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的概念 張康之 張乾友 978721428340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人民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公共行政的概念
ISBN:9787214283405
出版社:江蘇人民
著編譯者:張康之 張乾友
叢書名:公共管理研究系列
頁數:38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34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公共行政的概念產生與發展為脈絡,對公共行政學的發展史進行了深入而精緻的描繪,展示出一幅內涵豐富、靈動飄逸的畫卷。作者緊扣公共行政概念與歷史進步共生、共進的主題,在充分佔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去剖析概念的演進、變異和衍生出相關基本概念的歷史過程,透過概念的嬗變去把握理論的發展軌跡,揭示了公共行政理論在每個時代如何適應實踐的要求而改變自身,也同時使理論發展的邏輯清晰地展現出來,使公共行政學面向未來的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特別是對公共行政學的本土化建構而言,具有啟發意義。

作者簡介
張康之,浙江工商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7);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首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先後曾在國內外120多所大學任兼職教授、客座教授、講座教授。主要從事社會治理哲學與文化研究。發表學術論文700多篇,出版專著、教材等30多部,部分成果收入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
獲獎情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1次);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4次);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次);亦獲得吳玉章獎等社會性評獎數十項。教學成果獲得省部級以及學校一等獎、二等獎多次。
張乾友,南京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社會治理理論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出版專著多部。獲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等學術獎勵。

目錄
第一章 公共、行政與公共行政
第一節 「公共」概念的建構史
一、從common good到public interest
二、理論發展史上的公共概念
三、公意、公共輿論與公眾
第二節 「行政」概念的演進
一、從「執行」中演化出「行政」
二、三權分立中的「行政」
三、從「executive」到「administration」
四、「政治—行政」二分中的「行政」
第三節 「公共行政」的確切含義
一、澄清公共行政的概念
二、公共行政基本原則的確立
三、公共行政研究的最初進展
第二章 公共行政的概念與研究
第一節 不同語言中的「公共行政」
一、英語中的「公共行政」
二、法語中的「公共行政」
三、德語中的「公共行政」
四、威爾遜時期的「公共行政」
五、威爾遜之後的「公共行政」
第二節 公共行政學的發生史
一、公共行政的發生過程
二、對英國經驗的借鑒與反思
三、威爾遜對公共行政(學)的規劃
第三節 公共行政學的研究及其教育
一、市政研究運動
二、公共行政研究中的跨國行動
三、為公共行政的領域劃界
第三章 公共行政概念的經典含義
第一節 三維視角中的公共行政概念
一、在科學與倫理之間
二、在政治與行政之間
三、私人行政的參照系
第二節 三種取向中的「公共行政」定義
一、公共行政的管理內涵
二、政治與行政關係中的公共行政
三、定義公共行政的中間路線
第三節 公共行政概念出現變異
一、public administration
二、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三、public management
四、對public management的不同理解
第四章 公共行政及其研究的轉型
第一節 發掘公共行政的「公共」內涵
一、「政治—行政二分原則」受到質疑
二、肩負價值追求的公共行政
三、走向開放的公共行政學
第二節 行政裁量之爭
一、行政裁量的理論確認
二、行政裁量引發的論辯
三、「事實—價值二分」
第三節 戰後公共行政的主題嬗變
一、公共行政學的政策視角
二、公共行政學的公共意識
三、公共行政學的危機
第五章 從「新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
第一節 「新公共行政運動」的追求
一、新公共行政運動的孕育期
二、刷新公共行政的概念
三、公共行政的「公共」方面
四、新公共行政的認同危機
第二節 「公共管理」概念的再興
一、起源於政策學院的公共管理
二、作為研究主題的公共管理
三、公共管理研究的兩種途徑
四、公共管理概念的多重含義
第三節 「新公共管理運動」與公共管理
一、英國的公共管理研究
二、何謂「新公共管理」
三、公共管理概念的多元建構
第六章 多元語境中的公共行政
第一節 合法性視角中的公共行政
一、公共行政的憲法合法性
二、公共行政的民主合法性
三、公共行政合法化的其他路徑
第二節 公共性視角下的公共行政
一、公民主義興起中的新定義
二、行政倫理研究的影響
三、新公共管理運動之後
第三節 「後現代主義」語境中的公共行政
一、在「後現代轉向」之中
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交鋒
三、「反行政」所進行的解構
參考文獻
后 記

