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拐點上的惡棍與英雄-改變世界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01-1950 9787574900073 莫伊拉.多蘭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花城
NT$375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明拐點上的惡棍與英雄-改變世界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01-1950
ISBN:9787574900073
出版社:花城
著編譯者:莫伊拉.多蘭
頁數:3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487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文明拐點上的惡棍與英雄-改變世界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01-1950 787574900073 莫伊拉.多蘭
編輯推薦
深刻改變20世紀歷史面貌的41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一部集合醫學史、人物傳記、科普於一體的人類自我拯救小史
改變世界的人,既有英雄,也有惡棍,展現人性的複雜與深刻

內容簡介
本書簡筆勾勒了1901年至1950年間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群像。他們當中有種族主義者、怪人
和機會主義者,也有英雄、天才和無私的捐助者。同時也包含41項藥物與療法的誕生:白喉療法、瘧疾研究、血管縫合術,血清、盤尼西林、青黴素、維生素的發現這些醫學研究成果深刻改變了20世紀歷史進程,串聯起了半個世紀的戰爭、疫病和匱乏。作者打破了白衣天使們尋找奇跡療法的刻板印象,真實描繪了眾多醫學工作者的個人生活,揭示了醫學進步背後錯綜複雜的人類現實。
本書不僅是瞭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絕佳傳記作品,更是一部有趣有料、兼具科普性和啟發性的醫學小史,集醫學史、人物傳記、科普於一體,內容豐富,故事精彩,既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目錄

前言
諾貝爾獎
第1章 首屆諾貝爾獎——白喉的血清療法
第2章 寄生蟲與害蟲——瘧疾的傳播媒介
第3章 光明的未來——皮膚結核病的光療法
第4章 巴甫洛夫的狗——消化腺的生理機制與條件反射理論
第5章 豐功偉績——細菌理論與結核病的研究
第6章 犯錯的觀察員與細菌博士——高爾基染色法和”神經元”學說
第7章 顯而易見的懷疑對象——寄生蟲導致瘧疾
第8章 免疫之戰——”吞噬細胞”、抗體、補體與砷凡納明
第9章 意外傷害、巧克力與諾貝爾獎——甲狀腺的移除與移植
第10章 永恆的小雞——血管縫合術與器官移植
第11章 又一位優生學家——過敏反應
第12章 平衡——內前庭的生理學與病理學研究
第13章 對抗感染——免疫性、血清治療和百日咳疫苗
第14章 血液、汗液和糖——人體運動時血液循環的調節 機制
第15章 外邦人與猶太人——肌肉生理學的研究
第16章 學者的糖尿病發現——胰島素
第17章 解讀心臟奧秘——心電圖儀
第18章 大錯特錯——線蟲致胃癌
第19章 發熱療法與戰爭罪——梅毒新療法
第20章 蝨子與人——斑疹傷寒症的傳播媒介
第21章 隱藏的活力——維生素的發現
第22章 拯救眾生的血型——血型與安全輸血
第23章 一位低調人士的巨大影響力——細胞呼吸及瓦氏效應
第24章 大腦非思想——神經功能
第25章 美國人的起源論——遺傳定律
第26章 食用肝臟——特殊型貧血的治療
第27章 克隆的陰影——胚胎發育過程
第28章 腦化學101——神經遞質
第29章 開頭欠佳——維生素C
第30章 心臟之事——神經對心率、血壓和呼吸的控制作用
第31章 硫——抗菌藥”百浪多息”
第32章 流血的小雞——維生素K
第33章 觸碰神經——單一神經纖維的功能
第34章 重新發現盤尼西林——抗菌素盤尼西林
第35章 哥斯拉正在形成——X射線輻射與基因突變
第36章 糖代謝——垂體在糖代謝中的作用與”可立氏循環”
第37章 《寂靜的春天》之由來——DDT殺蟲劑
第38章 被攪亂的大腦——間腦對內臟的調節 功能與腦白質切斷術
第39章 更多激素——腎上腺激素
第40章 諾貝爾獎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
莫伊拉 多蘭(Moira Dolan),醫學博士,作家,教育家。多蘭博士畢業于伊利諾伊大學醫學系,並曾在密歇根州和得克薩斯州從事內科醫學研究,至今已有三十餘年的行醫經驗。多蘭博士關注患者應享有的利益,她公開進行演講,同時也是醫療博客的撰稿人。
【前言】
