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智慧與文明創造 管寧 顧正彤 978756724588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蘇州大學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化智慧與文明創造
ISBN:9787567245884
出版社:蘇州大學
著編譯者:管寧 顧正彤
頁數:24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185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璀璨之花,其生生不息的發展活力,還來自它的統一性與包容性。中華文明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歷經艱難曲折,並在探索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盪的深刻教訓”,最終走向中華民族復興之路。這既得益於”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的傳統文化智慧,又得益於融為一體的各民族文化,還得益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共同信念。這種統一性不是封閉、僵化的單向統一,而是開放、包容的融合為一,是在統一性基礎上秉持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是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統一性為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穩定基礎,包容性為統一性注入了充沛活力。在現代文明的制度形態建構中,我們既傳承弘揚、創新發展中華古代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又積極借鑒、兼收並蓄發達國家現代化的先進管理經驗。”國之所以為國者,以有民也。”從封建制度到人民共和制,在現代化進程的制度性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曲折和艱難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闢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中國共產黨秉承人民當家作主的初心使命,呼應人民對共同富裕的心理期盼,致力於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了一條尊重自然規律、順應世界綠色發展潮流的道路,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整體性思維觀照生態文明建設,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融入生態思想,體現以人為本的嶄新內涵與開闊視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不僅著眼於中國式現代化的穩步推進,創造出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新典範,而且以胸懷天下的博大胸襟,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簡介
管甯,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範研究院訪問教授。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副會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福建省優秀人才,福建省文化名家。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光明日報》《文藝研究》等quan威與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獨立撰寫和主編的論著有《創意、藝術與生活》《區域文化: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設計文化:產業轉型與傳統再生》等10余部,曾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多項。
顧正彤,江蘇大學圖書館副編審,主要從事文化創意理論與公共文化空間創新服務研究。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主持市廳級社科基金項目2項。在《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現代出版》等核心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

目錄

上篇 文化基因與文明足跡
第一章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民族文化敘事
第一節 文明新形態的當代出場
第二節 歷史邏輯:文明的基因凝合
第三節 實踐邏輯:文明的嶄新創造
第四節 理論邏輯:文明的話語構建
第二章 中華文化沃土孕育的時代精華
第一節 文化境界的時代昇華
第二節 歷史使命:現代民主政治理想
第三節 現實訴求: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第四節 時代主題:人類文明形態再塑
第三章 文化發展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第一節 價值闡發與歷史使命
第二節 身份認同與實踐邏輯
第三節 面向當代的傳統活化
第四章 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第一節 邏輯起點:歷史遠見與文化自覺
第二節 傳統演進:文脈賡續與價值肯認
第三節 邏輯延展:傳承理念與創新思維
第五章 文化遺產保護:世界經驗與中國智慧
第一節 文化遺產:經典化與價值重估
第二節 保護利用:影跡勾勒與經驗概述
第三節 中國實踐:保護特色與利用升級
第四節 網絡時代:遺產保護未來之思考
中篇 主體性建構與當代視域
第六章 文化主體性建構的三重意涵
第一節 政治維度:制度性意涵
第二節 美學維度:本體性意涵
第三節 實踐維度:驅動力意涵
第七章 古典美學:轉場與創新
第一節 美學基因的選擇與提煉
第二節 審美延展與倫理精神
第三節 現代轉場與當代創新
第八章 現代視域下的經典再造
第一節 美學:從傳統經典到現代經典
第二節 造物:從工藝美術到工業設計
第三節 轉場:從專業素養到學貫百家
第九章 虛擬文化空間敘事探究
第一節 虛擬文化空間:技術與敘事
第二節 意涵之維:敘事主題的意義建構
第三節 邏輯之維:虛擬文化空間的組織秩序
下篇 美學智慧與文化創新

