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克思 黃斐 978730265002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清華大學
NT$56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記者馬克思
ISBN:9787302650027
出版社:清華大學
著編譯者:黃斐
叢書名: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叢書
頁數:16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731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記者是馬克思的第一份職業,也是他一生從事的事業。他如何書寫他所置身的19世紀人類社會?他對未來抱有何種看法?為回答這些問題,本書以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認識論,以19世紀的全球史和新聞傳播史為基本歷史語境,以馬克思新聞活動及新聞書寫為素材基礎,從角色、文本與思想三個層面切入「記者馬克思」。 本書主要創新之一是將馬克思不同時期的新聞工作與其所處的歷史語境,以及馬克思理論研究和新聞書寫的重點結合起來,以「關鍵詞」的方式對之展開歸納和辨析,由此有助於讀者思考和理解馬克思本人思想發展的脈絡及其與所處語境的複雜聯動。 本書可供人文社科領域專業人士及所有對馬克思、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對19世紀全球史和歐洲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目錄

插圖和附表清單
第1章 緒論
1 1 記者馬克思小傳
1 2 為何研究:馬克思在中國
1 3 研究什麼:有關「記者馬克思」的文獻回顧
1 3 1 歷史:馬克思的新聞生涯
1 3 2 文本:馬克思的新聞作品
1 3 3 理論:唯物史觀、勞動價值論及其他
1 3 4 理論框架
1 4 如何研究:記者馬克思的角色、文本和思想
1 4 1 研究問題
1 4 2 研究方法
1 4 3 研究思路
1 4 4 研究創新
第2章 記者馬克思與19世紀
2 1 革命、資本、帝國:19世紀的關鍵詞
2 2 報紙、記者、政論:19世紀的新聞傳播
2 3 記者馬克思及其新聞書寫的時空特徵
2 4 本章小結
第3章 激進主義撰稿人:《萊茵報》時期
3 1 歷史語境:青年黑格爾派與《萊茵報》
3 1 1 青年黑格爾派與馬克思的「朋友圈」
3 1 2 德國菜茵地區與記者作為「普遍」職業
3 1 3 《萊茵報》的創立與發行
3 2 關鍵框架:國家與市民社會
3 2 1 核心關切:貧困問題——黑格爾的「苦惱」與馬克思的「難事」
3 2 2 文本分析:《關於林木盜竊法的辯論》和《摩澤爾記者的辯護》
3 3 哲學轉向:為《萊茵報》工作與唯物史觀的創立歷程
3 4 本章小結
第4章 社會主義輿論家:《新萊茵報》時期
4 1 歷史語境:歐洲的1848時刻
4 1 1 政治經濟:等級社會到階級社會
4 1 2 思想潮流: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
4 1 3 新聞傳播:德國的政治新聞元年
4 2 橫向比較:工人運動與報刊活動
4 3 新聞實踐:《新萊茵報》與主編馬克思
4 3 1 《新萊茵報》的編輯與發行
4 3 2 作為報刊主編和革命者的馬克思
4 4 關鍵框架:勞動與資本
4 5 本章小結
第5章 國際主義觀察家:《紐約論壇報》時期
5 1 歷史語境:美國的激進文化與《紐約論壇報》
5 1 1 思想潮流:空想社會主義與「1848年人」在美國
5 1 2 《紐約論壇報》與《新美國百科全書》
5 2 新聞實踐:新聞書寫與政治經濟學研究之間
5 2 1 與美國中心主義辯論:批判凱里政治經濟學
5 2 2 新聞工作為研究提供事實細節
5 3 關鍵框架:帝國主義與國際主義
5 4 本章小結
第6章 「熔岩從東方流向西方」:馬克思有關中國的新聞作品分析
6 1 引論:馬克思是「西方中心主義者」嗎?
6 2 馬克思發表的有關中國的新聞作品
6 3 馬克思書寫中國的輿論和理論背景
6 3 1 19世紀的「媒介化中國」
6 3 2 馬克思書寫中國的思想背景
6 3 3 馬克思在理論文章、書信中有關亞洲的論述
6 4 話語系統:馬克思如何報道中國
6 4 1 置換的「文明」與「野蠻」:中英兩國形象
6 4 2 自東向西的革命辯證法
6 4 3 中國作為一種另類模式
6 5 媒介批評:馬克思的「傳播政治經濟學批判」
6 6 本章小結
第7章 結語
7 1 角色:作為記者的馬克思
7 1 1 超越專業主義
7 1 2 馬克思的形象
7 2 文本:馬克思新聞作品的四重價值
7 2 1 歷史價值——思辨性
7 2 2 研究價值——理論性
7 2 3 美學價值——文學性
7 2 4 公共價值——批判性
7 3 思想:解釋與改變世界
7 3 1 歷史語境與關鍵框架
7 3 2 馬克思論新聞媒介
7 3 3 國際主義時刻:馬克思與林肯的通信
7 4 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