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斷的鄉愁-趙志國口述史 敬彪 黃靜 978751308984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知識產權
NT$50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3*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剪不斷的鄉愁-趙志國口述史
ISBN:9787513089845
出版社:知識產權
著編譯者:敬彪 黃靜
叢書名:剪紙人的故事叢書
頁數:17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472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2009年9月中國剪紙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這些傳承人有著相對獨立的傳承譜系,他們的作品保留了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和鮮明的藝術個性。正是這些屬於各自獨立傳承譜系的剪紙傳承人,賦予了中國民間剪紙豐富多元、異彩紛呈的恢宏與厚重。本書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醫巫閭山滿族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趙志國口述,並配以大量剪紙作品,生動地記錄了他剪紙藝術的成長曆程和藝術傳承。

作者簡介
趙志國,2007年被命名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醫巫閭山滿族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被遼寧省政府評為首批「遼寧工匠」。
敬彪,錦州市群眾藝術館(錦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遼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專家顧問。
黃靜,錦州市群眾藝術館(錦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員。

目錄
剪紙帶給我的快樂童年
奶奶剪的「媳婦人」
爺爺的治家格言
姥姥家土牆上的大魚
父親是個能工巧匠
學習剪紙之路
心靈手巧的母親
我的兩個巧姑姑
我的剪紙啟蒙
父親的傳授之道
剪不斷的鄉愁
屯子南面的溝溝汊汊是我和發小們的天堂
身懷絕技的手藝人是我少年時的偶像
鐫刻在我心中的民俗畫卷
守護好非遺傳承的文化根脈
走出山村看世界
藝術生命的尋根之旅
剪紙藝術的傳承之路
附錄 趙志國剪紙作品欣賞
後記一
後記二

前言/序言
1988年在錦縣(今凌海市)舉辦的剪紙展上,我見到了趙志國的剪紙,真是驚喜萬分!也是在那次展覽上,經趙志國的恩師何良引薦,我第一次見到了趙志國。那時,他是留著長發的農村文藝青年。
轉眼30多年過去了,趙志國始終保持著對民間剪紙藝術的熱情傳承與探索。2007年,趙志國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趙志國被遼寧省政府評為「遼寧工匠」。

趙志國生活的地方叫邰屯村,坐落在醫巫閭山延伸到渤海形成的渤海灣沿岸。渤海灣地區過去很少有農耕的村莊,只有一些曬鹽、遠海捕魚、近海撈蝦的散在居住點。明清時期,遼西走廊開通,這裏才開始有村子。尤其是在清軍入關建立清朝以後,清朝政府反思入關進軍中原的過程中在遼西走廊受到的重創,認識到遼西走廊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就在遼西地區,尤其是在渤海灣沿岸,開闢馬場,實行馬政,委派滿族人擔任馬場的官員、兵丁和放牧人。
到了道光年間,清朝政府為解決財政困難的問題,開始丈放馬場,把渤海灣沿岸的馬場土地賣給遼西一帶朝廷內務府皇莊的庄頭,讓他們跑馬佔山,把馬場開墾成農田。趙志國的太爺一家,是從山東逃荒到醫巫閭山北鎮當長工的窮苦農民。到丈放馬場時,趙家太爺一輩都已去世,只剩下趙志國的爺爺,跟著醫巫閭山的庄頭東家,來到了渤海灣的邰屯。
邰屯所在的渤海灣沿岸,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生活。原來駐紮馬場的滿族兵丁成了農莊的居住民后,雇了大批闖關東的漢族農民。滿族人教雇來種地的漢族農民使用馬、訓練馬,有著傳統精耕細作種植技術的漢族農民又教滿族人春種秋收。而馬場中流行的滿族說唱文化、薩滿信仰,與中原農耕的歌舞、秧歌、戲劇、剪紙、刺繡等文化融合,在遼西走廊的渤海灣地區形成了一個鮮活生動、豐富多樣的農耕文化、山林文化與海洋文化相融合的複合型文化圈。
趙志國的家族就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典型的民間藝術之家。村裡老人講故事,老輩人剪窗花、刻掛簽,蔚然成風,多年的積累與沉澱,使這裏孕育了豐厚的文化土壤。趙志國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親、母親、姑姑、舅舅,都是耕種、捕魚的能手,也是剪紙、編織、刺繡的巧人,而且還是社會生活、民俗文化生活的積极參与者。趙志國從小就生活在這種自由、幸福、藝術想象力得到充分發揮的環境里。趙志國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唱曲調複雜、高雅的霍樹棠東北大鼓,可見這種本在滿族人中間流行的曲藝形式,在渤海灣地區有多麼流行。趙志國十幾歲就開始跟他父親一起,給秧歌隊跑旱船的道具車船、跑驢的紙驢等剪角花。如果說趙志國的剪紙藝術像一棵樹,那麼從它一發芽,就紮根在了這片肥沃的民俗文化土壤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使農村和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文化界掀起了一個到農村去發現和發展民間文化的熱潮。在這個熱潮的推動下,當時縣、鄉(鎮)文化館(站)的工作人員加大了對民間文人、民間藝術家的關注。趙志國有幸趕上這個時代,1988年他被縣裡的文化館館長何良推薦參加了在天津舉辦的全國青年剪紙能手的培訓班,得到了中國剪紙學會的仉鳳皋教授的精心指導。通過虛心求教,趙志國拓展了視野,增長了技能,在同期學員中脫穎而出。趙志國的剪紙藝術猶如一棵沐浴著陽光雨露的小樹,根須迅猛地向著更廣闊的厚土伸展,吸收了更多的藝術滋養,這棵樹長得越來越壯了!
1990年,趙志國的三幅剪紙作品獲得錦州市民間藝術展一等獎。
第一幅是《出海》。整個畫面是一條大魚,在魚的肚子里有船和海產品,在魚的下方有划船的人,在魚的上方又有漁村的小草房,都跟大魚連在一起。這種誇張變形的民間剪紙手法,是小時候姥姥家牆上貼著的姥姥剪的大魚、長著翅膀的魚、魚頭上長出兩個尖尖像牛頭一樣的牛魚等形象給予趙志國民間藝術啟蒙教育。姥姥剪大魚,是祈盼大海的恩賜,祈禱親人的平安。姥姥的剪紙讓趙志國懂得了,剪紙的基本功能是剪出心中最美好的願望祈盼!這個基礎奠定得非常堅實,影響了趙志國的剪紙藝術道路。
第二幅是《殺年豬》。這是表現農村節日習俗的剪紙。趙志國完美地運用了平面展開、互不遮擋的傳統剪紙構圖法,以被殺的年豬為中心,把在殺豬的過程中需要表現的水井、大鍋等各種景物,各司其職的各種人物,以及為了表現熱鬧場面的小狗、雞、鴨、鵝等都組合在一個畫面中。這幅作品的構圖疏密有致,且不間斷。殺豬的場景本來是很血腥的,但是在趙志國的刻刀下,豬身上的皮毛旋出的花紋、接出來的豬血、水井裡面流出來的水、鍋裏面冒出來的水蒸氣都被嫻熟的刀法划刻成一組流暢的線條,使這個場景成為一個非常完整、清晰,又非常美麗、熱鬧的畫面。如果沒有很細緻的觀察能力,沒有合理安排這些人物和場景的構圖技藝,沒有如此遊刃有餘的刀工,這幅作品就不會這麼完整,也不會這麼生動、真實。這些正是趙志國從小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練就的童子功!
第三幅是《牧歸》。趙志國大?地以大小不同的數個牛頭,組合成迎面走來的牧歸的牛群。那些炯炯有神的牛眼,牛頭周圍簡潔勾勒出的圓圓的牛腹,都能讓人聯想到牧場的豐饒。女孩兒微微張開的小嘴,讓人彷彿聽到了悠揚的牧歌。這幅作品有廣闊的氣場,所表達的意境遠遠超出了簡單的畫面。