前言/序言
第一章 公共、行政與公共行政
概念是學術研究由以展開的工具,因此,要促進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任何學科都必須對它的基本概念有著共識性的理解。「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乃至整個公共管理學科的基本概念,然而,在「什麼是公共行政」的問題上,學者們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嚴重阻礙了公共行政學者之間的相互對話與公共行政學科的發展。從字面上看,公共行政的概念是由「公共」與「行政」組成的,因此,要把握公共行政一詞的確切含義,首先需要理解公共與行政的準確內涵。歷史地看,儘管公共一詞古已有之,但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則是由學者們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是作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過程的一項結果而出現的,是對農業社會中「共同」觀念的一種替代與超越。或者說,公共性是現代性的基本表現之一,只有在現代性的社會治理中才會擁有公共性的內容。相比之下,行政則具有更多泛歷史主義的特徵,無論是在農業社會還是在工業社會,都需要通過行政活動及其功能來實現社會治理。
不過,在不同歷史時期中,行政的概念也是不同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會把其基本的社會現實以及社會治理要求賦予行政,從而使行政具有不同的歷史內涵。總的說來,伴隨著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的權力分化,行政的概念經歷了從「執行」到「行政」的演變,並最終在政治與行政的分化中定型。通過對公共和行政概念的考察,我們發現,公共行政的概念所對應的是一種歷史性的行政模式,實際上所指的是一種在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管理行政,存在於農業社會中的那種統治行政是不能被稱為公共行政的。但是,管理行政亦非公共行政的完成形態。因為,管理行政僅僅具有了形式上的公共性,作為形式公共性與實質公共性相統一的公共行政將會在後工業化的進程中展露身影。今天,我們需要建構正是一種形式公共性與實質公共性相統一的公共行政,在與管理行政的歷史對應中,它被稱作為「服務行政」。
第一節 「公共」概念的建構史
一、從common good到public interest
在現代社會,我們時時處處都可以感受到「公共」一詞存在於我們的社會生活之中:幫助我們出行的是公共交通,保障我們健康的是公共醫療,各種直接或間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是社會正常運轉須臾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們也許難以想象,如果把所有這些運用「公共」一詞來加以定義的事項都改換了名稱,或者把它們統統用「私人」來加以定義,我們的社會將變成什麼樣子?這表明,我們生活在一個具有「公共性」的時代之中,在哲學的意義上,正是具有「公共性」的事項維持著我們社會的健康運行。因此,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治理體系及其過程也都需要把維護具有公共性的社會事項作為其基本內容,而且,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治理體系也只有在維護這些具有公共性的事項中才能使自己獲得公共性。人們往往把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治理稱作「公共治理」,把開展具體的社會治理活動的行為及其過程稱作為公共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治理體系每日每時都在維護所有具有公共性的社會事項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我們需要看到,所有這些與「公共」一詞相關的社會事項都是歷史建構的結果,是在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歷史地建構起來的。如果說「公共」一詞古已有之的話,那麼,作為一種觀念,作為一個用來進行學術敘事的概念,則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得以發明的。
從詞源上看,英語中的public與古羅馬人所說的res publica(直譯「公共事務」,亦作「共和國」)有著顯而易見的聯繫。馬修斯(David Mathews)更是認為,英語中的public以及common是直接起源於希臘語中的pubes與koinon的。[ David Mathews, 「The Public in Practice and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4, Special Issue: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r , 1984), pp 120-125 ]但是,這些詞源上的關係能夠證明古代希臘人與羅馬人的頭腦中已經具備了現代英國人的「公共」觀念嗎?我們認為答案應當是否定的。顯而易見,無論是公共的概念還是公共的觀念,都不可能產生於古希臘和古羅馬,而且也不可能出現在中世紀,公共的觀念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生成的,作為學術概念的「公共」一詞也只是近代學者們用以進行理論探索和學術研究的工具。
根據哈貝馬斯的考察,「在英國,從17世紀中葉開始使用『公共』(Public)一詞,但到當時為止,常用來代替『公共』的一般是『世界』或『人類』。同樣,法語中的『公共』(Le Public)一詞最早也是用來描繪格林詞典中所說的『公眾』(Publikum),而『公眾』一詞是18世紀在德國開始出現,並從柏林傳播開來的;到這個時候為止,人們一般都說『閱讀世界』,或乾脆就叫世界(今天來看就是指全世界)。阿德隆(Adelung)把在公共場所圍繞著一位演說家或表演家而形成的公眾和從事閱讀的公眾區別了開來;但無論是哪種公眾,都是在『進行批判』。公眾範圍內的公斷,則具有『公共性』(Publizitat)。17世紀末,法語中的『publicite』一詞被借用到英語里,成了『publicity』;德國直到18世紀才有這個詞。批判本身表現為『公眾輿論』,而德語的『公眾輿論』(Offentliche Meinung)一詞是模仿法語『opinion publique』在18世紀下半葉造出來的。英語中的『public opinion』大概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不過,在此之前,英語里早就有『general opinion』這個說法了。」[ [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5頁。部分原文參照英文版進行了補充,見Jurgen Haberma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Translated by Thomas Burger with the assistance of Frederick Lawrenc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89, p 26 ]根據這段描述,在英語、法語和德語這三種較為現代的歐洲語言中,「公共」和「公共性」的概念都是在17世紀以後產生的,當它以名詞的形式出現時——如the public,則是指當時正在形成之中的公眾。
梅爾頓(James Van Horn Melton)認為,public在古羅馬時期和中世紀後期或近代早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在近代早期所具有的是「公眾」的含義,而在古羅馬時期則具有「公共」的含義。梅爾頓說,「public在更加晚近的時候獲得了一種含義,使我們可以在受眾(audience)的含義上使用它,比如我們可以說一本書、一場音樂會、一幕戲劇或一場畫展的公眾。讀眾(reading public)、聽眾(music public)、觀眾(theater public)——這樣的用法從17世紀開始出現,並在18世紀變得流行。不同於早前的含義,這些用法與國家權威的行使無關。它們所指的是由私人性個體所構成的公眾,在對他們所讀到、觀察到或體驗到的事物進行評價。」[ James Van Horn Melton, The Rise of the Public in Enlightenment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 1 ]從梅爾頓的這段話中,我們看到public在先前還有另一種含義,這種「早前的含義」所指的是古羅馬的「公共」概念。根據梅爾頓的考察,「『public』擁有一段漫長的歷史。在古代羅馬,作為形容詞的publicus可以指稱一個由公民或臣民構成的集體(像在res publica中一樣)及其財產。羅馬人還將publicus與私人家庭領域對比,以表示諸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