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古法針刺臨證心悟 張士傑 978751522729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醫古籍
NT$26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黃帝內經》古法針刺臨證心悟
ISBN:9787515227290
出版社:中醫古籍
著編譯者:張士傑
頁數:29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278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古法針刺臨證心悟》介紹了名老中醫張士傑的中醫針灸臨床經驗集萃,內容分為天、地、人、附錄四部分。天部為「讀《靈樞九針十二原》札記」,記錄了張老閱讀《靈樞九針十二原》的思考心得;地部為「援物比類醫案」,論述了張老臨床靈活運用援物比類法針刺太溪穴、腕骨穴、崑崙穴等治療中風、痿癱等多種多種疾病的驗案,以及對刺法、得氣及踰穴取法之體會;人部為「略論踰穴及針刺」中,深入探討了針刺補瀉手法、針刺得氣、體表經穴定位等;附錄部分為與張士傑先生學術相關內容。

作者簡介
張士傑老師,祖籍北京,1931年5月26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初十)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2016年8月3日(農曆丙申年七月初一)卒于北京。先生父張華民太夫子,精通文史,兼擅方技,曾於吉林市開設同春堂國藥店,延請名老中醫坐堂應診,每每伺諸老診暇,與之探討醫道、切磋醫術。先生幼承庭訓,研讀古文,基礎深厚;《荀子·勸學》曰:「學莫便乎近其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常于同春堂國藥店聆聽其父與醫界前輩講論醫道。及長,其兄弟姊妹中有三人因診治貽誤而夭亡,于古人「醫不三世,不服其葯」(《禮記·曲禮下》)、「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靈樞·九針十二原》)有切膚之痛,深感:「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于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類經·序》)遂於國民高等學校畢業后,在其父指引下系統閱讀了《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等古典醫著。鑒於「同門日朋,同志日友」(《周禮·地官·大司徒》鄭玄注),「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結交了一些醫界良友,砥礪切磋,充實醫技。
1956年,張士傑老師自撰《針灸學講義》,經當時北京市衛生局主管方和謙先生批准,開設了兩期傳習班,教授針灸學。1957年經國家認可,取得中醫師資格,北京市衛生局發給了開業執照。1959年加入北京市第二中醫門診部,任針灸科醫生。1976年任職于北京市建國門中醫門診部。1986年調入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1990年被確定為北京市41位名老中醫之一。
先生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鼓樓中醫醫院京城名醫館主任醫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第二、三、四批指導老師,兼任中國針灸學會榮譽理事、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分會顧問、北京針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傳統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專業博士研究生指導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國針灸》雜誌編委、日本大阪傳統醫學中心客座教授等職。
先生擅長援物比類應用太溪等少量氣穴治療百余種疑難雜症,如:失眠、發作性睡病、神經性厭食、三叉神經痛、穢語多動綜合征、面肌痙攣、面癱、痙攣性斜頸、膈肌痙攣、偏頭痛、多發性大動脈炎、多發性硬化、神經性耳聾、支氣管哮喘、泌尿系疾病、骨性關節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硬皮病、腦性癱瘓、進行性肌營養不良、重症肌無力、脊髓型脊肌萎縮、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白塞綜合征、尋常性痤瘡、黃褐斑、習慣性便秘等。
由於臨床取穴少、療效好,且有《黃帝內經》理論指導,具可重複性,故其「古法針刺」經驗常被國內外醫者採納。對此,我國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人才報》《中國科技報》《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中國醫藥報》,日本的《中醫臨床》《每日生活》,以及美國和義大利等國的刊物,均有報道。相關之論文也被選送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學術大會及國際針灸腧穴應用研究學術交流會,並有各類學術會議邀請先生演講交流。
在著述方面,發表於一級刊物的論文有:《淺談腎原太溪》《太溪穴應用於臨床之體會》《抗精神病藥物的錐體外副反應治驗》《眼肌型重症肌無力治驗》《外隱斜治驗》《針刺治療坐骨神經痛》《針刺醫案二則》《針刺結合中藥治療無脈症》《多發性大動脈炎治驗》《痿症治驗》《痱(閉鎖綜合征)、體表經穴定位淺識》《淺談針刺得氣》《淺談「燒山火」與「透天涼」》《淺談腕骨和崑崙》《略論阿是穴》《氣穴淺識》《中國針灸新世紀發展之管見》等。此外,尚著有《古法針刺舉隅》(再版更名為《古法針刺靈方治驗》)一書,列舉了先生近百個驗案,並較為詳盡地概括了先生的學術思想、臨床體會和技術專長。

