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群體研究 董蓉 978753136461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春風文藝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群體研究
ISBN:9787531364610
出版社:春風文藝
著編譯者:董蓉
頁數:16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597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筆者長期從事西方音樂史教學與研究,希望能夠站在這一擴大化的、中西交融的「現代性」文化語境中,來考察「魯藝」傳統的生成,以及歷史因素、社會環境與西方理性創作原則對於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群體的影響。 在觀察音樂作品之時,本書也將立足於此,試圖闡釋:作曲家是如何借鑒西方現代作曲技法,進行富有創造性的音樂創作,進而透過音樂作品來表達本土文化,凸顯自己的「中國屬性」,如作曲家徐占海「將西方歌劇的結構模式與民族音樂素材加以融合」的歌劇創作觀;又如范哲明在交響敘事曲《心碑》中將西方奏鳴曲式結構與五聲性旋律、色彩性和聲相結合的做法等等。 本書意在開展「群體」研究,即將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作為一個特定群體進行整體性研究,試圖勾勒:20世紀50年代至今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創作概貌及思維邏輯。陳述過程中,將結合作曲家的創作理念及其所處的遼寧地區文化歷史語境和瀋陽音樂學院的「魯藝」傳統,把作曲家的創作技法、觀念放在「本土與西方對話」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進而,以此來挖掘音樂作品風格的形成機制,以及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群體獨特的文化意義。而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微觀的局部研究,並非本文的研究重點。

作者簡介

董蓉,博士,瀋陽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西方音樂學會理事,中國音樂評論學會會員。先後于瀋陽音樂學院及中央音樂學院,獲作曲專業學士、西方音樂史專業碩士與博士學位,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音樂分析與批評等。出版專著及編著、編譯之作,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人民音樂》《黃鐘》《音樂與表演》《音樂探索》《天津音樂學院學報》《樂府新聲》等刊物發表研究性論文及音樂評論文章。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音樂評論人才培養項目」,主持完成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獲「遼寧文藝評論獎」等獎項。

目錄

緒論
一、選題意義與研究現狀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
上篇
第一章 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的相關界定
第一節 何為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
第二節 學院派作曲家面臨的任務
第二章 作為作曲家身份標誌的「魯藝」傳統
第一節 萌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及其發展
一、「魯藝」的建立
二、「魯藝」在東北
第二節 綿延:從東北音樂專科學校到瀋陽音樂學院
一、「東北音專」時期
二、瀋陽音樂學院的發展
第三節 何為「魯藝」傳統?——基於創作理念的思考
第三章 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的創作源泉
第一節 西方理性創作原則建構
一、作為文化傳統的理性原則
二、理性原則在音樂創作中的體現
第二節 遼寧本土音樂文化掠影
一、民間歌曲
二、戲曲及曲藝
三、舞蹈音樂及器樂
下篇
第四章 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聲樂創作回溯
第一節 總體歷程:為時代而歌
一、歌曲創作
二、合唱創作
第二節 作曲家代表:從李劫夫到秦詠誠
一、李劫夫
二、秦詠誠
第五章 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器樂創作概觀
第一節 探源傳統:從民族器樂獨奏曲到合奏曲
一、民族器樂獨奏曲與重奏曲
二、民族器樂合奏曲
第二節 尋找中國性:從小型器樂創作到管弦樂創作
一、小型器樂創作
二、管弦樂創作
第六章 遼寧當代學院派作曲家歌劇創作述評
第一節 發展歷程:在探索中前行
第二節 創作主旨:以音樂承載戲劇
一、刻畫人物
二、引發動作
三、塑造結構
結語
附錄
附錄一:作曲家創作自述
附錄二:音樂評論兩篇
《京劇印象》:形式分析與「立意」解讀
一、「念白」——音韻—色澤的綿延
二、「武場」——音色—節奏的鋪陳
三、「旦」——自由與控制的對話
四、闡釋——特徵及「立意」
《樂之舞》:中西藝術的「視界融合」
一、聽覺讀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鍛造
二、寫作特色分析:作品「題名」及其實現
三、創作觀念闡釋:本土與西方的對話
參考文獻
一、著作
二、報紙文章&期刊論文
後記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