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背景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程度評估與作用機制研究 史亞東 978752185188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經濟科學
NT$37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大數據背景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程度評估與作用機制研究
ISBN:9787521851885
出版社:經濟科學
著編譯者:史亞東
頁數:21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587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大數據背景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程度評估與作用機制研究》基於大數據方法和技術,利用網際網路平臺數據,編製了評價公眾環境參與程度的創新指標,彌補了傳統社會調查方法下的固有缺陷,提供了將大數據分析應用於社會研究的有益嘗試。同時,該書構建了一個系統的分析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理論框架,並從法規有效性、環境行為、污染物排放量,以及綠色金融發展等角度,實證研究了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作用機制。

作者簡介
史亞東,女,1983年生,山東濟南人。博士畢業於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現任國際關係學院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經濟學基礎教研室主任。研究領域為環境經濟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已經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北京社科基金項目,先後在《統計研究》《經濟評論》《世界經濟研究》「The Oxford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 of Global Warming」等國內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已出版專著《全球視野下環境治理的機制評價與模式創新》《全球環境治理與我國的資源環境安全研究》《全球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等。

目錄

第一章 我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程度的一般評估
第一節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程度的定量評價
第二節 我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定性評價
第三節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社會調查案例
第二章 大數據背景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程度的創新評估方法
第一節 基於網路搜索行為的公眾環境關心指數構建
第二節 基於文本分析方法的公眾環境訴求分析
——以北京市為例
第三節 基於微博影響力的公眾環境關注指數構建
第四節 熵值法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程度評價指標的構造
第三章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作用機制的理論模型
第一節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多重理論源流探析與融合
第二節 公眾參與行為動機的理論機制
第三節 公眾與企業雙方互動機制的理論模型
第四節 公眾舉報與政府管制策略演化機制的理論模型
第五節 公眾、企業與政府三方互動機制的理論模型
第四章 公眾參與環境治理作用機制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公眾環境訴求對地方環境法規實施效果的影響
第二節 公眾環境訴求對污染物排放的影響
——以北京市為例
第三節 公眾環境關心對公眾環境行為的影響
第四節 公眾環境關心對政府環境行為的影響
第五節 公眾環境關心對資本市場社會責任投資的影響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人們關心生態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關。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公共管理問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性特點要求廣泛的公眾參與,其參與範圍、程度、效果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公眾參與環境治理就是要構建一種新型環境治理的框架和模式,它具有改善環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的工具價值。然而,關於公共參與環境治理的研究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它涉及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各個領域。在評價環境治理公共參與時,因學科壁壘和專業知識的局限,人們常常管窺蠡測,視角難免狹窄,觀點難免片面,鮮有跨學科且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另外,依據既定理論與經驗進行定性研究的成果很多,即使是有定量研究,也多局限在傳統的問卷調研和分析上。這種方法雖然能直面事物的基本特徵,但往往略去了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其局限性顯而易見。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定量研究的好處是調查結果容易量化、便於統計處理與分析等。但儘管相關統計分析軟體可以進行數據分析,有些甚至能直接設計問卷,仍然存在很多缺點,如問題可能過多或過少,有時難以體現設計者的動機和思維過程,開放式的問題又存在回收質量以及難以分析和統計等。因此,即便是現有基於問卷分析的調查結果,也未必能反映真實的世界。
基於這樣的現實,史亞東博士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大數據背景下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程度評估與作用機制研究」,在系統梳理環境治理公眾參與程度的傳統評價方法基礎上,藉助於大數據分析技術和方法,提出了反映公眾環境參與程度的創新方法和指標,並對公眾環境參與程度評價進行了嘗試性的探索,很有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閱讀全書,我以為在以下三個方面特別值得稱道。
第一,試圖打破學科界限和壁壘,突破傳統經濟學或社會學等單一學科對公眾參與程度的評估,嘗試在社會資本理論的視域下構建起一個打破學科邊界、實現多學科融合的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理論框架。學科交叉的意義在於,它既可以實現知識整合,以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又可以激發創新思維,產生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助於推動學科的進步。
第二,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構建起評估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程度的創新方法,補充和替代了傳統的方法和指標,豐富了社會調查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應用最新科技發展和大數據的意義在於,它通過處理各種分散的、海量數據之間的聯繫並進行整理分析,能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洞察社會發展規律;它超出直觀以洞悉以往不能發現的問題,從而推論預測事物未來的趨勢和走向。
第三,緊追時代步伐,做到定性和定量的結合。隨著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網路問政、網路社交媒體平臺、新的表述和訴求等不斷湧現,需要研究者高度關注。基於我國公眾環境參與的制度建設、環境信息傳播、環境社會組織發展以及環境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分析,作者創新性地構建了評價指標,以此來檢驗公眾環境參與對環境政策實施效果、污染物排放量、公眾環境行為、政府環境行為以及在資本市場上社會責任投資表現的影響等,驗證與分析了公眾環境參與的作用機制。
然而,發現科學規律的研究總是具有階段性的,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步一步接近真理的過程。史亞東博士的這項研究雖然具有創新和探索的意義,但只是把相關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遠沒有達到接近真理的地步。同時,評價指標的甄選,是一個信息丟失的過程,也要做好被人們質疑和批評的思想準備。
但不管怎樣,基於這部著作的探索和創新性,仍然能夠使讀者獲取有用的信息甚至教益。
是為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