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藝術的形態發生 朱恬驊 978754786290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計算機藝術的形態發生
ISBN:9787547862902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朱恬驊
叢書名:技術發展與人類未來系列·藝術人類學
頁數:27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457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文藝理論、美學領域的研究者;多媒體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人機交互技術領域工作者;相關藝術機構的工作人員。
科技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計算機已經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著我們的文化,也包括在國內並不大眾的藝術領域。計算機藝術學科是數字化時代新興的藝術形式。新的熱點隨計算機軟硬體的發展不斷湧現,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家認識和表現世界提供更多更新的方式,同時,藝術的創新也促進社會的發展。
因此,全面認識計算機藝術,也是理解當今高技術條件下人類的生存境況的新的突破。

內容簡介
在當代的藝術創作中,計算機技術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構成要素。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計算機圖形藝術」「演算法藝術」「網際網路藝術」「軟體藝術」等藝術實踐樣式迭出,將「計算機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提上了當代美學理論研究的議事日程。
基於當代人類學美學的理論觀點,本書論述了計算機藝術以一種與計算機技術高度關聯的新的本體論為基礎,並對它所依賴的技術與藝術的關係、機器創作問題等方面做出說明。計算機藝術的形態發生過程顯現了人類適應與改造自身生存境況的努力。認識計算機藝術,為理解當今高技術條件下人類的生存境況提供了抓手。

作者簡介
朱恬驊,復旦大學文藝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計算機藝術與美學、科學技術哲學、藝術人類學的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1項,參与各級各類課題多項。

目錄
緒 論001
第一節 計算機藝術的界定002
一、界定計算機藝術的既有方式003
二、計算機藝術的「主題式界定」008
第二節 歷史情境中的形態發生問題014
一、計算機藝術歷史簡述015
二、形態發生問題的提出02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本書結構028
一、當代人類學美學研究方法028
二、本書結構032
第一章
演繹:形態發生的本體論基礎034
第一節 計算機藝術的物質性存在036
一、「對象存在」的時空解離038
二、技術代碼與作品描述042
三、作為演繹的計算機系統運作049
第二節 聯繫命題與演繹的確立057
一、「資訊理論美學」中的聯繫命題058
二、「風格轉移」中的聯繫命題064
三、聯繫命題的邏輯形式與功能071
第三節 演繹、作品與藝術門類層級關係的建立076
一、從演繹到作品的「連續統假設」077
二、作品同一性的確立082
三、藝術門類的形成084
第二章
「人的技術」與「普遍交往」:形態發生的動力o88
第一節 「無關相關」的緣起:技術的物化091
一、藝術與技術關係的僵化092
二、技術顯像:技術物化的表現形式og8
三、技術物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101
第二節 「自相關」的目標:泛在性理想的建立108
一、泛在性理想的緣起108
二、泛在性理想在計算機藝術中的實現113
第三節「有關相關」的接續:普遍交往的驅動120
一、技術的文化規定性121
二、克服技術物化的藝術路徑125
三、走向人與人的普遍交往130
第三章
雙重情境與集體表達:形態發生的界限139
第一節 雙重情境限定形態發生的限度141
一、走出「智能」的本質論142
二、意向立場及其情境148
三、藝術理解的情境條件154
四、雙重情境的相容與統一158
第二節 集體表達塑形形態發生的邊界162
一、作為次級施動者的計算機系統163
二、藝術認同的體現169
三、文化批判的潛能176
第三節 人工智慧狀況下形態發生界限的新變182
一、解除「創造力」迷思的限定182
