第四節中醫藥老字號
一歷史與現狀
二保護與發展
第五節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一保護現狀
二保護意義
三保護路徑
第九章中醫文化傳播
第一節中醫文化傳播的簡史與現狀
一中醫文化傳播的簡史
二中醫文化傳播的現狀
第二節中醫文化傳播的路徑
一中醫文化的組織傳播
二中醫文化的人際傳播
三中醫文化的大眾傳播
第三節中醫文化傳播內容與方式
一中醫文化傳播的內容
二中醫文化傳播的方式
第四節中醫文化國際傳播
一中醫文化國際傳播的傳播背景與定位策略
二中醫文化國際傳播的機遇與挑戰
三中醫文化傳播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