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古鏡 楊振輝著 978755503394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海峽文藝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智慧古鏡
ISBN:9787555033943
出版社:海峽文藝
著編譯者:楊振輝著
頁數:29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585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四輯, 主要內括: 見識與智慧、品德與修養、趣與清福、讀史隨筆四篇。

目錄

第一輯見識與智慧
第二輯品德與修養
第三輯趣與清福
第四輯讀史隨筆四篇
後記

前言/序言
莆仙自多俊才,晴耕雨讀薪火傳。癸卯兔年來臨之際,老友楊振輝囑我為其新著《智慧鏡》作序。因平日過從甚密,甚感心靈默契,幾可無話不說,也就欣然應命。
新春首周,蝸居斗室,老茶一壺,細讀《智慧鏡》書稿,不禁為其簡雋的風格、別致的故事、精到的論析、清新的文筆撥動心弦,油然想起陳望道先生在《作文法講義》一書中,創新性地提出的”文章 底美質”這一命題。他將”文章 底美質”分為三個境界:”人家看了就明白”的”知識的美質”、”人家看了會感動”的”感的美質”與”人家看著有興趣”的”審美的美質”。《智慧鏡》一書,無疑具備了這些特質。
其一,短小精悍。文章 長好還是短好 歷來莫衷一是。依筆者之見,只要有思想內涵,能夠表達真之、闡發真之理的都是好文章 。而人們更欣賞那些短小精悍、內涵豐富,如品佳茗、如嚼橄欖的佳作。如《過秦論》《出師表》《岳陽樓記》等,都是以短著稱,精煉之極,成為文壇上聳立的豐碑。振輝寫過許多長文,他近5萬字的《血性福州》在《中國報告文學》頭條發表,頗獲好評。如今他另闢蹊徑,特意寫此系列短文,既為順應時代、方便讀者瀏覽,亦見他創作上自覺返璞歸真,遵循大道至簡訓的價值取向。
《智慧鏡》主要分見識與智慧、品德與修養、趣與清福三個部分,260餘篇。每篇800字許,摒棄山環水繞,斫削陳詞濫調,開門見山,簡潔明瞭。每篇又以對聯作為標題,提綱挈領,充分體現了作者酷愛中華傳統文化並努力弘揚的良苦用心。書中各篇都以人物故事或詩文為由頭,以國學典的錦言妙句為論據,採擷人之只鱗片甲,淬煉一家之真知灼見,可謂厚積薄發,言淺意深,讓人在輕鬆的閱讀中明理增智、備受啟迪。如他從莊子寓言中任公子用巨大的釣鉤、50頭牛為餌垂釣,引出者不戀小利、志長遠者當在朝夕的治國興業之道、強調必須眼界寬廣胸襟博大,才能成大事、興大業。又如,從賈耽遍訪外國使者與本國外力人員並組織畫工繪製《海內華爽圖》的績中,引申出只有心懷天下、視野開闊、具有責任心和遠見,才能前人、成就傳奇的人生拓理。其二,遠瞻近思。作者從事省委機關刊物編輯多年,剛日讀,無日讀史,長年在爬羅剔抉史料中自得其樂,從而發掘闡發了許多鮮為人知尚的隱士、奇的史實,如數十位雖非大官、卻的民族脊樑與品德高人一一高僧圖澄、菩提流志,航海家楊良瑤,宦官張居翰,治荒奇才董煙,外交家陳誠,醫學家皇甫諡、葛洪、孫思邈、黃元禦,農學家賈思想、王象晉,詩人魏野,修道家張伯端、白玉蟾,旅行家徐霞客 他們皆為不求做大官、只想做大事的傑出人物。而作者悉心擷取歷史長河中一2朵朵精美的浪花,從容剴切剖析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洞幽燭微其珍貴感人的操、智慧,讓歷史人物偉岸的身影光彩照人,或以人性的醜陋悲劇引人警醒。忠奸明鑒,高下分野,驗教訓,點評精當,給讀者”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的美好感受。
