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秦跡-透過秦俑看秦朝 許衛紅 申珅 978722013529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四川人民
NT$687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尋秦跡-透過秦俑看秦朝
ISBN:9787220135293
出版社:四川人民
著編譯者:許衛紅 申珅
頁數:31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984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領隊、秦都咸陽城大遺址項目考古領隊許衛紅,攜手《中國考古大會》十佳選手、全國第一位中學小學博物館專職教師申珅,傾力打造兵馬俑坑考古現場挖掘手記,和”考古偵探”一起走進發掘現場,沉浸式破解被掩蓋的秦朝歷史真相。
2 呈現考古現場一手資料,結合近年秦漢考古重大發現,收錄大量考古現場珍貴照片、珍貴文物照片和專業考古繪圖,打破對秦始皇的歷史濾鏡,直面大秦王朝歷史本真。
3 兵馬俑是”會說話”的歷史,是破解大秦歷史的一把”密鑰”,瞭解兵馬俑及兵器所體現的包容性、多元性,讀懂秦王朝為華夏文明種下的基因符號,找尋中華文明傳承不衰的動力。
4 許宏、馬伯庸、于賡哲傾力推薦!
5 100+幅精美插圖,四色全彩印製,線裝裸脊可平攤,凸顯大秦帝國的氣度與雅致。書附贈精美藏書票、考古現場手記折頁和明信片。

內容簡介
兵馬俑是大秦帝國實力與氣度的象徵,兵馬俑的背後是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在時代中生活過的證明,他們似秦帝國的一個個細胞,成為大秦帝國最鮮活的注解。
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和秦咸陽城遺址發掘領隊許衛紅,30年來始終堅持不懈地”尋親跡”、研究秦史,在本書中,她為我們呈現了兵馬俑考古發掘現場諸多細微的發現,它們合力再現了秦代社會的鮮活圖景:沿著秦俑家族開枝散葉的脈絡,能看到秦人怎樣的創新和傳承、現實與期望?”物勒工名”制度日臻完善,用”接骨膏”修修補補的兵馬俑,代表著秦人的務實還是監管部門的妥協?秦代本土怎樣發達的漆器工藝技術支撐著匠人們製造出如此鮮活的彩色兵馬俑?修建秦陵的究竟是哪三種人,他們的後勤保障是如何做到的?
而跟隨作者探索秦朝鮮活過往的步伐,我們也可以看到更多文物遺址背後秦朝的實相:強弩中的”絕絕子”反映了秦朝在軍事方面對遊牧民族怎樣的追趕和超越?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到底是真是假,政策的實施是否有彈性?”暴秦”對戰死的士卒有一套嚴格的發喪流程,是否可為我們解開一點點”秦國為何會統一天下”的疑惑?驪邑的發展壯大,為大秦帝國穩固全國統治做了哪些貢獻
這支沉睡了2200多年的地下軍團,其千軍萬馬的形象,氣勢宏大的軍隊陣容,無不彰顯出秦王統禦天下的威勢和統禦萬世的雄心壯志。但武力征伐不代表秦文化,更不是中華文明,要真正看懂兵馬俑,我們就不能局限于秦軍所向披靡的軍事傳奇,而應該去多瞭解兵馬俑及兵器所體現的包容性、多元性,這才是秦文化更真實的面貌。

作者簡介
許衛紅
女,1966年生,畢業于吉林大學考古學系,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曾參加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發掘20餘年,擔任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領隊,現任秦都咸陽城大遺址項目考古領隊。
從事秦漢考古研究30餘年,深刻體會到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努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向大眾普及考古成果。先後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考古公開課》等節 目分享考古故事,並成為小紅書、B站、抖音等平臺知識博主,微博擁有近60萬粉絲。
已出版作品《說說秦俑那些事—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記事》《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與城》等。
申珅
女,1992年生,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碩士,第九屆全國?佳”中國文物故事傑出傳播者”,2021年《中國國寶大會》十佳選手。
從事青少年文博教育近10年,從全國第一位中小學博物館專職教師,到文博教育自主創業者,再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考古博物館)科研工作者,近年來更以科普短視頻、組織”薪火文博”公益活動等新的方式,在薪火相傳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已發表《淺說通俗性考古讀物的寫作》《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何沒有女俑》等文章,主筆編寫《博物致智 博物館課程理念與實踐 實踐篇》等作品。

