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要略 9787540366001 葛遵禮著 白金傑 陳慶整理朱希祖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崇文書局
NT$28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要略
ISBN:9787540366001
出版社:崇文書局
著編譯者:葛遵禮著 白金傑 陳慶整理朱希祖著 白金傑 陳慶整理
頁數:2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536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要略 787540366001 葛遵禮著 白金傑 陳慶整理朱希祖著 白金傑 陳慶整理
編輯推薦
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
精選民國時期20種中國文學史代表性著作進行整理考訂
力圖揭示中國文學史著作發軔和發展過程
系統梳理中國文學史著作知識譜系
呈現中國文學史著作的整體面貌

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史》是葛遵禮所著,全書分十三篇,上起三代,下迄現代,概述各種文學源流,並列舉主要作家、作品。語言簡練,條理清晰。
《中國文學史要略》是朱希祖所著,全書分六期,以較為純粹的廣義文學觀,梳理上古至清代文學的沿革流變,精要闡釋集部以外文體的文學屬性,有講義性質。

作者簡介
陳文新,”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委員會主席、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古代文學》等。著有《明代詩學》《明代文學與科舉文化生態》《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等。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全國優秀教材獎等獎項。
余來明,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傑出青年學者,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臺灣研究所所長。兼任武漢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出版著作《從南京到北京》《”文學”概念史》及The Discove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等十餘部。

目錄

序一
序二
例言
第一篇 三代文學
第二篇 週末文學一(北方文學)
第三篇 週末文學二(南方文學)
第四篇 週末文學三(中部思潮)
第五篇 兩漢文學
第六篇 魏晉文學
第七篇 六朝文學
第八篇 唐代文學
第九篇 宋代文學
第十篇 遼金元文學
第十一篇 明代文學
第十二篇 清代文學
第十三篇 現代文學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葛遵禮編撰的《中國文學史》(會文堂書局,1921年初版),是早期中國文學史中再版較多的一部,至1933年已印刷33次,1939年又出了增訂版。該書作為高小、中學生的文學史教材,有”充實、編次亦得要領”([日]青木正兒)的顯著優點,但時局的變動、學制的改革,以及新文化運動對文學史觀的影響,使得這部立場相對保守、內容過於簡要的文學史遭遇冷落。
《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叢刊》將葛遵禮這部文學史列入其中,除了該書問世較早,有助於呈現早期本土文學史編撰的豐富樣貌,還有一點值得關注:該書初版時,正值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開始波及文學史的書寫,但尚未對文學史產生重要影響的節 點;而該書增訂時,新文化人的文學史觀已大行其道,著者作為一個”半新半舊”(清代舉人又留學過日本)的學人,他的觀念是否會與世推移、發生變化。
關於著者。葛遵禮(1874-1944),家譜名為乃清,字水生、水聲,又字綏身,號再香。光緒二十三年(1897)前後,曾執教于紫陽書院,與俞樾弟子來裕恂(1873-1962)往來密切。來裕恂有《贈葛水生(遵禮,時同住紫陽)》一詩,盛讚葛遵禮”嗜酒常宿醺”“嗜書愛鵝群”“風流倜儻”“文酒相歡”的率真性情。
光緒二十八年(1902),葛遵禮於壬寅科鄉試中舉。中舉後,葛遵禮開始步入士紳階層,與蕭山本土的鄉紳湯壽潛(光緒十八年[1892]壬辰科進士)等共同致力於地方文化與教育。光緒二十九年(1903),湯壽潛等在上海創辦會文學社(後更名會文堂書局),葛遵禮參與了該社法律類與文學類教材的編撰。光緒三十年(1904),葛遵禮與湯壽潛、何丙藻共同創辦了山蕭臨浦兩等小學堂,葛遵禮擔任教務之職。學堂增辦初中後,聘請了蔡東藩到學堂講授歷史與國文,並因辦學質量高,聲譽遠播蕭山、紹興、諸暨等地,吸引了諸多周邊學子前來求學。
為了革新自強的需要,葛遵禮與當時許多進步士人一樣,選擇東渡日本學習法政文科。1906年,葛遵禮在日本法政大學”清國留學生法政速成科”第二班卒業。這段經歷,為葛遵禮後來編著法律叢書與文學史教材打下了基礎。辛亥革命後,會文堂書局針對當時出臺的文官考試法,編寫出版了一套法學”考試利器”叢書,這套叢書主要由葛遵禮負責編審,包括:《刑法問答》、《國際公私法問答》、《民事訴訟法問答》(吳長臚編輯、葛遵禮校注)、《中華民國新刑律集解》等。《中國文學史》作為會文堂書局出版的教材之一,是為了適用于中學文學史教學;《全國學校國文精華錄》是中學生的文言文習作彙編,是為了鼓勵中學生文言文寫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葛遵禮的重心逐漸從出版與教育行業轉向政商,先後擔任過蕭山區第三區區長、浙江高等審判廳書記官、中國銀行杭州分行文牘主任(1929-1939)、上海制皂工業同業公會秘書(1938-1942)等職,後於1944年在上海病故。
關於《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學史》一書由會文堂書局初版於1921年1月,共152頁,近六萬字。全書以二十世紀初日本久保天隨的《支那文學史》為底本,大致保留了底本的體例,按照歷史朝代順序劃分為十二篇,上起三代,下迄清末。書前有”紹興壽孝天序”“紹興章 琢其序”“例言”,每篇先陳述梗概或介紹思潮背景,再列舉主要作家、作品。篇末另設”注釋”“參考書目”“名句”“考證”“補遺”等附錄。該書初版不足六萬字,但條理清晰,重點一覽了然,立論大體客觀,合乎”欲使高小、中學生粗知我國文學之源流”的編撰初衷(例言),因此得以多次重印。1939年3月出增訂版,180頁,增補《現代文學》一篇(六千兩百餘字),列舉了從清季人民初的文家、詩家、詞家、曲家,將文學史的書寫下限延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
回應前文提出的問題。葛遵禮編纂文學史時,需要同時面對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處理日人所著中國文學史的底本,二是如何面對國內方興未艾的新文化運動思潮。
收起全部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