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西首鎮到華洋之界-上海法華地區城市化進程研究 胡端 978755203834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NT$50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從城西首鎮到華洋之界-上海法華地區城市化進程研究
ISBN:9787552038347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
著編譯者:胡端
頁數:41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986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緊扣「城市化」主題,藉助城市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社會經濟史理論,對清代至民國年間上海城西法華地區(涉及今長寧、徐匯、靜安等區)的城市化進程作了長時段的研究,試圖打通「傳統」和「近代」的學術障壁,打破學界在江南市鎮研究與上海城市史研究之間的隔異。作為清代康乾年間上海城西首屈一指的棉布業巨鎮與開埠后得租界擴張之先機的華洋交界區,法華地區的城市化無疑具有典型的文明演進與社會轉型的雙重意義。通過研究這一地區在不同時空背景與地域格局下城市化的發育機理、動力機制、內涵特徵、演化路徑、時代局限等問題,本書力圖揭示出明清以來江南地區以市鎮型為主導的「原生型城市化」模式如何從萌發、獨立、鼎盛,及至被外力推引的「近代城市化」模式所阻斷、異化,並最終使城市化進程趨向于傳統與近代交織、城鄉二元交錯的狀態。

作者簡介

胡端,1985年生,浙江淳安人。本科畢業於鄭州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畢業於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現為上海交通大學副研究館員、校史研究室(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江南史、教育史、交大校史黨史。先後在《中國經濟史研究》《史林》《安徽史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並有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著作有「百年名校江南文脈」叢書多卷(合著)、《中國大學校史研究(2016)》(副主編)。參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上海市哲社課題多項。碩士學位論文《上海法華地區的城市化進程研究(1750—1927年)》獲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獎。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選題意義
第二節 研究區域、時段與概念
第三節 學術史回顧
第四節 研究思路與框架
第一章 法華成鎮之前的鄉村聚落史
第一節 兼具河、寺之利的聚落形塑
第二節 法華巷:「因寺名巷」與「緣寺成巷」
第三節 法華成市成鎮的年代考辨
第二章 「城西首鎮」:乾嘉年間法華鎮的「原生型」城市化
第一節 「城西首鎮」地位的構建
第二節 法華鎮「原生型」城市化的內涵與局限
第三節 「原生型」城市化視野下的聚落、家族與科舉
第三章 「原生型」城市化道路的阻斷
第一節 外部兵燹:太平天國戰爭的衝擊與契機
第二節 內部困境:李漎涇水利功能的衰退
第三節 「中心—邊緣」的鎮村格局逐漸逆轉
第四章 法華地區近代城市化轉型的驅動力
第一節 新式交通與近代市政的楔入:來自租界的擴張
第二節 華界自治運動之下的法華鄉市政建設
第三節 單一棉布業結構的多元化轉型
第五章 「華洋之界」的形成:法華地區近代城市化轉型的新內涵
第一節 土地利用的非農化與鄉村景觀變遷
第二節 四鄉勞動力的轉移與產業工人的形成
第三節 華洋設學與法華鄉教育近代化
第四節 權力格局新秩序:地方自治下的紳治、官治與新式社會組織
第五節 風俗教化的新變:以《喬氏宗譜》中的家規禮法為中心
第六章 「華洋之界」的城市化問題與社會治理
第一節 殖民性、民族性與近代性之間:「華洋之界」的越界築路交涉案
第二節 城市化擴張中的殯葬危機及其應對:以家墓、義冢為中心
第三節 社會失序與治理:煙、賭、盜、殺等治安問題
結語
第一節 近代法華鎮城市化轉型成敗探討
第二節 「內外雙循環結構」:法華地區城市化盛衰機制解析
第三節 江南市鎮兩類城市化模式的利弊與啟示
參考文獻
圖表

目錄

索引
圖片

目錄

索引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