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家霍克思 張婷 978710021906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翻譯家霍克思
ISBN:9787100219068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張婷
叢書名:商務館翻譯研究文庫
頁數:30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8933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從事翻譯研究、漢學研
★ 深入研究海外漢學家的翻譯實踐及翻譯思想
★ 豐富翻譯家研究和漢學研究成果
★ 拓展典籍英譯實踐和研究的維度
★ 探索中國文學在英語世界的經典重構歷程
★ 觀察英語世界譯介中國典籍的貢獻與局限

內容簡介
本書以英國當代著名漢學家兼翻譯家霍克思為研究對象,對其中國典籍英譯實踐及其翻譯思想展開系統全面的研究。本書立足霍克思《楚辭》《杜詩初階》《紅樓夢》《柳毅與龍女》四部譯作,結合其漢學研究心得,將「翻譯家霍克思」置於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還原其譯介活動的歷史語境,觀照其翻譯思想及翻譯實踐的價值和意義。本書綜合運用翻譯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對其譯介活動進行全面、細緻的考察研究,探討他作為翻譯家在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方面的卓越貢獻。

作者簡介
張婷,四川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現任湖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4年7月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翻譯研究中心訪學。長期從事英語專業翻譯課程教學,主持並參与多項省部級以上教科研項目,在《中國翻譯》《中國外語》等期刊發表翻譯研究及翻譯教學類論文十數篇。

目錄
序言
前言
緒論
第一章 霍克思生平著述概觀
第二章 霍克思翻譯思想概觀及其翻譯實踐的啟示
第三章 「深度翻譯」型譯文──《楚辭》文本研究
第四章 註解型譯文──杜甫詩歌英譯研究
第五章 學術型譯文──《紅樓夢》譯本研究
第六章 舞台表演型譯文──《柳毅與龍女》文本研究
第七章 霍克思典籍英譯實踐的價值、啟示與影響
結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節 霍克思生平紀略
1923年7月6日,出生於英國倫敦東部。
1930年,進人班克羅夫特學校(Bancroft』s School)學習。
1939年,完成普通中學教育後進入預科班,開始學習高年級課程,後於1941年6月畢業。事實上,在「二戰」發生之前,霍克思已經開始關注中國,「甚至在戰爭前就通過各種方式了解中國,並對中國產生了興趣」(Chan,2001:300)。大約在1938一1939年間,林語堂所著《生活的藝術》(The lm portance ofLiving)在英國大受歡迎,還是中學生的霍克思也由此與中國結緣。
1941年10月,獲得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獎學金,開始在該學院古典文學專業攻讀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學。在牛津大學學習期間,按英國規定參加每周一天的軍訓。
1942年末,因體檢不合格無法上戰場,於是申請到英國皇家軍隊情報部門任文職。由拉丁文和希臘文專業改學日語,經過一段時間的軍事日語培訓后,便能解讀攔被的日軍電報,由此出任英國軍隊的日語教師。其間對東方世界逐漸發生興趣,後來「閱讀過一兩部翻譯作品,其中就有韋利節譯的《西遊記》」(同上)。
1945年10月,戰爭結束后回到牛津大學,因對日語無法產生興趣,請求用原有的獎學金攻讀中文,獲得許可后開始學習漢語,研究中國文學。
1945一1947年,在牛津大學研習中文期間,師從校內唯一的中文老師休斯(E R Hughes),成為戰後牛津大學第一位漢學系學生。休斯僅教授古漢語,開設課程涵蓋《詩經》等中國典籍,霍克思這一時期對中國「四書五經的閱讀和學習為其打下了紮實的古漢語基礎。當時,他還從中國留學生裘克安那裡得到《紅樓夢》,卻一點也讀不懂,因為他所讀的都是唐代之前的古典文學。彼時的霍克思發現自己根本不懂漢語白話文,也不知道中文該怎麼發音,便下定決心如能獲得機會一定要去中國學習。
1947年12月,完成在牛津大學漢學系的學習,獲得文學學士榮譽學位成為牛津大學繼戴乃迭之後第二位以研究中文獲得學位的畢業生。隨後,他留校繼續研究生學習。在牛津期間,他還接受過韋利及熊式一的指導,並受韋利的影響研習楚辭。本科學習期間,他以屈原《離騷》作為研究課題,在註冊研究生時仍選擇《楚辭》作為研究方向。
1948年1月,中國學者吳世昌(「霍克思」這個名字就是他1948年離開牛津時吳世昌所起)開始在牛津大學擔任漢學系高級講師。霍克思有機會跟隨他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唐詩,此外還自學了中文白話。當時霍克思到中國的決心很大,儘管有人勸他說中國時勢並不樂觀,牛津大學也想讓他拿到去中國學習的獎學金之後再走,可他迫不及待。而另一邊,霍克思給當時的北京大學寫過很多信,不過都未得到迴音。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或許並未收到他的信,但幸運的是當時在北大教書的英國詩人兼評論家燕卜蓀(WilliamEmpson)教授向其伸出了援手。
1948年夏,在並未獲得政府獎學金的情況下,不顧眾人的反對,與牛津大學英語學士裘克安一起踏上開往中國香港的海船,並經由香港到達北平。在燕卜蓀教授的幫助下,霍克思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研究生。不久后北平被包圍,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霍克思依然堅持和同學們練習漢語。

