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宜居環境與自然共存 (向中國古人學習建宜居環境的智慧) 李皓編 978710930904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農業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建宜居環境與自然共存 (向中國古人學習建宜居環境的智慧)
ISBN:9787109309043
出版社:中國農業
著編譯者:李皓編
頁數:15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720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在現代社會,宜居環境的特徵有6點:空氣質量好,水資源保護好,垃圾資源化處理,綠化順應自然,無明顯熱島效應,無頻繁自然災害(風調雨順)。中國古代建造的人居環境較為普遍地有這6個特徵,這吸引了不少國外的環境學者來中國旅行,他們想看到中國古代的面貌。為什麼一座古城、一個古村落、一處古廟宇或古園林已上千年了,環境仍然宜居?這些外國學者從中發現了許多古代中國保護環境的道理與做法,他們把這些智慧學過去,用於解決自己國家的環境問題,現在已有大量被利用的實例。在我國過去幾十年模仿西方的現代設計過程中,我們遺忘了自己祖先創建並積累的建宜居環境的知識與智慧,結果是:在已建成的多個現代城市中,內澇、高溫、風災問題頻頻出現。這些災害使我們警醒:不考慮環境因素的現代設計是不可持續的。我們須向自己的祖先學習智慧,以避免這些災害重複發生。本書將用簡明的文字與直觀的圖片向讀者介紹相關知識,適合志願者、管理者、決策者閱讀。

作者簡介

李皓,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1986-1994年在德國弗朗霍夫研究院漢諾威毒理研究所免疫生物學部工作,並獲德國漢諾威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95年到北京醫科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1996年以來,一直從事向公眾普及環境科學知識的工作,曾於2000年6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特聘為「環境使者」,於2001年1月被《中國青年》雜誌評為「可能影響21世紀中國的100位青年人物」。 1996-2020年發表環境科普文章上百篇,內容涉及綠色生活、環境教育、垃圾資源化、城市環境管理、公共衛生、生態設計等方面。1998年至今向社會提供環境知識講座數百場,主題有「讓城市和鄉村告別垃圾污染」「建宜居環境、與自然共存」「做一個講衛生的中國人」「美麗中國的設計要素」「空氣污染的來源與治理思路」「走向低碳時代」等。 曾任北京地球縱觀環境科普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北京自然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顧問。

目錄

前言
1 中國傳統的宜居概念
1 1 什麼樣的環境才宜居?
1 2 敬畏自然是中國人的傳統信仰
2 中國古人建宜居環境的智慧
2 1 中國古人對定居點的選址
2 2 山環水曲與坐北朝南
2 3 在古鎮看古人的宜居設計
2 4 在古城觀細雨和風與四通八達
3 現代設計帶來的三大環境災害
3 1 水泥化擴張與高溫的危害
3 2 地面硬化與雨季的內澇
3 3 高樓群的狹管效應與火災實例
4 轉變設計觀念,建設美麗中國
4 1 在規劃模型中發現起災隱患
4 2 不良道路設計是多種雨災的起因
4 3 樹蔭與草地在夏季的降溫效應
4 4 中國古代防澇的通行做法
4 5 中式屋頂的多種環境功能
4 6 宜居設計要點與生態修復
4 7 挖湖壘山與零排放建築
5 多國環境友好型設計實例
5 1 有利於凈化空氣的設計實例
5 2 有利於減少內澇的設計實例
5 2 1 消減路面積水的設計
5 2 2 植草邊溝與水景社區
5 2 3 公園蓄水與生態駁岸
5 3 有利於管理衛生的設計實例
5 3 1 垃圾箱設計與建築垃圾溜槽
5 3 2 回收中心的露天堆肥場
5 3 3 能自凈的室外路面與檯面
5 3 4 公共廁所的簡約與衛生設計
5 4 有利於綠化環境的設計實例
5 4 1 英國的社區鄉土植物園
5 4 2 德國的城市家庭小花園
5 4 3 澳大利亞南部的耐旱型節水綠化
5 5 宜居城市與中國天津見聞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