其三,理交融。中國五千年的凝聚了眾多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襟懷與學識的貫通、道德與才華的匯合、說理與抒的交融。有人說,”文章 為思想而寫”。其實,文章 何嘗不是為美而寫 美不僅是風景、風物、風,還有事理、道理、哲理。而後者得從歷史中去發掘,從聖哲先賢身上去尋覓,從現實生活中去提煉。要讓這些充溢胸間、傾瀉筆下,既要熟稔歷史,又要觀照並深思現實,才能寫出理交融、叩擊人心的好文章 。對此,作者出發點、著力點、落腳點都相,即追求可讀性、知識性、哲理性兼備,言簡意賅、別出心栽,如他引用南懷瑾的話說:人生享受清福比得到鴻福還難。鴻福即世人常名富貴、聲色犬馬、妻賢子孝、兒孫繞膝等,清福即凡人不太重視的清靜安適、淡泊寧靜、無憂無慮、逍遙自在、怡然自樂之類。世間能懂清福、能享清福、能惜清福者,多是智者高人,多是福德深厚者。人生至味是清歡,多得清歡人稱羨。類似這樣理交融的評說,讓人耳目一新、受益良多。其四,知行合一。知與行是一對今都繞不開的哲學命題。知不易行更難;因其難,更顯珍貴。世間好學擅寫者如過江之鯽,不足為奇、而振輝卻將平時所學所思所感所悟付諸生活實踐,力求寫之所信、信之所寫,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在不斷提升自己創作水平的過程中,日益豐盈自己的人生。他既對先哲聖人、英雄豪傑熱歌頌,對滄桑正道、人間至理極力尊崇,對高雅趣、人間清福傾力推崇,更讓歷史的操、智慧、趣及其哲思睿語融入心靈血脈,不僅以此作為他烹調美文的”食材佐料”,同時也成為自己豐富精神、錘煉品德的充沛營養品,使他雖無機緣充當時代、社稷之棟樑,但其家國懷充溢於胸中、流淌在字裡行間。他不遺餘力地讚美君子品格,倡導中庸之道。雖無標新立異的歷史觀體系,卻在選擇取捨史料與敘述解讀中讓”三觀”自然流露並建構起他對歷史的感悟與詮釋。他的文字充滿蓬勃向上的力量,也是他自己心靈與行為的簡約寫照。難怪他始終保持道熱腸,將真與精力付諸學問、修為與社會公益事業。他1991年就出席全國青年文藝創作者大會,哲學論文兩上《新華文摘》,但卻幾十年屏聲斂息,不顯山不露水他除獲評省新聞工作者外,幾無其他榮譽,卻心靜如水;編輯一當年,無怨無悔、無憂無慮。真個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不隨波逐流,存君子之風。名不爭,利不比,位不求,其小隱乎大隱乎
好了,拉拉雜雜寫了這麼多,是否理解《智慧鏡》之要義,應由讀者諸君去評判。但筆者深信,該書也是一面鏡子,能讓讀者映照自己、受益良多。願該書葆有持久的生命力,擁有眾多和我一樣喜愛、討論它的讀者。是為序。

摘要
1 鋼須煉方稱善玉必千磨始出奇