精彩書摘
《文化智慧與文明創造》:
在物質現代化構建起來的基礎上,或者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發展階段,確立文化主體性問題就成為新時代的重大歷史課題。時至今日,中國發展傳遞和貢獻給世界的,不能僅僅局限於經濟方面的成就,還要有自身的價值理念和思想體系,因而必須建立一整套出自民族本土和當下實踐的話語體系,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當下突出的問題是,對於中國崛起的文化意義,很多時候是以西方人的視角來敘事的,是帶著他者的價值觀來評價的,這就很難看到一個真實的當代中國。如同20世紀殖民時期英國人類學家寫的關於印度的著作,其中記錄的完全不是真實的印度,也不是印度人眼裡的印度一樣,觀念、視角的偏差,必然導致觀察、敘事的扭曲。那麼,在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如何進行自我認同、自我定義,就顯得格外重要,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定義還應當被世界認可與接受,具有世界性意義。
當代中國所選擇的現代化道路,是由中華文化基因決定的,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是中國式現代化。從文化主體性角度確認這一道路的民族文化屬性和身份特徵,不僅要從中國歷史文化中進行基因識別,而且要提煉出現代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的新特質。中國古代先賢們所創造的政治倫理、文化智慧等價值體系,成就了那個時代的世界軸心文明,也潤澤了當代中國的現代轉型與發展。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中華文明進行再造,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現代敘事,由此推動了古老文明的當代重生。那麼,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許多著名學者對什麼是中國文化特質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精闢概括。近現代的,如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錢穆的《中國文化精神》、唐君毅的《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等論著中都有闡述。哈佛大學的黃萬盛教授認為,中華文明與其他兩個軸心文明最大的不同在於,”中華文明認為最偉大的道理、最深刻的意義就在凡俗社會”,”中華文明一開始就把人的成長、人的福祉作為文明的核心”,”只有中華文明有這樣一個深刻的凡俗人文主義”,所以,”我一直概括認為這才是中華文明最核心的資源”。?杜維明認為,儒家傳統的基本精神主要體現為以人為主,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涵蓋性很強的人文主義。郭齊勇系統地提煉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6個特質,即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剛健自強,生生不息;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整體把握,辯證思維;經世務實,戒奢以儉。這一體認與總結頗為全面。錢鍾書則將中國文化特質高度概括為4個字——從善如流。換句話說,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論是哪個民族的文化,只要是先進、優秀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這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涵蓋性特徵。費孝通曾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新理論,中華民族因尊奉”和而不同”的理念而形成很強的向心力、凝聚力,由此也形成了費先生晚年”試圖打通中西、內外之別,打通家國的上下級別,打通自己和他人的種種分別之心,尋求一種並非對立衝突而是以和為貴的世界秩序”?。事實上,中華民族”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不僅表明中華民族因多民族融合、多文化融合的歷史而鑄就了一種包容與涵化能力,也體現在世界範圍對其他民族以及西方現代化思想、機制、方式的吸收和借鑒上,形成了很強的消化力、融攝力。這些學者們的研究,從不同角度對中國文化特質做了深刻提煉與概括,當我們從歷史語境回到對當代中國現代化道路選擇的理解與思考時,就會發現其與歷史文脈的貫通及那個潛滋暗長、活力依舊的傳統如影隨形般存在。
由於現代化發端於西方國家,中國等後發現代化國家起初都是以西方現代化作為模板和標準的。改革開放後,這個狀況發生了明顯變化,鄧小平以中國人的思維和文化傳統來思考和規劃現代化藍圖,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詩經 大雅 民勞》中”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記述,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安定生活的嚮往,”小康”一詞即出自此。鄧小平借此提出的”小康社會”,就是當代中國人對現代化的一種表述,也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此後,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於”理論,內在而深刻地體現了文化傳統中海納百川、融合萬方的包容涵納精神,體現了解放思想、發展生產的時代訴求,他充滿智慧地指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生產力”,”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從而將有利於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綜合國力增強的市場經濟手段和科技文明大膽引入,並加以轉化改造,為我所用。?同時,內在而深刻地體現了文化傳統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從而將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評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只要能夠實現人民的福祉,任何思想資源都是中華文明可以取而用之的。整個開放的過程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精髓。”?習近平則進一步推進了小康社會的建設,最終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同時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為人民謀福祉放在首要位置,並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大論斷。這不僅體現了民生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而且將人民視為創造歷史的主體,揭示了社會主義政權黨性和人民性高度統一的特性,映射出對黨與人民血脈相連、生死與共命運共同體的深刻體認,實現了將執政主體與人民主體合而為一的認知超越與價值昇華。
有學者指出,中國文化思維具有整體觀特徵,善於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在諸因素的聯繫性、系統性;而”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則又體現了辯證思維特徵。中國文化的這種”整體把握,辯證思維”的特質,在新時代依然擁有其獨特價值和生命力,依然能夠在繼承中與時俱進地發展。文明新形態不是局限於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而是一種系統性和整體化的發展狀態,是人類社會諸方面協調發展的結果。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觀謀劃中,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始終貫穿著一種整體把握的辯證思維。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一起抓,再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直至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拓展為包括生態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充分體現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協調發展,可以說,在世界現代化浪潮中能著眼於這五個方面文明協調發展,並將其列為國家戰略總體佈局的,唯有中國,這也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重要特徵的關鍵所在。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改革深化、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構建等時代新訴求及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習近平進而提出必須遵循”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各項事業,這不僅蘊含著整體把握思想,而且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全域性思維,是一種系統動力學思維。

前言/序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不僅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而且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深厚內涵。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只有全面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前進方向。中華美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擔負起繼承發展中華美學的重要使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出貢獻。
一、文明之脈綿延千年
中華民族在農耕時代創造了舉世公認的燦爛文化和古代文明,成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堅韌品格與歷久彌新的生命活力。這一活力源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和創新性。縱觀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發展史,我們深感歷盡滄桑而綿延不輟的中華文明所具有的歷史韌性與砥礪之力;披覽燦若星漢、哲思深邃的中華古代典籍,我們深感豐富浩瀚而又幽眇精深的先哲遺存所具有的思想厚度與思致之美;品賞匠心獨運、精美絕倫的中華傳統工藝,我們深感素樸稚拙而又精巧雅致的器物營造所具有的設計巧思與創新匠意:尋味情感濃郁、生趣盎然的華夏子民的日常習俗與生活美學,我們深感人倫深厚而又禮序井然的傳統社會所具有的生活智慧與沛然生機。擁有如此深厚博大的優秀文化傳統與古代文明,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依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有了深厚的底蘊支撐。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不僅得益于優質文化基因,更得益于充滿創新活力的文化智慧。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不是模仿重複、故步自封的延續,而是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延傳。中華文明的造物表徵在創新中更迭發展——從半坡遺址的陶器到秦漢的陶俑和唐朝的唐三彩;從商周發端的瓷器燒制到漢唐瓷器的漸趨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