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舞蹈學教程 于平著 978755232700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音樂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中國民族舞蹈學教程
ISBN:9787552327007
出版社:上海音樂
著編譯者:于平著
叢書名:南藝舞學叢書
頁數:555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574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這部「教程」是舞蹈高等教學用書,主要應用於舞蹈各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課程教學,也應是舞蹈學本科高年級的必修課程。該「教程”遵從的是從事象而非理念出發的民族舞蹈學研究,倡導用舞蹈生態學「研究方法」助力民族舞蹈學「中國學派」。鑒於「教程」率先提出「民族舞蹈學中國學派建構」的問題,同時深入洞悉了「(中國)古代舞蹈史與民族舞蹈學研究的聯通共洽等方面的學理,」「教程」將在兩大領域產生積極影響:一是將深耕于舞蹈表演專業的中國民間舞、中國古典舞學科,提供關聯密切並深邃的舞蹈學理;二是將播撒于師範綜合類舞蹈高等教育,提供更鮮活、更怡切、更具實效性的舞蹈知識。

作者簡介

于平,博士、教授、博導。師從吳曉邦先生攻讀「舞蹈歷史與理論」碩士學位(1985—1988),在職師從資華筠先生攻讀「中國現當代舞蹈史」博士學位(1998—2003)。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家(1996)、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6)、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擔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 曾任北京舞蹈學院主持院務工作副院長、國家文化部藝術司司長、文化科技司司長。退休后被國家文化部聘為「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與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員會委員。 現被聘為南京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流動站合作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上海戲劇學院博士生導師;北京舞蹈學院碩士生導師。 發表舞蹈學、藝術學、文化學論文數百篇。其中由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六十余篇。主要專著有《中國古典舞與雅士文化》《風姿流韻——舞蹈文化與審美》《中國現當代舞劇發展史》《高教舞蹈綜論》《舞台演藝綜論》《藝術學的文化視野》《新時期中國「新舞蹈」史述》《中國古典舞學科建設綜論》《舞蹈評論形態分析教程》《舞劇構思文學表達教程》《中國舞蹈的原始發生與歷史建構》《中外舞蹈思想教程》《中國當代舞劇創作綜論》《中國當代舞劇創作再論》等。創作的舞劇文學台本有芭蕾舞劇《風雪夜歸人》《浩然鐵軍》《旗幟》;民族舞劇《坊巷春秋》《昭君出塞》《駝道》《悲欣交集——李叔同》《畫女夢痕——潘玉良》《打金枝》《幸福花山》《英雄兒女》《劉胡蘭》等。

目錄


緒論 從事象而非從理念出發的民族舞蹈學研究
第一單元 民族舞蹈學中國學派的當代建構
一、薩克斯《世界舞蹈史》與民族舞蹈學建構的邏輯起點
二、「民族音樂學」作為民族舞蹈學建構的學理鏡鑒
三、資華筠《舞蹈生態學》建立的「可操作性概念與方法
四、舞蹈研究的科學化建立在舞蹈形態單位的級層性上
五、世界舞蹈文化圈的界說與東、西方舞蹈文化異同的比較
六、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播布兩種或可互補的主張
第二單元 民族舞蹈學研究的田野與田野的研究
一、鮑昌:民族舞蹈學視閾的舞蹈發生學研究
二、王元麟:民族舞蹈學視閾的舞蹈美學研究
三、孫景琛:民族舞蹈學視閾的舞蹈集成研究
四、楊德鏊:民族舞蹈學視閾的舞蹈田野研究
第三單元 古代舞蹈史與民族舞蹈學研究的聯通共洽
一、「民族舞蹈學」視閾中的《世界舞蹈史》
二、甲骨卜辭研究需要聯通「民族舞蹈學」
三、《詩經》《楚辭》中的古代民族舞蹈學研究
四、《樂府詩集》是「中國民族舞蹈學」的古代史
五、《東京夢華錄》與《武林舊事》的「都市民俗」
六、從《跳月記》《跳神》看古代舞蹈的活態存續
第四單元 夷樂:從「獻樂柔遠」模式到「多元一體」格局
一、從西周的「朱離」到西漢的《靡訶,兜勒》
二、「娛密座,接歡欣」需要「貌姝妙以妖蠱
三、「十部樂」集大成旨在「獻樂柔遠」「政化聖明」
四、「斥夷狄之新聲」與「追三代之遺音」
五、宋、元、明、清的「復古禮」與「變今樂」
六、「多元一體」格局中「邊疆民族舞蹈」三大播布區
七、舞蹈「鍋莊」是藏緬語族播布區的「歲時之樂」
八、苗瑤語族的「祀盤瓠」與壯侗語族的「春堂舞」
九、阿爾泰語系遼闊播布區中的「美美與共
第五單元 「秧歌」的淵藪與漢族民間舞的文化體征
一、「秧歌」是漢族民間舞的根脈所在
二、齊魯文化區塊「秧歌」的「推、擰、抻」
三、燕趙文化區塊「秧歌」的「拉骨抻筋」
四、晉陝文化區塊「秧歌」的「走、擺、扭」
五、關東文化區塊「秧歌」的「穩中浪」
六、秧歌「大場」世俗情趣后的「象數結構」
七、秧歌「小場」情、逗、丟、氣的表演模態
八、近代漢族民間舞是宋、元以後一種「畸形發展」的結果
九、秧歌作為「村田樂」源自祈年的「御田祖」
十、「秧歌」名稱的北上及其義涵的泛化
第六單元 中華龍舞的儀式功能與意象淵源
一、雲集「武林高手」的嶺南龍舞
二、扎草插香、踏碇擬形的江南龍舞
三、巨得雄渾、細得精巧的兩湖龍舞
四、龍舞的包容凝聚與跨界集成

第七單元 中華鼓舞的鏗鏘氣象與文化隱蹤
第八單元 中華燈舞的明燭隱喻與社火歡聚
第九單元 戲劇構作語境中的戲曲音樂、舞蹈與舞美
第十單元 「敦煌舞」研究的文化構想與實踐取向
第十一單元 「身韻」的價值與中國古典舞的學科建構
第十二單元 舞劇的創作與中國古典舞的高峰品相
第十三單元 文化的積淀與中國民間舞的模態構成
第十四單元 「組合」的剖析與中國民間舞的學科建構
第十五單元 創作的意識與中國民間舞的作品形態
結語 用舞蹈生態學「研究方法」助力民族舞蹈學「中國學派」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