春秋時期,鄭國的上卿子皮和繼任者子產有過一次震爍今的論政對話。子皮想讓尹何治理自己的采邑,特地徵詢子產的意見。子產回答說:”尹何年輕,不知能否勝任 ”子皮說:”這個人忠厚謹慎,我喜愛他,他一定不會背叛我的。讓他到那裡學,就會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產說:”不可以。別人喜歡人是謀求使他有利。如今您喜歡人,卻把政事交給他。這好比一個人還不會拿刀就讓他去割東西,他會受到很多傷害。您關照喜歡的人,只是讓他受傷害罷了,誰還敢在您這裡求得喜歡 您在鄭國是棟樑,棟樑折斷了,屋簷崩壞了,我也會被壓死,怎敢不把意見全說出來 您有美錦,是不會讓人來學的。大的官職,大的采邑,是自身的托庇,您反而讓一個不熟悉政務、還在學的人去治理。這比起美錦來,不是值更多的錢嗎 我聽說過學才去管理政務,沒聽說過用管理政務來學。若是果真這樣辦,一定會有所傷害。比如打獵,射箭駕車都熟就能獲得禽獸;如果從未練車射箭,那麼就會老怕翻車壓人,哪裡還有空閒去想獵獲禽獸呢 ”子皮說:”對啊!是我不聰明。我聽說君是努力去瞭解那些大的、遠的事,小人卻努力去瞭解小的、近的事。我是小人啊。穿在我身上,我知道小心愛護它;大的官職,大的采邑,是用來庇護自身的,我卻疏忽而且輕視它。沒有您的這番話,我是不懂得這一利害的。從前我說:‘您治理鄭國,我治理我的采邑,用來庇護我自己算可以了吧。’從今以後才知道這是不夠的。現在我請求,即使是我的采邑,也聽從您去治理。”於是,子皮不僅把自己的采邑交給子產管理,還放心把鄭國委託給他治理。此後,鄭的治理下迅速中興。
子皮的感悟與明智,頗值今人深思並借鑒。正如孔子對魯哀公的勸告那樣:”英明根據利害得失來選用人而不憑感用事,主憑感來選用人而不計較利害得失。對利害得失的計較超過了感用事就會強盛,感用事超過了對利害得失的計較就會滅亡。”事業的成敗盛衰關鍵謹慎用人、知人善任,切忌感用事。任何優秀者,都必須曆千錘煉,方能獨當一面而取得巨。
2 智者可見微知著高人能曲突徙薪
代政治家重視培養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見微知著能力。在周襄王賜子晉惠公爵位的儀式上,晉惠公很不禮貌,站位、姿態都不符合標準,答謝也不恭敬。內史便對周襄王說:”晉國哪怕不滅亡,晉惠公這一脈也很難存留下去了;他身邊的大臣也都有殺身之禍。”周襄王驚問:”何以如此判斷。”內史說:”不敬則禮不行,禮不行則上下昏,就容易放縱自己的。他身邊的大臣還不加勸阻,晉國不衰亡才怪。而且晉惠公本身不是嫡長子卻承襲了爵位,這屬?無命有運。本來,他更應該謹慎持身,可是他卻蠻不在乎,這樣的話,禍患不遠了。”果然,五年後晉惠公被俘虜,其子後來被殺,血脈斷絕;而身邊的大臣也都被殺。內史的預言全部得到驗證。此亦應證了《呻吟語》的論斷:”天下國家之存亡,身之生死,只系‘敬’‘怠’兩字。敬則慎,慎則務修舉;怠則苟,苟則萬事隳頹。”就是說,做事的態度決定一切,不知敬畏,不守規矩,踐踏文明,放任人性中的魔鬼出籠舞蹈,毀滅性的悲劇必然依序上演。
與之相似,齊桓公有一天和管仲研究討伐衛國之事後回到後宮。衛姬一見齊桓公就立刻跪拜,苦苦替衛國請罪。齊桓公就問她何以知之。衛姬說:”我看步伐高邁,神氣昂揚,此種氣勢一定是要討伐他國,而您看到臣妾之後,臉色立馬改變,想必討伐的就是我們衛國了。”第二天,齊桓公上朝,工作人員謙和地對管仲叩拜,然後將他請上堂。管仲便問:看來是要取消伐衛的計劃了吧 ”齊桓公驚訝地問:”仲父,你怎麼知道 ”管仲回答:”你態度謙虛,語言緩慢,看見微臣時面露愧疚之色,所以微臣判斷,昨日我們商量伐衛的計劃,一定是被您取消了。”
此外,西漢穆生與申公、白生都是楚元王劉交的臣子,深得元王的寵信。楚元王知道穆生不飲酒,於是每次宴會都專門為穆生單設甜酒。元王去世後,其子劉戊即位,漸漸地不為穆生安排甜酒了。穆生注意了這個細節,就堅決辭職走人;同僚申公、白生則沒有做出如此敏銳的預判,以致後來因為勸諫劉戊不要謀反而遭致厄運。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