二、拓展並深化集體表達18g
第四章
創作命令式:形態發生的根據197
第一節 創作命令式198
一、藝術真理的歷史性199
二、創作命令式作為藝術真理的存在條件202
三、創作命令式的內容層次206
第二節藝術承諾:形態發生本體論基礎的預先確定208
一、藝術承諾在人際交往中產生209
二、藝術承諾規定作品存在的應然213
第三節 藝術自由:形態發生動力的現實結果216
一、轉向基於實效序列的藝術自由概念217
二、實效自由來自形態發生動力的現實展開222
第四節藝術期待:形態發生界限的規制與探查227
一、藝術期待規制形態發生的限度228
二、藝術期待探查形態發生的邊界233
結語
237
引用作品來源說明
24/
參老文獻
249
後記
261

前言/序言
恬驊2013年9月以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跨院系推免生的方式考取我的研究生,攻讀藝術人類學與民間文學專業的碩士生,2015年9月又以「碩博連讀」的方式考取我的博士研究生,攻讀文藝學專業的博士學位,2018年7月畢業,遂供職于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至今。當他於今年8月29日帶著書稿《計算機藝術的形態發生》的最新校樣來看望我併當面正式約請撰寫序文時,頓時令我頗有「十年彈指一揮間」之慨,同時也確乎真真切切地達成了我的一樁埋藏於心長達三十余年的學術願景:美學的未來與計算機技術、計算機藝術和人工智慧的深層關聯。
記得我最初對計算機有些許專業認知,始於1988年本科畢業后直接攻讀碩士研究生的階段,3位室友分屬計算機專業、心理學專業和經濟學專業,而這位計算機專業的室友時而在凌晨過後才從機房摸回寢室,異常興奮地對我們講述他在機房裡的種種工作內容,特別是那種可計算、有結果,可編程、有表達,可指令、有執行,甚至「有圖有真相」的計算機遊戲性質的內容,對一個像我這樣的常年被各種極其抽象的西方哲學美學論著深度困擾、深知「美感方程式」絕無可能的文科生來說,自然是好生羡慕。為此,雖然在本科階段已初識計算機ABC的基礎上惡狠狠地去找了幾本《計算機原理》之類的專業書來讀,但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件絕非僅憑自學就能迅速奏效的事情。1992年4月7日,作為在讀的一年級博士研究生的我窮盡一切財源和財力,決意購置一台德國進口的原裝彩顯、帶有硬碟的286個人電腦,開始了電腦寫作的生涯,並在1994年通過答辯的博士論文「前言」中貌似深情地寫下了一段學術感悟文字:「計算機使我失去了許多原以為永遠不會失去的東西,也使我得到了許多原以為永遠無法得到的東西。精神與物質、自然與人文、信息與存在,互為生髮,彼此約化。正是計算機把現代科學技術的各種亞系統組織、協調為高度秩序化的系統。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威力突入了人們的一切常規生活圈,古老的價值觀、傳統的道德風範無以寧日,藝術、美和詩歷經劫難而處境維艱,以文化為職業的清夢也將困頓不堪。雖然人們憑藉科學技術的勝利而顯示出來的那種有恃無恐的面目,也被失卻精神家園的苦味一次次地熏染過,我們甚至可以說計算機和技術貢獻出來的只是表面化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要素,然而,處境依然是處境。我們盡可以相信科學不是拯救人類的唯一途徑,那麼,在技術時代,『藝術』該如何?『美』該如何?『美學』又該如何?對這一類問題,任何狂妄的、傲慢無禮的、自詡已經窺破天機的先知先覺,必將是徒勞無益的。應該說,在人類棲泊其中的生物圈中,在人類生存的歷史履歷中,『美學』並沒有或許也不會丟失自身存在的根本。為此,我們大可不必驚恐彷徨,徘徊無措。問題在於:『美學』該把我們引向何處?『美學』能把我們引向何處?」?隨後,此番關於美學的未來與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技術之間的關聯學理認知,不但直接投射於我1998年開始在國內首招人類學美學與當代文化批評方向首屆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技術關聯時代的藝術機能——今道友信藝術理論研究》)之中,而且也直接投射在1998年2月11日的一場高端學術訪談之中。在回應我多年來所專攻的當代人類學美學這門在國內外均屬前沿的新學科時,曾明確表示:「這些年來,我越來越感覺到人類學美學的學科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隨著以現代科技為核心的生產力系統的誕生,人類正逐漸邁入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美學,應該充分回應時代的科學技術及其給人的生存方式所帶來的深刻變化。這也是美學要接軌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計算機藝術、影視美學、都市美學和生態美學等,必將成為美學研究的新課題。」?
