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進史-明清戲曲背景 曾永義 978752251779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九州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戲曲演進史-明清戲曲背景
ISBN:9787522517797
出版社:九州
著編譯者:曾永義
叢書名:台灣地區國學叢書
頁數:36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576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戲曲演進史》是曾永義教授參照諸多文獻資料與底本,而寫就的鴻篇巨製,全面闡述了中國戲曲的演進過程。本書為其第五冊「明清戲曲背景」,主要內容分為八章,包括明清帝王、文人士大夫、庶民百姓之戲麴生活;明清戲曲的腔調,如梆子腔、皮黃腔、弦索腔、京腔、高腔,尤其是魏良輔所創發改良的「水磨調」;對魏良輔《南詞引正》《曲律》、徐渭《南詞敘錄》、王驤德《曲律》、李漁《閑情偶記》之《詞曲部》與《演習部》等明清曲論要籍的述評;對明清「當行本色論」「南北曲異同說」「戲曲腳色說」「內在結構論」等重要曲論的述評等。所論種種,皆為使「明清戲曲」臻於登峰造極之境的有力推手。

作者簡介

曾永義,生於1941年,台南縣人,文學博士。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十數所院校客座教授。 曾任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胡適講座教授、台灣大學講座教授、傑出人才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大學、斯坦福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曾獲多項學術大獎。 1967年6月以《洪升及其長生殿》獲台大文學碩士學位,1971年9月以《明雜劇概論》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副教授,迄今未曾離開教職和戲曲。學術和教學範圍以戲曲為主體,以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 除兩本學位論文外,其後學術專著有《蒙元的新詩——元人散曲》(1981)、《說民藝》(1987)、《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1988)、《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1991)、《戲曲源流新論》(2000)、《俗文學概論》(2003)、《戲曲腔調新探》(2008)、《地方戲曲概論》(2011)、《戲曲學》(2016)、《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2017)、《古典戲曲要籍述評》(2017)、《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2019)等13部;另有關涉戲曲史之期刊論文150餘篇結集於《中國古典戲劇論集》(1975)、《說戲曲》(1976)、《說俗文學》(1980)、《詩歌與戲曲》(1988)、《參軍戲與元雜劇》(1992)、《論說戲曲》(1997)、《從腔調說到崑劇》(2002)、《戲曲與歌劇》(2004)、《戲曲本質與腔調新探》(2007)、《戲曲之雅俗、摺子、流派》(2009)、《戲曲與偶戲》(2013)、《戲曲新論十題》(出版社改題為《海內外中國戲劇史家自選集:曾永義卷》,2017)等11書之中;散文類有《蓮花步步生》《人間愉快》《牽手五十年》《椰林大道五十年》《中流自在:曾永義散文選》等8部;戲曲劇本創作有崑劇、京劇、豫劇、歌仔戲、中國現代歌劇在內的21部;舊詩一千數百首。

目錄

己 明清戲曲背景編
序說
第一章 明清帝王之戲麴生活
引言
一、明代宮廷演戲
二、明代帝王對戲曲之好惡與影響
三、清代宮廷演戲
四、清代帝王對戲曲之好惡與影響
第二章 明清士大夫、庶民百姓之戲麴生活
一、明清士大夫之戲麴生活
二、明清宗人貴族、政府主官、庶民百姓之戲麴生活
結語
第三章 明清戲曲腔調與魏良輔之創發「水磨調」
引言
一、明中葉后弋陽腔之流派與乾隆間改稱高腔
二、魏良輔之創發「水磨調」
三、明清之新生腔系
結語
附錄:明清南北曲譜與宮譜提要
第四章 明代曲論要籍述評
引言
一、魏良輔《南詞引正》與《曲律》
二、徐渭《南詞敘錄》
三、王驥德《曲律》
四、沈寵綏《弦索辨訛》與《度曲須知》
五、呂天成《曲品》
第五章 清代曲論要籍述評
一、李漁《閑情偶寄》
二、靜安先生曲學述評
後記
第六章 明清重要曲論述評:「當行本色論」「南北曲異同說」
引言
一、明人「當行本色論」述評
二、明清「南北曲異同說」述評
第七章 明清重要曲論述評:「戲曲腳色說」
引言
一、明清「戲曲腳色」之命名由來
二、明清「戲曲腳色」之源流
三、明清「戲曲腳色」之扮相與技藝
四、明清「戲曲腳色」之分化
五、戲曲腳色衍變中可注意之十一點現象
余言:腳色之運用
結語
第八章 明清「內在結構論」之述評與今人之建構與運用
引言
一、明清戲曲「內在結構」之演進
二、近代許、王、吳「排場說」之建立
三、張師清徽(1912—1997)「排場說」之完成
四、著者對「排場」理論之運用
結語
結尾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