本書內容涵蓋自1901年至1950年間的前50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段時期的歷史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原子彈的誕生和納粹統治的存在。這些駭人聽聞的事件使癡人當道,智者淪陷。乍聽到”諾貝爾獎”一詞時,多數人會認為它是為百裡挑一的卓越成就而設立,能為改善人類生活作出巨大貢獻。人類總把英雄理想化,因此會認為諾貝爾獎得主全是智慧超群、宅心仁厚之人,他們在這世上,絕非凡夫俗子。諾貝爾獎營造出了一幅無私天才傾盡畢生、不斷追求真知灼見、只為造福世間眾生的美好畫面。
第一次聽到諾貝爾醫學獎時,我堅定地認為上述皆為事實。那時我正年少,求知若渴,希望日後自己能成為一名醫生。阿爾貝特 施韋澤是我的榜樣,他是法裔人,既是醫生又是神學家,他紮根非洲,傳播基督教給人以希望,又用醫術治病救人,他對非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52年,施韋澤憑藉”敬畏生命”的思想理念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他駁斥當代科學無視倫理道德、沉淪於物質主義的趨勢。施韋澤認為與尊嚴是至高無上的,這也是他的人生信條。
我在醫學院入學面試時,遭到的質疑和鄙視令我深感震驚。每位面試官都會問我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做醫生?”“當然是為了治病救人!”我的心中早有答案。
但我的回答總會引來嘲諷,有時甚至是哄堂大笑。漸漸地,我改口說希望自己能為別人帶來幫助。聽到這個答案後,面試官最多會戲謔地搖搖頭。最終,還是有幾所學校願意接納我。
成為醫學生的第一年,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實驗室裡做解剖實驗。我擅長於每天的解剖任務——切開腸子、心臟和大腦——我都能熟練地完成。直到最後一周,我的心態發生了改變。當時,我正準備解剖一隻腳。即將切入足底時,我發現面前這具的小腳趾上貼著一枚爽健牌雞眼貼。這一瞥讓我開始設想他曾經過著怎樣的生活,我感受到了一絲他的”靈魂”。突然之間,我不想再讓他皮開肉綻,因為我覺得這對他而言有些許無禮與冒犯。
還有一件令人難忘的事發生在進入醫學院的第二年。我們班應邀參觀醫藥製造商:禮來公司。參觀期間,銷售代表向每位同學免費發放了一台價值不菲的聽診器。沒錯,短期來看,這確實是免費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行為是禮來公司在企圖影響一位醫生在整個職業生涯中的診斷習慣。我就此提出質疑:接受這些禮物是否符合職業道德?但只有極少數同學與我的想法契合。久而久之,”醫學”這個詞在我心中的光輝形象被一點一滴地消磨殆盡。
入學第三年,我們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開始接觸真正的病人。從病房裡的日常對話可以發現,我們的人情味兒正越來越淡薄。一個12歲的女孩因為血糖紊亂誘發了痙攣,我們就喚她為”糖尿病少女”。一位75歲的老人,因為壞疽感染從養老院轉到醫院,我們送他的代號是”北四房黑腳”。還有”那幾個心臟病”和”不明發燒者”,當然還有最可怕的一類患者被稱為”瘋病人”。
當我處在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的階段時,美國尚未通過法案規定醫院須向患者詢問其”醫療照護事前計劃”(又稱”生前意願”)。所以,每一位停止呼吸的患者都會立刻被施以心肺復蘇,通過胸外按壓或接通儀器進行人工呼吸。大多數努力會付諸東流,不過偶爾也有倖存者,但倖存者往往會因腦部嚴重缺血,只能依賴機器維持生命,再無可能回到原來的生活。但一般而言,醫生不會把種種後果視為自己的責任——畢竟,我們只是在做本職工作。我對現代醫療的切身體驗與我的理想相去甚遠,理想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
某一天,我們正在對一位95歲的老人進行心肺復蘇,她已出現”多處器官衰竭”,大限已到。主治醫師打來電話,堅持讓我們停止搶救。事後,他告訴我:幾十年前,這位患者曾與他人合作,共同發現了維生素B12,最終榮獲諾貝爾獎。即使她通過心肺復蘇倖存下來,也一定會遭遇腦死亡。對於一個如此優秀的人來說,那將會是怎樣的生活?這段經歷,使我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重新燃起興趣。
彼時,我已對現代醫療失去希望,但我依然願意相信舊時的醫生曾是一個高尚的職業。我重讀了阿爾貝特 施韋澤的作品,他對於”憐憫心”的見解是:”人生在世的目的在於對他人有同理心且能伸出援手。”施韋澤警誡道:”如果人對生命的任何部分加以蔑視,就會失去對所有生命的敬畏。”
在醫學界摸爬滾打30年,如今我終於有機會寫出自己對於諾貝爾獎的嚮往。我翻閱了大量當年的自傳,挖掘出一些諾貝爾獎得主在學術以外的領域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這也多虧了網絡上的絕版書資源,還有諾貝爾委員會按規定過50年公開的保密記錄。