正是基於諸如此類關乎美學的未來、當代人類學美學的學科建設以及計算機藝術等學術新課題的迫切認識,我從2001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之後,自然就特別留意具有計算機專業基礎的優質生源,甚至在2008年之前曾一度在文藝學專業專設「計算機藝術與美學」這樣一個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方向,卻始終未能如願。2010年3月1日,我在應邀出席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科研團隊召開的「科學研究的數據方法」專題研討會時,專門針對文物、藝術作品和數字博物館的信息化事例,討論了科學研究過程的信息化和研究對象信息化的情況下,科學研究方法發生的變革問題。這一特別的受邀參會發言經歷,既讓我進一步認知到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研究理路之間的實質差異和共通之處,也重燃了前述的那樁埋藏於心長達幾十年的學術願景。直到2013年9月,恬驊從本校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以跨院系推免直升的方式考取我的研究生,實在是讓我喜出望外。由於他自2010年起同時修讀復旦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第二學士學位課程,而跨院系推免直升獲得成功的結果在2012年10月已確定,所以,實際的業務接觸和第二學位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從這一年的10月下旬就開始了。2013年6月15日,恬驊的第二學位本科畢業論文《試論文物虛擬展示技術對審美情境條件的影響》制定終稿,2014年11月碩士學位論文開題為《數字藝術創作與生成中的人機關係探究》,開始以計算機藝術為主要研究領域,2015年9月以「碩博連讀」的方式轉為文藝學專業(方向:計算機藝術與美學)的博士研究生,2018年3月完成博士學位論文《論計算機藝術的形態發生》。從博士畢業之後的5年時間里,他又對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做了認真的修改,並於2021年獲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計算機藝術的形態發生》,最終擴充、完善成一部在學術品質上相當厚重的專著,實在是可喜可賀!而歷時十年之久的專業歷練和高精尖學術課題的精心打磨,也分明見證了學術生長、成長機遇和機緣上雙向生成的一個範例。
恬驊的博士學位論文不但在答辯環節獲得優秀鑒評,而且在盲審環節也得到了同行專家的極高評價,比如,「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和跨學科性的研究課題,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又如,「這篇博士學位論文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它直接面對計算機時代的藝術問題。顯然,作者不僅對計算機的發展比較熟悉,而且對藝術的當代變化也有很強的理解。論文的選題無疑是有意義的,最新的外文文獻,作者似乎有很廣泛的了解,相關文獻具有很強的前沿性。相對大多數研究生一直關注傳統問題,這篇論文對技術時代的藝術探索,具有一定的先鋒性。」這些評語我認為是相當客觀、頗中肯繁的公允之論。在我個人看來,恬驊的這部專著最難能可貴的至少還有兩點:一是努力運用當代人類學美學的研究方法,直接把「計算機藝術的形態發生」作為一個原始問題來加以處理。由於「原始問題具有客觀性、複雜性、已知條件的隱蔽性、思考問題的多向性以及解決問題的最佳性等特點」,而計算機藝術「在根本上牽涉到一種新藝術門類的誕生」,因此,當他面對計算機藝術這樣一種新藝術實踐樣態,並試圖從學理上給予足夠有效的整體性觀照時,需要的自然是更多的原創性思考和學理分析。比如,他在極力優化篩選計算機藝術的界定方式(「主題式界定」)的前提下,依循問題層次的劃分,逐章遞進式地明確計算機藝術形態發生的本體論基礎、具體分析計算機藝術形態發生動態得以啟動和持續的驅動力、從機器創作問題切入形態發生的界限,進而將形態發生的根據指證、概括為「去創作!」這一創作命令式,而「藝術自由、藝術承諾和藝術期待構成這一命令式的三重形態」,並依視角的不同而「相互轉換、相向而行」。二是在相應的學理產出上給自己樹立高標準,極力把控好學術生成中的創新與創新中的學術生成這兩者之間的內在關係。比如,雖然部分關聯的創新性內容曾以《作為美學問題域的計算機藝術《從文本實驗到實驗文本:「人工智慧文學」的表達性重複《技術主張的文化響應模式——以法、蘇報刊中的控制論論爭為中心(1950—1960)》為題先期發表,但他無意順應業內所司空見慣的那種為發表而發表的做法,而是適時收心,重新沉潛于高端專業課題上的學術積累,期待自己有新一輪的創新中的學術生成,而以這部專著為基礎的後續延伸課題《計算機藝術歷史生成問題的人類學美學研究》於2021年獲國家社科基
金藝術學青年項目,即是明證。
當今之世紛繁複雜,個體生存境況風雲詭譎,學術、學者亦在承受形形色色的劫難。在恬驊的第一本學術專著出版之際,特與他分享近日收到的名下一位已畢業工作十多年的研究生偶然觀看了一則關於「苟活」議題的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