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白話文學史大綱.中國文學史講稿 9787540365967 周群玉著 彭娟整理 胡小石著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崇文書局
NT$31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白話文學史大綱.中國文學史講稿
ISBN:9787540365967
出版社:崇文書局
著編譯者:周群玉著 彭娟整理 胡小石著 方憲整理
頁數:37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536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白話文學史大綱.中國文學史講稿 787540365967 周群玉著 彭娟整理 胡小石著 方憲整理
編輯推薦
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
精選民國時期20種中國文學史代表性著作進行整理考訂
力圖揭示中國文學史著作發軔和發展過程
系統梳理中國文學史著作知識譜系
呈現中國文學史著作的整體面貌

內容簡介
《白話文學史大綱》以白話概述自上古至民國初年的文學史。全書分為上古、中古、近古、文學四編,並闡明:上古文學是創造的文學;中古文學是模仿的文學;近古文學是玩意的文學;文學是普遍的文學。此書于彼時有文學推廣革新之功,如今亦不失為專業普及的入門讀物。
《中國文學史講稿》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產生的一部重要的文學史著作,由胡小石的授課講義編輯而成。全書共十一章,敘述上古至五代的文學發展。全書論述融合西方現代文學觀念與中國傳統批評理論,對讀者瞭解二十世紀前期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時代水平和學術風貌有莫大幫助。

作者簡介
陳文新,”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席、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古代文學》等。著有《明代詩學》《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生態》《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等。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全國優秀教材獎等獎項。
余來明,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傑出青年學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臺灣研究所所長。兼任武漢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出版著作《從南京到北京》《”文學”概念史》及The Discove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等十餘部。

目錄

白話文學史大綱
中國文學史講稿

前言/序言
周群玉先生生平未詳,所著《白話文學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1928年由上海群學社推出。他將白話文學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中華民國文學”四編,並闡明:上古文學為黃帝以前至秦是創造的文學;中古文學由兩漢至五代是模仿的文學;近古文學從宋到清,是玩意的文學;中華民國的文學是普遍的文學。末附錄《歷代文學檢查表》《諸子作物》《曲辨》等八篇。在這部文學史的寫作上,他本著”建設新文學”的進步理念,以白話語體書寫文學史,呼應了當時語體和學術的現代轉型趨勢;相比前輩學者,他具有更加明確的純文學史觀,以時代更迭為經,以詩歌、小說、戲曲、詞、辭賦、散文這些文體為緯,著眼于揭示文學與環境的關係,注重時代精神對於文學的影響;在文學批評方法上,他吸收了泰納(H A Tamne)的”種族、環境和時代”三因素學說以及英國溫徹斯特(C T Winchester)的文學批評理論進行文學史書寫。他於書中專設的”中華民國文學”一章,有意識地將民國文學作為新文學的起點,實開民國文學之端。本書在彼時具有易觀易入的推廣革新之功;如今,亦不失為專業普及、綱舉目張的讀物。
一、白話語體的選擇與建設新文學的門徑
群玉先生除了這本《大綱》外,還有《先秦諸子述略》,由群眾圖書公司於1929年4月出版,書中有表及圖解,其中對先秦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諸家21人的思想學說作了簡單介紹,書前有老師劉白華序,自己在序中說明是針對”中等學生”的”指南”與”入門”。另有《小朋友寓言(上)》,北新書局1930年出版。從其所著來看,皆非專深之論,有著致力於普及性教育、提綱挈領指示大意的用心。群玉先生述及自己是個想努力讀書又有點懶惰的讀書人,在《大綱》的《序言》中質直地指出自己編書的原因:”一則因為太懶惰,二則因為看書欠系統。”想要通過自我鞭策來克服怠惰,”定出一個看書大綱”,”照大綱看去”。這本《大綱》並未務求周密和深入,也是適用於入門的指南。
群玉先生在《大綱 序言》中解題:”本書的取名《白話文學史大綱》是用白話文體做成,並非書中所選的詩歌、小說、劇曲都是白話的。”他對白話文的語體選擇是對當時國語運動與白話文學主潮的呼應。白話文運動雖自晚清便已開始,但文言一直應用廣泛,縱然辛亥革命後政體更張,由於文化上一仍舊制,民初十年文言文仍保持著主流的地位。隨著民國時期政治生態的變化,社會對新文化、新思潮的需求和推廣也愈加強烈,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蓬勃興起。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胡適大張旗鼓地宣揚:傳統文化與社會變革的要求相脫節 、相衝突,古老的文言作為舊文化的載體,已經成為新文化的障礙,”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成為國語運動與白話文學運動的實踐綱領。1918年後,不少大學的講義用到了白話文,小學應用白話文也較早,但面向中學的白話文應用較晚。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了”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會議,議案建議改”國文”科為”國語”科,中小學教科書改用白話編撰。次年1月,教育部訓令小學從一、二年級起將教科書改用白話文,隨後大中小學的教材都逐漸使用白話文。白話文終於確立為現代國語,在國民教育中全面推行,成為國語運動勝利的標誌。1920年之後,如群玉先生所言:”於是提倡白話文的聲浪,日高一日,到現在差不多已滿布於中國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