前言/序言
本書是對英國當代著名翻譯家霍克思 (David Hawkes)的中國典籍英譯實踐及其翻譯思想的研究與探討。
霍克思是英國專業漢學家中的傑出代表,一生致力於研究、翻譯和教授中國古典文學文化。他學貫中西,將漢學研究與翻譯實踐緊密結合,是典型的學者型翻譯家。他的《楚辭》(Ch'u Tzu: the Songs ofthe South,an AncientChinese Anthology)、《杜詩初階》(The Little Primer ofTu Fu)、《紅樓夢》(TheStory ofthe Stone)、《柳毅與龍女》(Liu Yand the Dragon Princess,即《柳毅傳書》)在英語世界獲得了極高的讚譽,為在英語世界傳播中國古典文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足以讓海內外漢學界與翻譯界引以為傲。
霍克思的中國典籍譯介碩果累累,而目前學界對他作為翻譯家的研究多局限於立足不同視角、藉助各類型翻譯理論分析或對比研究其《紅樓夢》譯本,研究成果很難與其卓越的翻譯成就匹配。有鑒於此,在分析、比對並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本書立足霍克思的四部翻譯文本,結合其漢學研究心得,將「翻譯家霍克思」置於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還原其譯介活動的歷史語境,綜合運用翻譯學、歷史學、哲學、文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對其譯介活動進行較為全面、深入、細緻的考察與研究,探討他作為學者型翻譯家在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方面的卓越貢獻,從總體上把據其翻譯活動及翻譯思想。本書各章涉及不同的點,各點相互獨立,卻又相互聯繫、補充,形成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一一「翻譯家霍克思」。
第一章概述霍克思生平著譯。介紹霍克思的生平,勾勒他的翻譯及漢學研究歷程並概述其主要著譯,分析他對中國文化認同的發展歷程,解析他在譯作之外對中國古典文學文化的研究,揭示他的中國文化情結。
第二章爬梳霍克思的翻譯思想。闡釋、挖掘和整理霍克思翻譯思想的意義,分析其翻譯家素養,揭示其英譯實踐對翻譯活動的啟示,指出其翻譯思想雖言簡意賤、未自成體系,但價值卻不容否定。
第三章立足「深度翻譯型」譯文特點,審視霍克思《楚辭》文本。闡釋霍克思《楚辭》譯本的意義,結合實例深人解析,反映其譯文「深度翻譯」特點的文本構成特徵,剖析《楚辭》英譯技巧,論證其在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組成部分的譯文中對準確性的追求,思考他的《楚辭》英譯實踐對中國典籍英譯的啟示。
第四章立足「註解型」譯文特點,解讀霍克思《杜詩初階》文本。分析霍克思選擇譯介杜甫35首詩歌的動因及目的,解析其譯本獨具特色的注音特點,探究其英譯杜詩的主要技巧,討論其杜詩英譯實踐的價值。
第五章立足「學術型」譯文特點,考察霍克思《紅樓夢》譯本。指出霍克思的「紅譯」實踐與當時英國的社會文化語境密切相關,分析記載其「紅譯」之「有聲思維」過程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