2006年,醫巫閭山滿族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趙志國被命名為醫巫閭山滿族剪紙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從此,趙志國不再把剪紙藝術只當作自己的愛好,而是有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感。他開始追尋民間剪紙深厚的本原哲學思想,努力學習和發掘傳統的剪紙技藝。在剪紙藝術實踐中,趙志國對中國民間剪紙的陰陽關係、構圖的五行空間,以及造型裝飾的觀物取象法等要素,掌握得越來越純熟,作品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這幅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剪紙作品《魚汛》創作於2006年,是趙志國的代表作之一。在這幅作品中,趙志國刪繁就簡,突出了捕魚者勞動的快樂和祈盼豐收的美好願望,可以說是他初露頭角時的佳作《出海》的升級版。
趙志國的學習能力非常強。他多次到汪秀霞、朱月蘭等民間剪紙老藝術家的家中去請教和學習。他創作的二十四節氣系列剪紙,既是他從事剪紙藝術50年的一個總結,更是他認真向老藝術家學習的成果。
趙志國是個充滿激情的剪紙藝術家,他以巨大的熱情撲向生活,撲向他熱愛的這片土地。趙志國的剪紙更多地關注現實生活,所以他表現出來的人物,每一個動作都是他經過精心觀察之後選擇出來的最美瞬間。同時,他又把這些非常廣闊的勞動場景濃縮在一個平面展開的畫面里,無限地擴展了他的敘事空間。
《穀雨種大田》這幅作品,把人們在很長很長的壟上播種的畫面大?分割,並列放在一個平面里,通過人物行進方向的不同表現場景的遼闊。人們雖然在播種,可是腳下的土地里卻擺滿了果實。他要表現的是,農民在大地上播下種子的同時,也在心中播種著希望,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這是他對民間剪紙藝術功能的獨特理解和熟練掌握。
趙志國的二十四節氣系列剪紙,是在2017年完成的。這是他被評為國家級傳承人以後,十年中完成的一個大工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趙志國剪紙這棵民間藝術的大樹,根扎得更深了,終於長成了一棵偉岸的生命樹!這是他自己剪紙藝術上的一個總結,也是我們遼西地區醫巫閭山滿族剪紙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錦州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主任敬彪,對趙志國的剪紙藝術進行了多年的跟蹤研究,在此基礎上對趙志國做了多次訪談。趙志國性格坦誠真摯,談吐生動詼諧。文字整理者黃靜說,她整理這份訪談記錄稿,是一種享受!
我和趙志國相識也有三十多年了,我感覺趙志國是一個敏銳、聰慧的藝術家。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他對農業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純樸的關係的讚美,對童年時代家鄉南有大海、北有青山的自然環境深深的眷戀。他說他每天都要剪紙,他有剪不斷的鄉愁。
王光
2023年7月
于錦州小凌河畔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