精彩書評
“探方裡的資深美人”是作者許衛紅的微博名,當仁不讓地秀出了長年活躍在田野一線的女考古學家的倩影。沖著這個網名,她”尋秦跡”的權威性,自不待言。而女性天生的細膩,又令她的作品平添了幾分獨特的氣質和細節 之美。她的女兒申珅從求學開始就是講文物考古故事的小能手,她的加盟使得這本書既不媚俗又生動有趣,她還為這本書的很多知識點做了鏈接延展的小貼士,讓這本圖文並茂的書更貼近讀者,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本書裡感受到考古工作的魅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許宏
深入淺出,妙趣橫生,將歷史拂去積年塵土,綻放出熠熠光輝。
——著名作家 馬伯庸
在作者的筆下,考古工作者如同醫者一樣,有時要將已經病入膏肓的患者放進ICU 重點看護,有時又如在戰地醫院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緊急處理,真實而殘酷的考古現場撲面而來。通過綜合運用出土秦簡和相關文獻,作者令人信服地告訴你,兵馬俑也有很多我們公眾看不到的”不完美”,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偉大。它龐大的俑群所關聯的取土場、窯場、彩繪現場等,都可以密密匝匝地揭示大秦帝國的細節,而俑坑中所發現的陶文背後所涉及的百余位工匠,他們的命運也一直牽動著我們的視線這是考古人梳理出的獨特的有關秦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已經在等待作者的下一部著作了。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楊雪梅
作為一個考古公眾愛好者和許老師的粉絲,非常榮幸成為試讀官。歷史文物的溫度,躍然紙上的歷史畫面感,”人丁興旺秦俑家族”原來是”石頭刻一個,木頭雕一個,泥巴捏一個,家族成員越來越多,形體越來越大,分佈地域越來越廣”瞬間,秩序森嚴唯美的始皇兵馬俑在我心裡有了人間煙火氣。
——陝西歷史博物館志願者 高靜怡

目錄

第一章 初識
01 書寫秦嬴政
02 兵馬俑坑的考古歲月
03 燒成灰的麻繩與俑坑的盜擾
04 考古探案一波三折
05 創作靈感哪裡來
第二章 兵馬俑坑建築問題
06 初問俑坑建築質量
07 建築”夯牆”鬧烏龍
08 故作玄虛那點事
09 建築結構的量身打造
10 修建秦陵的三種人
11 修陵人的後方基地
第三章 奇跡的誕生與重構
12 塵埃散盡遇見你
13 幾枚秦人鞋印
14 陶俑塑造工具
15 尋找陶俑製作地
16 一根刷子毛
17 是妥協還是務實
18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
19 模塊化方式做陶俑
20 兵馬俑在陵中屬老幾
21 還期本色似從前
22 漆工技藝秀
23 秦始皇不好色
第四章 兵器的神話
24 殺器寒光令人生畏
25 強弩中的絕絕子
26 兵器真是”真”的
27 這件銅戈有點怪
28 歲久遺戈金不銷
29 彈性”收兵”
30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第五章 從兵馬俑發散開去
31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32 讓他們葉落歸根
33 歷史的接力棒
34 漢惠君的心愛物
35 華縣東陽去”救火”
結語

