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歷朝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讀本 9787540365998 竇警凡 林傳甲 龔啟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崇文書局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歷朝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讀本
ISBN:9787540365998
出版社:崇文書局
著編譯者:竇警凡 林傳甲 龔啟昌 著 顧瑞雪 整理
頁數:55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536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歷朝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讀本 787540365998 竇警凡 林傳甲 龔啟昌 著 顧瑞雪 整理
編輯推薦
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
精選民國時期20種中國文學史代表性著作進行整理考訂
力圖揭示中國文學史著作發軔和發展過程
系統梳理中國文學史著作知識譜系
呈現中國文學史著作的整體面貌

內容簡介
該書是竇警凡《歷朝文學史》、林傳甲《中國文學史》和龔啟昌《中國文學史讀本》三部書的合集,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至1935年,三部文學史的撰述時間先後共曆近40年。竇警凡《歷朝文學史》撰述於1897年,初版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真正的部由國人自著的文學史教材。全書包括六個部分,分述漢語文化的文字、音韻、訓詁、經、史、子、集諸內容。出版于1904年的林傳甲《中國文學史》是作者依據《京師大學堂章 程》規定,為優級師範生公共科文學課程而編寫的教材,”為練習文法之用”,也是供教務提調呈總監督察核的報告書。全書分16篇,每篇18章,共288章,7萬餘字。作者自言”每篇自具首尾,用紀事本末之體”;每章 皆列出題目,”用《通鑒綱目》之體”。龔啟昌《中國文學史讀本》初版於1936年。全書近九萬字,共分25章,每節 皆有小標題,眉目清晰,易於翻閱。從上古文學述至近代文學及其革命,涵蓋整個古代文學及近現代文學的主要作家作品。

作者簡介
陳文新,”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席、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古代文學》等。著有《明代詩學》《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生態》《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等。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全國優秀教材獎等獎項。
余來明,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傑出青年學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臺灣研究所所長。兼任武漢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出版著作《從南京到北京》《”文學”概念史》及The Discove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等十餘部。

目錄

歷朝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讀本

前言/序言
該書是竇警凡《歷朝文學史》、林傳甲《中國文學史》和龔啟昌《中國文學史讀本》三部書的合集,從光緒二十三年(1897)至1935年,三部文學史的撰述時間先後相距近40年。
竇警凡《歷朝文學史》撰述於1897年,初版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真正的第一部由國人自著的文學史教材。國家圖書館北海分館現藏《歷朝文學史》光緒三十二年(丙午)鉛印本一冊,封面題”歷朝文學史張祖翼署首”,鈐”磊盒”印。油光紙,雙面53頁,每半頁12行,行33字。白口,四周雙邊,雙魚尾。篇首為《讀書偶得序》,序末署”光緒三十二年丙午,梁溪振學主人竇警凡氏序”。
全書包括《讀書偶得序》《敘文字原始》《敘經》《敘史》《敘子》《敘集》共六個部分,分述漢語文化史上的文字、音韻、訓詁,經、史、子、集諸內容。在正文前的《讀書偶得序》中,竇氏表達了對”文”和”士”的看法,認為士大夫握管為文,”必其有關於理之是非、事之利害而始可言文”,這就直接表明了對”文”的價值判斷——”文”必須承擔起增強士民向心力和道德感的責任,必須”有用”方可,此即竇氏撰寫《歷朝文學史》的緣起和宗旨。本著這一文學實用主義的思路,竇氏借鑒了《隋書 經籍志》傳統”四部分類法”的方法,將他認為對發憤圖強”有用”之文悉數列出,由是《歷朝文學史》也就成了一部包羅萬象的”國學概要”。《敘文字原始》言及造字六法、歷代字體、音韻、訓詁等內容。對於要涉及的經、史、子、集,作者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說明:
學必由文字始,茲敘文字為發端。立紀綱,厚風俗,使薄海內外之人相協而不相離,可強而不可弱者,莫備於經,故次之以經。上下古今、成敗得失之道,一覽了然,得所依據,莫善於史,又次之以史。凡人情事理,以至農工商賈,雖世變日新,有百變而不能出其範圍者,莫詳於子,又次之以子。從古碩德通才,奇謀偉略,以至文人學士,亦各有著作,以抒所見,悉載於集,又次之以集。讀”經”可以立紀綱,厚風俗;讀”史”則可以瞭解上下古今、成敗得失之道;讀”子”可以了知人情事理;讀”集”則可體會古今碩德通才的奇謀偉略及其著作主張。倘若能夠融會貫通此類知識主旨,則可使國使家轉弱為強,轉衰為盛,此亦可見出作者求富求強心切,真正做到了”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全書不足五萬字,綜述造字書體諸法外,想要述明三皇五帝至晚清的文化文學發展脈絡 實須大氣包舉、高屋建瓴方可。”敘史”在其中佔據了絕對的篇幅而成為全書最耀眼的部分。然而無論是”敘經”“敘史”,還是”敘子”“敘集”,作者更重在”論”,而非”述”,其乾嘉考據精神,時時可見。如考問《史記》某些撰述不實的部分,評判墨家思想的不近人情之處。評判文學也過於粗疏武斷,對當時流行的康梁”新文體”則持批判否定態度。但竇氏與時人一樣,對中國傳統文明具有相當的自信甚至傲慢,如將當時康、梁諸人對西方文學的看法與之對照,則可見出時人在備受打擊後苦苦尋求文化上的優勝以保持民族自信的良苦用心。
竇警凡的《歷朝文學史》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而出版於1904年的林傳甲《中國文學史》則成為公認的中國”第一部由國人書寫的中國文學史”,是”空前”“開山”之作。這部文學史著作乃是作者依據《京師大學堂章 程》規定,受日本學者鏈川種郎《支那文學史》啟發,”將仿日本?川種郎《中國文學史》之意以成書焉”,為優級師範生公共科文學課程而編寫的教材,”為練習文法之用”,也是供教務提調呈總監督察核的報告書。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