這些史料,使我時而歡欣鼓舞,時而震驚訝異,時而沮喪歎息。諾貝爾獎得主中不乏高尚的靈魂,也有幾位曾是我心目中的醫學英雄,但遠非我想像中那般偉大。在此過程中,我對諾貝爾獎的看法有所轉變,我不再將至高無上的光輝形象強加於諾貝爾獎得主身上,但這絲毫沒有削減我對這些故事的盎然興致。我十分享受編纂此書的過程,希望書前的你也能樂在其中。

精彩書摘
硫——抗菌藥”百浪多息”
1909年,保羅 埃爾利希實驗室的研究者發現了世上合成抗生素:代號為606的染料,後被命名為”砷凡納明”。研究者在系統測試上百種化學染料的抗梅毒效果時發現了這種物質。砷凡納明是第一款”靈丹妙藥”——用於治療感染的人造藥物(詳見本書第8章 節 )。
繼砷凡納明之後,拜公司在化學療法領域再無進展,直至多馬克的到來。當時,拜公司聘請多馬克系統測試其染料的抗菌性。多馬克對偶氮染料情有獨鍾,偶氮染料在通常由氫原子佔據的位置上有一個含硫基團。多馬克發現,此類磺胺染料緊緊附著於動物表皮的蛋白質內。他提出,硫胺染料的這一特性使其可附著於細菌中的蛋白質上並殺死細菌。
多馬克重點研究一種名為”百浪多息”的橘紅色染料。他將百浪多息用於培養皿中的細菌進行實驗,結果不著見效;接下來,多馬克將實驗對象改為受感染的老鼠,結果,百浪多息不僅使感染的老鼠得以痊癒,而且沒有留下嚴重的副作用。
直到完成人體試驗後,多馬克才公開發表成果,證明百浪多息可有效治療人類感染。多馬克的小女兒希爾德加德亦作為人體試驗對象接受了藥物測試,她曾在父親的實驗室中偶然被針刺傷,患上了嚴重的鏈球菌感染。最終,希爾德加德恢復如初。
1935年,多馬克發表研究成果,但直至1936年,該療法才獲得英美醫學界的認可,幾家醫療中心表示願意嘗試。一個著名的案例推動了百浪多息的普及使用。1936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兒子小富蘭克林 德拉諾 羅斯福因嚴重的鼻竇感染入院治療,感染部位已由面部皮膚延伸至喉部——患者出現了嚴重的鏈球菌性咽喉炎。當時的人認為鏈球菌性咽喉炎是一種致命性疾病。醫生向患者父母建議使用百浪多息進行治療,同時承認這種藥物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羅斯福夫婦同意接受百浪多息療法,小富蘭克林 德拉諾 羅斯福的病情逐漸好轉。《紐約時報》和其他報紙隨即在頭條中大力推廣磺胺類藥物的使用。
雖然拜公司手握百浪多息的專利權,但納粹卻未曾從中獲利一分一毫。巴斯德的學者迅速挖掘出百浪多息無法作用於培養皿中的細菌、卻對老鼠及人體有效的原因:百浪多息實為前藥。其完整化合物對細菌毫不起效。只有在經過消耗後,百浪多息出現部分脫落時,藥物有效成分才得以作用於細菌。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是一種染料,早在1908年,一位奧地利藥劑師已將其合成,但因從未使用,這種成分被人隨之拋諸腦後。其初始專利早已逾期失效,所以任何人都有權製造並將之改良為新型專利藥物。
全球化工企業奮起而為,研發效果更加強效的變異磺胺化合物,包括用於治療鏈球菌感染(鏈球菌性咽喉炎)的百浪多
息,可治療肺炎的變異磺胺化合物,還有用於治療葡萄球菌感染(常見於皮膚感染)的變異磺胺化合物,以及用於治療細菌性腹瀉的變異磺胺化合物。起初,磺胺類藥物多數用於軍中各類疾病。磺胺粉成為戰地士兵的藥物,任何傷口都會使用磺胺粉進行治療。截至1942年,僅在美國的磺胺類抗生素產量就已超過1000萬磅。
1943年,英國首相溫斯頓 丘吉爾在北非駐軍期間,在突尼斯迦太基感染肺炎。經謹慎考量,醫生使用代號為”M&B693”的藥物為丘吉爾治療肺炎,該藥物生產於1938年,是一種磺胺衍生物。病情持續惡化一周後,丘吉爾完全康復。儘管
盤尼西林的發現時間早於百浪多息,但其生產銷售時間較晚,直至二戰尾聲,盤尼西林才被用於治療戰時感染。
磺胺類抗生素間接推進了美國藥物監管的發展。在此之前,美國消費者僅能借助1906年《純淨食品和藥品法》保障部分權益,其中規定,食品藥品標簽上應標注成分,禁止摻假或貼錯產品標簽。經歷過一場由磺胺類抗生素引發的災難後,美國才通過立法成立人們今日所熟知的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1937年,就職于美國田納西州麥森吉爾製藥公司的一名藥劑師哈羅德 沃特金斯,按照自己的配方製成一種磺胺抗生素——他使用二甘醇(DEG)取代先前配方中的乙醇,又在藥物中添加覆盆子增味劑。當時有關二甘醇毒性的知識尚未普及,雖然已有兩篇專業論文公開發表出來談及此事,但沃特金斯並不知曉。這款產品通過了外觀、香味和口感測試,唯獨沒有進行安全性測試。然而,至少有一份報告顯示,麥森吉爾公司曾以老鼠為對象進行測試,測試記錄顯示,該產品導致老鼠出現腎衰竭。
這種液體製劑被命名為”磺胺酏劑”並銷往美國15個州。數周之內,美國醫學會(AMA)收到一份關於使用磺胺酏劑導致多起死亡案例的文字報告。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