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老人自述 齊白石 張次溪 978720013400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白石老人自述
ISBN:9787200134001
出版社:北京
著編譯者:齊白石 張次溪
頁數:33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489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2024年是白石老人誕辰160周年紀念,新版《白石老人自述》真正完整展現白石老人一生際遇,使讀者”讀一冊而知其一生”。

內容簡介
齊白石不僅是一位大畫家,在詩、書、印等方面也均有極高造詣,真正做到了中國古代對一流藝術家的要求。本書內容為齊白石親述,由其門人張次溪記錄整理,配圖兼顧白石老人書畫作品和珍貴的生活照片、信函,並補充有張次溪撰寫的回憶性文章 《齊白石的一生》《回憶白石老人》等,還對本書歷次出版過程進行簡要梳理說明。全書完整展現白石老人一生際遇,也為相關研究提供一份珍貴的史料。2024年恰逢白石老人誕辰160周年紀念,本書的出版,也是對齊白石的紀念與致敬。

目錄

白石老人自述齊白石 口述 張次溪 筆錄
前言張次溪
一、出生時的家庭狀況(1863)
二、從識字到上學(1864—1870
三、從砍柴牧牛到學做木匠(1871—1877)
四、從雕花匠到畫匠(1878—1889)
五、詩畫篆刻漸漸成名(1890—1901)
六、五出五歸(1902—1916)
七、定居北京(1917—1936)
八、避世時期(1937—1948)
齊白石的一生(節 錄)張次溪
光明來到眼前(1949—1950)
晚年的幸福生活(1951—1953)
幻住幻願(1953)
崇高的榮譽(1954—1956)
身後的哀榮(1957—)
餘記
回憶白石老人張次溪
《白石老人自述》著述和出版的前前後後楊良志