目錄

精彩書摘
《古法針刺臨證心悟》:
(三)坐骨神經痛
此病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即自臀部沿大腿后側、小腿外側向遠端放散的疼痛。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者如坐骨神經炎,主要是神經間質炎,和受涼及病灶感染有關。繼發性者,系由該神經鄰近結構的病變引起,按其受損部位又可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如腰椎間盤突出、肥大性脊柱炎、腰椎滑脫、腰椎結核、腰脊膜神經根炎和馬尾或圓錐部位腫瘤等原因均可導致;乾性坐骨神經痛,為腰?神經叢及坐骨神經干鄰近病變所引起,如?髂關節炎、子宮附件炎、髖關節炎、腫瘤、懷孕等均可導致。
此病中醫辨證屬痹證範疇,病位在膀胱經。《靈樞·經脈》雲:「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屈,?如結,踹如裂是主筋所生病者項、背、腰、尻、胴、踹、腳皆痛。」此段描述與本病極為相似,故可謂其病位於膀胱經。《靈樞》有風痹,《傷寒論》有濕痹,《素問·痹論》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機轉則為「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靈樞·周痹》)。故此,痹雖為三氣雜合,而以一氣為主病者是。其中,風氣勝者,其人易已;寒氣勝之痛痹,則因寒為陰邪,客于肌肉筋骨之間,凝結不散,致使陽氣不行,痛不可當;濕氣勝之著痹,因濕邪流連,重著不移,或為疼痛,或為頑麻不仁,均屬難已之疾。坐骨神經痛大都屬於寒夾濕痹。至於本病之治療,則可根據《素問·痹論》「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之原則,採取《靈樞·厥病》「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合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而首選太陽、少陽相合之髀樞穴(即環跳)。刺則用援物比類之法,參照《靈樞·周痹》「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后刺其上以脫之」,先刺崑崙,后刺環跳。以下舉原發性和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各一例,以討論之。
病案1 王某,男,25歲,幹部。1967年冬某日,突感下背部酸痛及腰部僵直,旋即出現沿左臀部向下至大腿后側、腋窩,小腿外側並向遠端放散之劇烈疼痛,伴小腿外側和足背部陣發加劇之燒灼感及針刺樣疼痛,不能稍事運動及用力,睡眠時只能健側向下而微屈患側之髖膝關節。于北京某醫院診為坐骨神經炎,併為之治療兩周,除小腿外側及足背部之燒灼感已消除外,余證如前,遂邀余往診。查:患者站立時身體向健側傾斜,下肢則在髖膝關節處微屈,足跟不敢著地,脊柱凸向健側,左坐骨切跡、股后、胭窩、腓骨小頭及外踝后和腓腸肌部均有明顯壓痛,直腿抬高征(+),而於直腿抬高時屈曲膝關節則可使疼痛消失,小腿肌力輕度減退,踝反射明顯減弱。
診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寒夾濕痹。為之先刺崑崙,后刺環跳,寒者熱之,用《黃帝內經》有關針下熱法,分天地人三部,因呼內針,輕而徐入,至人部行九陽之數;而後,緊按慢提三次,寒則留之,故靜以久留。待補者必然若有所得,亦即氣調,因吸而疾髮針,如氣遲至或不應則無問其數,以待「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靈樞·終始》)為止。所以然者,蓋因此例為多喜、多怒,數怒易解之重陽而頗有陰之人,故其陰陽之離合難,神不能先行,氣至亦遲。共為之針刺十六次,病痊癒。
病案2 吳某,男,56歲,店員。1983年秋末,因彎腰搬取重物引起下背部痛,腰酸及腰部僵直。經某院診斷為脊椎關節病,為之用藥物及理療二個月,病非但不減,疼痛反而自腰部向下放散至大腿后側、小腿外側和足踝部,每當咳嗽、噴嚏、用力或彎腰時則加劇,?位時疼痛可緩解,坐位時加重,甚至較諸行走時更為不適,遂來我院就診。查:第四、五腰椎水平的棘突間隙及橫突均有按痛,腰椎前凸消失,?棘肌痙攣,背部運動受限,腰椎彎向病側,直腿抬高征(+),小腿外側及足背部有皮膚感覺減退,足背及拇趾背伸或跖屈之肌力減弱,踝反射消失,坐骨神經經路輕微壓痛。
為之診為腎陽虛乏,火不生土,土不制水,水濕凝滯于膀胱經之寒夾濕痹。用前例之方法,為之針十余次,病雖有所緩解,但仍時輕時重。考慮其乃因未付諸出針即養之故,令其針后休息,針未十次,而諸症皆失。

前言/序言
此前因教學需要,曾將業醫多年應用《黃帝內經》古法針刺之驗案等,彙編為《古法針刺舉隅》,1995年于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詎料發行不久即已脫銷,乃至授課時仍需由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針灸培訓學校代為學員複印。即使如此,也還滿足不了學員想要了解我晚近臨床及論述之願望。故只得再次將近十余年來之驗案、針道探討及讀書札記數則,彙集于《古法針刺舉隅》一書中,更名為《古法針刺靈方治驗》重刊發行,以合於同道。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