精彩書摘
尋找陶俑製作地
龐大的俑群,製作空間包括三個方面:取土場、窯場、彩繪刷塗場,它們都在哪裡?這個問題困惑了考古學家們幾十年,直至今日仍懸而未解。
燒制陶器肯定需要土料,一般就地取材。按照慣性思維,兵馬俑的塑造土源肯定來自附近區域,於是大家各顯神通,考古勘探尋找取土坑,中子活化分析測定成分元素篩選土源,和泥燒制復原製作模擬可謂八仙過海,絞盡腦汁。
勘探結果簡單明瞭,未發現大規模取土痕跡。
中子活化分析測定結果內容豐富,總基調是黏土取自秦始皇陵附近,但陶俑樣品有相對獨立性。
乾脆整點土,和泥復原燒制起來。只有採集自秦代地層的壚土和棕紅土經過預製,再配以20%左右的沙子,才能達到製作泥坯的標準,燒出來的陶俑才與真實秦俑最為接近。
中國土壤資源豐富、類型繁多。分類標準或按發生類型,計12種;或按土質,計3種。壚土屬?發生類型,黏土屬?質地。雖然分類語境不同,檢測團隊和復原模擬小組所指,從相關報道看基本相同。
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強地黑壚土。(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 耕田》)
黑壚土,質地堅硬,春暖花開之際地溫上升,黏性會自然回彈一點,趕快下地耕種。地質學的朋友介紹說,這種土顏色深,富含石灰,精華部分會有黏性,母質為黃土,多出現在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高原地區。朋友擔心我聽不懂跨專業的術語,揉開掰碎,好一番解釋。
我聽懂了。秦始皇陵以外的區域,製作兵馬俑的原料分佈廣泛。只在秦始皇陵周邊打轉轉,課題路線對不對,我沒多尋思。
2019年夏季,咸陽城考古有了一次絕對堪稱奇跡的、破天荒的大發現。這次發現和解決兵馬俑製作場地沒有直接關係,又有非常重要的間接關係。
“過來,過來,過來,你過來,看這是啥?”野外調查組組長神神秘秘、急急匆匆地,甚至有點偷偷摸摸地一連用了4個過來,看起來事很緊急。張開緊攥的手心,他展示了兩塊小石片。
“呀,石甲片。”石甲片,秦始皇陵石鎧甲陪葬坑早有大量出土。我對它們的形狀、顏色、大小和製作工藝不陌生。頓時,我的心跳加速,趕忙問:”在哪兒?”
隨後的兩個月,鑽探、試掘、比對,在距離秦都咸陽城宮殿遺址500多米處,在齊人高的荒草下,在烈日炎炎的酷熱中,我們發現了一處面積數千平方米的石鎧甲製作遺存。石片的原料、規格、形狀、製作工藝、編綴用途的銅條,和秦始皇陵石鎧甲一模一樣。
謹慎地說,秦都咸陽城遺址發現的石鎧甲製作地的產品,目前唯一可能的流向只有秦始皇陵。1998年石鎧甲陪葬坑被發現,2001年陵園北部約4 5千米處首次明確了石鎧甲的生產地。20年之後,類似的遺存在距其40千米之外的地方再次被發現,而且距離秦代宮殿只有幾百米。
消息一出立刻上了新聞熱搜。好嗨喲,人生好像達到了巔峰。有石鎧甲多地製作的事實,兵馬俑製作存在相同的情況恐怕就極有可能。離開熟悉的兵馬俑考古,我曾經抱憾,何曾想過那些陷入僵局的問題毫無徵兆地在咸陽城遺址冒出希望的小火苗。
陶俑製作難道一定會就地取材、就近燒制嗎?有了石鎧甲新加工地的發現,慣性思維受到了衝擊。秦始皇陵地區的壚土,屬黑壚土亞型。這種土質在中國斷續分佈長約1500千米,在甘肅慶陽地區的董志原、陝西延安市的洛川原更有集中分佈,面積很廣泛。
是故堅土人剛,弱土人?,壚土人大,沙土人細。(西漢 劉安《淮南子 地形訓》)
秦代關中地區統屬內史管轄。內史轄區之北,是以今慶陽為中心的北地郡和以今延安為中心的上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黑壚土地上生活的人身材壯大。俑坑陶俑體型健碩,模特來自陶工,古書說得沒錯。瞧,我捧著新發現的石甲片竟得意忘形,過度演繹了起來。
兵馬俑製作場地的第二個問題:窯場。
窯場是一個大空間概念。燒制陶俑之前,燃料堆放、和泥、醒泥、塑胎以及陰乾,每個環節 都需要寬敞的空間,生產區之外,生活區得有,再簡易的大通鋪窩棚至少也得有幾個。
這又是慣性思維。如果土源可以放大地域,窯場為何不能分散呢?雖然中子活化分析者認為兵馬俑燒制原料取自周邊,但也得出了3座兵馬俑樣品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所用黏土不完全相同的結論。還明確說三號坑兵馬俑的黏土產地比較集中,一號坑、二號坑兵馬俑黏土產地較分散,一號坑、二號坑兵馬俑數量龐大,不可能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窯址燒制。
土樣成分測試標本均采自秦始皇陵周邊,唯一一例位置稍遠的來自銅川地區耀州窯瓷片。瓷與俑本來胎質就不同,我不明白成分對比有沒有意義。我很好奇內史轄區的其他地區、上郡、北地郡和秦始皇陵周邊土質差別有多大。
我們不應該排除部分陶俑就地燒制的可能性,畢竟秦始皇陵及周邊至少有3處秦、漢時期的窯址分佈,同時我們也不應該被慣性思維束縛。像石鎧甲又一處加工地被發現一樣,說不定某一天在某個地方,幾塊陶俑泥胎碎片和燒制變形的陶俑軀幹,冷不丁地就冒了出來。
秦都咸陽城遺址核心區所在地,今名窯店鎮,確實有很多秦漢時期的陶窯。宮殿區西側有陶窯數十座,成排分佈,主要為宮殿建設提供磚瓦,似乎和陶俑燒制沒啥關係。臨近渭河灘地有另外一處文物保護區,因陶窯分佈更密集被稱為”制陶作坊區”,產品主要是日用陶器,2017年出土過燒制變形的明器,似乎也和陶俑燒制沒啥關係。
“似乎”!考古發現永遠不可預知,只能根據所見說有什麼,不能輕易斷言沒什麼。2000多年來水土流失、渭河北移,歷史淹沒的秘密正是考古探索的誘惑力。
秦咸陽城裡製作兵馬俑的可能性有多大?也許西漢長安城的考古發現像一盞指示燈。
秦宮漢葺。通過對秦都咸陽城宮殿區的改建、擴建,西漢時期劉邦定都長安城。長安城的西北角有東市和西市,是手工作坊區和市場區。考古工作者在西市遺址先後發現過帝陵陪葬陶俑和燒制陶俑的陶窯。
1990年發現的21座陶窯,入選當年”“。這批窯址的時代上限不會超過景帝末年或武帝初年,下限不晚於西漢末年,生產活動統一管理,屬?官窯,其中兩座窯室內尚擺滿裸體陶俑泥坯。估算下來,小窯裝俑坯350個以上,大窯裝俑坯450個左右,21座窯一批可燒制裸體陶俑約8638個。
所見陶俑坯與裸體陶俑成品,與漢宣帝杜陵陪葬坑裸體陶俑酷似。宣帝杜陵在長安城東北,與陶窯發現地直線距離約24千米。
西漢時代帝陵的隨葬品由少府所轄的”東園匠”負責生產、提供。這一制度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陵園出土的陶器上就刻有”東園”二字。
非歲紅(功)及毋(無)命書,敢為它器,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