作者簡介
齊白石(1864─1957),近代書畫大師、篆刻家、詩人。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等職,曾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張次溪(1909—1968),號江裁,近代著名史學家、方志學家、北京史地民俗專家。其著述涉及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諸多方面。
楊良志,北京市文史館館員、資深編審,曾整理出版《北京聞見錄》等。
【前言】
白石老人是我的世伯,又是我的老師。我和老人交往了將近四十年,一直保持著我們兩代世交的深厚感情。他叫我筆錄他的口述自傳材料,原是預備寄給蘇州金松岑丈替他撰著傳記用的參考資料。記得一九三三年的春天,老人到我家來,見到金丈寄給我的信,信內附有一篇替我朋友做的傳記體文章 。老人把這篇文章 讀了一遍,佩服得了不得,說是這樣的好文章,真可算得千古傳作。我把老人說的話,寫信告知金丈,並介紹他們二位締結了文字交。後來,老人還很高興地畫了一幅《紅鶴山莊圖》,托我轉寄金丈,作為兩人訂交的紀念,同時他還希望金丈也能給他作一篇傳記。從那時起,老人就開始自述他一生的經歷,叫我筆錄下來,隨時寄給金丈。
我筆錄他的自述材料,大概寫到一半時候,盧溝橋事變突起。在戎馬倉皇之間,我為了生活,到南方去耽了幾年,就把這事給擱下了。已寫成的稿子,還留在我處,而抄寄給金丈的,只不過是這一半成稿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我旅居南方的幾年中,也曾回來過幾次,都因匆匆往返,沒有時間和老人暢談,把筆錄的事擱置下來。等到一九四五年我回到北京,老人又跟我談起這事,希望能繼續筆錄下去,早早地寫完全。豈知這時金丈已經逝世,給他撰著傳記的諾言,無法實現,老人覺得很失望,我也替他掃興。有一天,老人對我說:”金公雖已不在,這篇稿子,半途而廢有點可惜,我來說,你接著寫下去吧!”說得非常懇切,我只得一口擔承下來。但我因為職務羈身,不能常常前去。而每次去時,老人總是滔滔不絕,說得很高興,我就隨時筆錄。到一九四八年為止,把前後斷斷續續所記的,湊合在一起,積稿倒也不少。
那時,老人已屆八十六歲高齡,身體漸漸有點衰弱跡象,坐的時間長了,似乎感覺異常勞累,說話也不能太多,多說就顯得氣促力竭。而我的高血壓症,一度又十分嚴重,遵醫之囑,在家休養,老人那邊,足跡遂疏,此稿只得暫時告一段落。
我本想等我病癒之後,趁哪一天老人精神好時,再去聽聽他的口述,給他多記錄點。想不到隔不了多久,老人逝世了。回想往日促膝談心的情景,已是不可再得,叫我怎能不感愴萬分呢!老人生前,為了這篇稿子,總是念念不忘,對我提起了不知多少次。而經過許多波折,一再停頓,我心裡頭著實有些悵惘。因此,我把歷年筆錄老人口述的草稿,加以整理,編次成篇,算是我對老人最後盡的一點心意,而我自己,也算了卻一樁心願。可是沒有在老人生前,讓他能親眼看到完篇,真是遺憾萬分!
我所記的,都是老人親口所說,為了儘量保留老人的口氣,一字一句,我都不敢加以藻飾,只求老人的意思,能夠明明白白地傳達出來。雖說老年人說話有時不免重複,這一點,我在初步整理時,已注意到了。尤其老人說話時,關涉到我個人和我先父的事情,我更是力求精簡。凡是不必要的,我都刪削。這樣整理,恐怕缺點還是難免的,希望親愛的讀者同志們多加指教!
另外有兩件事,需在此順便說明一下:
(一)老人原配陳夫人,是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壬戌)生的,比老人大一歲,這自述的材料裡說的是對的。而在一九四?年(庚辰)老人所撰祭陳夫人文中所說的:”前清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乃吾妻于歸期也,是時吾妻年方十二。”那是老人記錯了,按照舊習慣,那年陳夫人應為十三歲。
(二)老人跟他外祖父周雨若公讀書,是在一八七?年(同治九年庚午),是年,老人年八歲,他親口對我說過不止一遍,而《白石詩草》卷六”過星塘老屋題壁”詩注:”餘九歲,從村塾于楓林亭。”這是老人作詩注時的筆誤。
因恐讀者根據老人所作的祭文和詩注,對於自傳裡所記的陳夫人生年和老人上學時的年齡發生懷疑,所以附記於此。
一九六二年夏,東莞張次溪記於北京

精彩書摘
為什麼再出《白石老人自述》
現在,該要回答本文寫作最開始時就要與讀者交流的問題了:不是說《白石老人自述》已有上述的種種版本出在先,你們這番還勞人費馬,費勁巴拉,再出這本書幹什麼呢?
好的,這也正是我們要說明的事情。
最突出的一個問題是:一般的讀者(而非專業、專項的研究人員)拿過《白石老人自述》來,當然是想要瞭解老人家的一生的;而這本書只記到1948年說”只得歎一口氣,掛出‘暫停收件’的告白了”為止,後邊還有九年呢!讀者看到這裡,大多”只得歎一口氣”,沒想到它”半半拉拉”就斷了,感到”不接氣”。除了少數讀者還會努力找來”後半截”再看,忙忙碌碌的大多數人也只能就此撂手了。
這是讀者的遺憾,應該說也是出版者的遺憾。出版者調過立足點來,先想想讀者需要什麼,怎樣為讀者服務得更好,這是起碼的要求。
不是《白石老人自述》只記到1948年嗎,但《齊白石的一生》記到了此後的九年,一直寫到1957年的。況且,這兩部書基本上都是按”編年體”,按照年頭順下來的,敘述的風格大體相諧。用第一人稱是前者,用第三人稱是後者,實際讀的時候,這一轉換在理解上根本不成”磕絆”。
考慮了這些,當啟動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與張叔文商定了這一辦法:前多一半,用”自述”;後少一半,用”一生”補上;俾為讀者提供一個”全璧”。也就是說,《白石老人自述》的版本是不少,但現在這種”讀一冊而知其一生”的辦法,是給讀者提供了方便。
——楊良志,《白石老人自述》著述和出版的前前後後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