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的證明-博風建築設計實踐 王方戟 978757650984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同濟大學
NT$95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關聯的證明-博風建築設計實踐
ISBN:9787576509847
出版社:同濟大學
著編譯者:王方戟
頁數:24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1081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在建築設計中,建築師要面對諸多的設計條件,每個項目中設計條件又有諸多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這造成了具體建築設計手法的多樣化。該書試圖對作者所在設計公司相關建築設計理念的梳理,尋找出在不同狀況下整合項目條件的有效思考與推進方式。主要內容包括對建築設計方法的理論闡述、與理論相結合的實踐案例展示,以及就重點項目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相關知名建築理論家與建築師間的對談。
《關聯的證明——博風建築設計實踐》將建築人類學學者的視野、優秀本土實踐建築師的視野以及優秀國際建築師的視野與具體的實踐及其總結相結合,表達出具有深度與廣度的學術意義。
《關聯的證明——博風建築設計實踐》的讀者群為在職建築師、規劃師、藝術品設計師,以及高校建築、規劃與設計類專業的師生。

作者簡介
王方戟,1990年,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3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7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並留任該學院,講師
2007年,與伍敬創辦博風建築,主持建築師
2001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2010年至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肖瀟,2010年,?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畢業,獲建築學學士學位
2013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畢業,獲建築學碩士學位
2020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2013年,正式加入博風建築
2015年至今,博風建築主持建築師
董曉,2012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畢業,獲建築學學士學位
2015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畢業,獲建築學碩士學士
2022年,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2015年,正式加入博風建築
2015年至今,博風建築主持建築師

目錄

前言/序言
一半就已足夠。
——伊麗莎白·畢肖普(Elizabeth Bishop),《紳士夏洛特》
在拿到本書預排稿的時候,我發現,雖然對圖紙和照片上的每一個項目都已經非常熟悉,但我並沒有到現場看過博風的很多項目,而且臨近學期期末,很難找到合適時間一個一個去現場看。在有點焦慮的情緒中開始動筆前的醞釀時,我恰好讀到了伊麗莎白·畢肖普的這首詩,於是就決定和肖瀟、董曉、王子瀟以及王方戟老師(下文簡稱「王老師」)分別聊一次。在聊的過程中,焦慮感逐漸消失,因為我發現,我非常熟悉的博風的人可能才是理解博風作品的恰當入口。我打算從這裏入手。
在和肖瀟、董曉的第一次訪談中,我為文章定下了一個開頭。這句話一直在我腦中盤旋,從文章還沒有什麼結構性想法的時候,就頑固地佔據了這篇文章的起點——「項目開始前,王老師一般不怎麼去現場。」
1 現場
「哈哈哈」肖瀟趕緊制止我,「但你可不能這樣寫。」
「其實在方案結束后,施工過程中,王老師也不一定有空兒多跑。現場主要是我們去盯。」董曉補充了一句,有點幸災樂禍。
事實上,確實「不能這樣寫」,這當然不是因為博風真的不重視現場,而是因為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現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不跑那麼多次現場的原因很明確:一個是項目開始之前,沒有充足的時間去跑——「項目往往很急」;另一個也許更重要的原因是,「當下中國的場地,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大部分並不具備支撐一個項目理由的那種穩定性」。更準確地說,「其實多數時候,現場是去的,只不過,博風的項目從來不會從看現場時的瞬間體驗開始」。
不依賴現場的具體瞬間體驗,那通過什麼方式把握場地的信息呢?董曉告訴我:「比如說最近的幾個項目,因為場地都很複雜,所以王老師總是會先花費不少時間整理等高線的關係。」顯然,在博風的建築師們看來,和一棵樹、一束陽光之類的瞬間現象比起來,「等高線」代表著那種具有某種抽象性的,卻更決定性地反映著場地特徵的東西。
在博風看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抽象化地把握關係,比具體的、感性的,或者圖像化的理解場地更加重要,也更加可靠。不但如此,博風的項目對施工的完成度和精確性也有不同尋常的要求——他們並不要求超出當地施工條件的那種絕對精確和完成度,也就是?本一成在本書對談中提到的「便宜主義」。如果一個項目是一條魚,和國內很多建築設計公司或事務所相比,博風會特別看中「魚中段」。無論是對所謂的「第一感覺」,還是對完成施工精度這類問題,在目前博風有限的規模條件下,無法投入那麼多的人力和資源去應對。「除非公司擴大規模,或者提高收費但那又會脫離某種真實的條件」。總的來說就是,順勢而為。
「不怎麼去現場」反映出的是博風的一種態度,即博風的建築設計過程不依賴於對具體的圖像化場景的精確刻畫和精確實現,而是來自對於不同系統之間的關係的調和與整合。談到關於多系統的整合,王老師特別以西班牙建築師米拉萊斯(Enric Miralles)的工作方法來舉例:「結構、動線、構造的不同系統之間,各自完整,但相互有一點牽制,這種說不清的關係最後會形成一種有趣的複雜性。」
這並非意味著對於現場具體性的忽略。比如在「匯福堂」項目中,場地旁邊的老石橋就是設計的出發點之一。建築最終和石橋建立了一個「合適的」關係。對我來說,這種關係不完全是反視覺的,但也並非完全是圖像性的,而是一種行為上的相互關照。這就像王老師經常提到的西班牙建築師利納斯(Josep Llinas)的設計,在行為、建築和場地之間總是有某種微妙的呼應關係。
「王老師在現場一般不太到處拍照,但會在現場收集一些東西,比如撿一些石頭。」董曉補充了一個細節, 「肖瀟有的時候也會撿。」
2 具體
對具體的物的興趣大於對抽象的知識系統的興趣,這是我對博風行事風格的突出印象。我們可能很難看到其他一些建築設計單位或事務所會把自己的項目命名為諸如「兩隻土撥鼠」的。事實上,博風每一個項目的名稱似乎都是對系統性的某種拒絕。
除了搜集石頭,在疫情開始以前的一段時間,因為出國比較頻繁,王老師還一度痴迷收集可口可樂的瓶子。據肖瀟說,這一方面和王老師早年在美國波特曼建築設計事務所上海代表處實習時養成的喜歡喝可樂的習慣有關;另一方面,不同國家與地區的玻璃生產工藝和設計風格不同,來自不同地方的可口可樂瓶子放在一起,是一個理解歷史、時代和地域特性的很好媒介。
在我的印象中,王老師的閱讀範圍常涉及歷史、遊記、地方志、歷史地理等。這些題材的共同特徵是,都是「具體的」知識,通過它們可以更加真切地想象具體而多樣的生活和場景。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