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水稻產業發展報告 中國水稻研究所 9787511665478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
NT$63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2023年中國水稻產業發展報告
ISBN:9787511665478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中國水稻研究所
頁數:30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819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該書介紹了2022年中國水稻品種資源研究動態、水稻栽培技術研究進展、水稻轉基因技術研究動態、中國水稻生產發展動態、中國水稻種業發展動態、中國稻米市場與貿易動態等內容,並對2022年水稻品種有關的一些公告資料進行了總結,適合水稻生產、水稻種業、科研、貿易等部門的技術人員參考。在水稻生產、品種、栽培、植保、品質、加工等應用技術研究方面,水稻科技工作在稻田生態與環境調控機制研究、水稻弱勢粒充實機理及調控途徑研究、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理論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稻米品質的理化基礎、生態環境對品質的影響以及肥力、種植技術、交互因素等農藝措施對稻米品質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對水稻貿易進行了總結等。

作者簡介
中國水稻研究所是以水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多學科綜合性重量研究所。研究所以水稻科技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主,著重解決稻作生產中的重大科技問題,承擔多項重量重大課題。中國水稻研究所有重量改良中心1個,重量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1個,農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

目錄
上篇 2022年中國水稻科技進展動態
第一章 水稻品種資源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品種資源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外水稻品種資源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外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水稻栽培技術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栽培技術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外水稻栽培技術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水稻植保技術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植保技術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外水稻植保技術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水稻基因組編輯技術研究動態
第一節 基因組編輯技術在水稻中的研究進展
第二節 基因組編輯技術在水稻育種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稻米品質與質量安全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稻米品質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內稻米質量安全研究進展
第三節 國外稻米品質與質量安全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稻穀產後加工與綜合利用研究動態
第一節 國內稻穀產後加工與綜合利用研究進展
第二節 國外稻穀產後加工與綜合利用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下篇 2022年中國水稻生產、質量與貿易發展動態
第八章 中國水稻生產發展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生產概況
第二節 世界水稻生產概況
第九章 中國水稻種業發展動態
第一節 國內水稻種業發展環境
第二節 國內水稻種子生產動態
第三節 國內水稻種子市場動態
第四節 國內水稻種業企業發展動態
第十章 中國稻米質量發展動態
第一節 國內稻米質量情況
第二節 國內稻米品質發展趨勢
第十一章 中國稻米市場與貿易動態
第一節 國內稻米市場與貿易概況
第二節 國際稻米市場與貿易概況
附表

前言/序言
2022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44175 2萬畝,比2021年減少706 7萬畝;畝產472 0kg,下降2 2kg,為歷史次高;總產20849 5萬t,減產434 8萬t。2022年,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購價格每50kg分別提高至124元、129元和131元,早秈稻最低收購價格每50kg比2021年提高2元,中晚秈稻和粳稻均提高1元。2022年,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早秈稻628萬t,比2021年增長7%;收購中晚秈稻2451萬t,比2021年減少2 4%;收購粳稻2968萬t,比2021年減少4 5%。2022年政策性稻穀拍賣投放量2940 6萬t,實際成交65 4萬t,成交率僅為2 2%;實際成交量比2021年減少476 8萬t,減幅87 9%,成交率下降了6 1個百分點。2022年進口大米619 4萬t,比2021年增加123 1萬t,增幅24 8%;出口大米221 5萬t,減少23 3萬t,減幅9 5%。2022年國內稻米市場行情整體弱於2021年,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收購價分別為每噸2681 7元、2741 7元和2730 O元,早秈稻價格比2021年上漲1 3% 中晚秈稻和粳稻價格分別下跌0 7%和1 1%。2022年,世界稻穀產量7 38億t左右,比2021年減產1300多萬t,減幅1 7%。主要原因是中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泰國、越南、柬埔寨,以及非洲的馬達加斯加等國家水稻生長期間氣候條件較差,不利於產量形成。2022年,世界全品類大米價格指數(以2014-2016年價格指數為100)由1月的101 4上漲至12月的119,漲幅17 4%;年均價格指數108 8,比2021年上漲2 9%。
2022年,水稻基礎研究繼續取得顯著進展。國內外科學家以水稻為研究對象,在Science、Nature子刊、PNAS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批研究論文。其中的重要論文如下。
Science發表3篇,分別是: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李建生和楊小紅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團隊首次挖掘出同時控制玉米和水稻產量性狀的基因KRN2和OsKRN2,發現這兩個基因在馴化過程中受到趨同選擇,在全基因組水平上揭示了玉米和水稻趨同選擇的遺傳規律。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院士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林尤舜教授團隊合作,首次揭示了在一個控制水稻抗熱複雜數量性狀的基因位點(TT3)中存在由兩個拮抗的基因(TT3 1和TT3 2)組成的遺傳模塊調控水稻高溫抗性的新機制和葉綠體蛋白降解新機制,同時發現了第一個潛在的作物高溫感受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周文彬團隊通過篩選水稻中候選的光合作用相關轉錄因子,鑒定了一個DREB(脫水響應元件結合)家族成員OsDREBIC,其表達受光照和低氮狀態誘導,該研究發現OsDREBIC驅動功能多樣的轉錄程序,決定光合能力、氮利用和開花時間。
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7篇,分別是:中國農業大學李自超教授團隊研究克隆到一個水稻抗旱基因DROT1,該基因的表達受到乾旱誘導,可以提高纖維素結晶度,並通過調控細胞壁結構來提高水稻抗旱性。進一步研究發現,ERF基因家族轉錄因子ERF3可以直接抑制DROT1表達,而另一成員ERF71可以直接激活DROT1表達,研究為揭示水稻抗旱性的分子機制提供了重要基礎。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雲海團隊與海南大學等單位合作研究發現,秈稻溫敏不育系TianlS在高溫下表現出雄性不育,但在低溫下表現出正常育性,與日長無關,為進一步闡明溫度調控水稻育性轉換的分子機制和指導兩系雜交稻育種提供了幫助。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程祝寬研究員團隊研究通過圖位克隆鑒定到一個新的減數分裂起始調控基因ETFp,其編碼一個線粒體定位的電子轉運黃素蛋白β亞基,參与支鏈氨基酸的代謝,該研究為解析植物如何在貧瘠的土壤環境中維持必要的育性提供了理論支撐。日本福島大學Makoto Matsuoka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14-3-3家族基因GF14h能夠有效解釋不同水稻品種之間溫度依賴性發芽的差異,揭示了溫度依賴性水稻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日本近畿大學Tsutomu Kawasaki團隊研究鑒定到一個晶體呈四螺旋束結構的蛋白PBI1,該蛋白可以與免疫正向調控因子U-box型泛素連接?PUB44互作,為探究水稻抗病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方向。日本神戶大學Takashige Ishii團隊研究表明,水稻馴化過程僅具有sh4突變並不足以使稻米不脫粒,野生稻需要同時具有sh4和qSH3突變才能獲得不脫粒的特性。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David E Cook課題組利用Cas12a基因組編輯與多種測序技術闡明了稻瘟病菌中多條不同的DNA雙鏈斷裂修復機制及其對應的突變結果。
Nature Genetics發表1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團隊和高彩霞團隊找到了調控水稻、小麥穗發芽問題的兩個「開關」,包括負調控種子休眠的關鍵基因SD6和正調控種子休眠的基因ICE2。研究認為兩個基因「雙劍合璧」,有望為因種子穗發芽導致的大規模農業損失提供解決方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