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產業管理研究 唐英 黃娟著 978756439506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學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傳媒產業管理研究
ISBN:9787564395063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學
著編譯者:唐英 黃娟著
頁數:2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491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傳媒產業是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文化建設提升為國家決策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文化建設到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找准文化高位,增強「軟實力」,再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以及「十四五」規劃的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充分體現了我國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我國傳媒產業經過40多年的摸索和發展,從傳媒的資本運營到傳媒集團化,再到傳媒全球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進行融合以及新興媒介之間進行融合,傳媒的影響力大大提高。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支持下,傳媒開始走向平台化和智能化。這一系列變革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了我國文化軟實力。
《傳媒產業管理研究》從管理學視角,對當前我國傳媒產業界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找出問題所在並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較為準確地把握傳媒產業面臨的管理環境和發展趨勢問題。
《傳媒產業管理研究》以文獻研究、文本研究為基礎,分析了傳媒產業管理的現狀、發展思路、主要內容、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並輔以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操作性。

作者簡介
唐英,重慶江津人,教授,博士,現為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媒介產業、廣告策劃。主要研究成果:完成2項國家課題,其中1項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子課題;完成2項四川省規劃項,1項四川省規劃及科普項;完成四川省廳級課題4項。已發表61篇論文,其中C刊30篇,中文核心期刊25篇,來源擴展5篇,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9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主編教材3部。
黃娟,碩士,副教授,管理學專業,現任四川電影電視學院管理學院院長。發表學術期刊論文10餘篇,核心期刊論文2篇,出版著作1部;主研國家級課題1項+主持省廳級課題2項,主持校級課題1項,參与各級各類課題多項;被樂山市等相關市廳局聘為專業指導講師;組織實施過省、市、校級重大活動策劃和執行,擁有影視文化大型項目推廣典型案例10餘項。

目錄
第一章 傳媒市場研究
一、傳媒市場概念辨析
二、西方傳媒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三、我國傳媒市場的形成與現狀
第二章 傳媒市場細分與定位
一、傳媒市場細分及其變數
二、傳媒目標市場選擇
三、傳媒市場定位
第三章 傳媒產業化
一、傳媒產業概述
二、傳媒產業化概述
三、傳媒產業化進程
四、傳媒產業化原因
五、傳媒產業化存在的問題
六、傳媒產業化的發展對策
第四章 傳媒資本運營
一、資本運營概述
二、傳媒資本運營概述
三、傳媒資本運營內容
四、傳媒資本運營過程
五、我國傳媒資本運營面臨的問題
六、解決我國傳媒資本運營問題的對策
第五章 傳媒品牌
一、品牌是消費交流的符號
二、傳媒市場的品牌競爭態勢
三、傳媒品牌與傳媒品牌的價值
四、傳媒品牌的構建
第六章 傳媒融合研究
一、媒體融合的背景
二、媒體融合概念
三、我國媒體融合的發展
四、強化網際網路思維推進媒體融合發展
第七章 網際網路思維
一、網際網路在中國的發展
二、網際網路思維內容
三、「網際網路+」內容
四、網際網路思維的本質:商業回歸人性
第八章 平台型媒體
一、激進式變革與傳媒資源重組
二、平台戰略的實施
三、平台型媒體概述
四、媒體平台轉型的制約因素及構建平台型媒體的路徑選擇
第九章 傳媒的智能化與智能傳媒
一、傳媒的智能化
二、傳媒智能化的趨勢
第十章 傳媒產業視野下的廣告生態習性及環境治理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傳媒產業管理研究》:
(一)轉變觀念實行科學的傳媒產業管理
隨著傳媒產業化進程的加快,要推進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增強在國際傳媒市場的競爭力,必須進行思維觀念的轉變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力爭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市場大格局中獲得更大、更優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我國傳媒資源的配置不合理,競爭不平等,傳媒產業化規模有限,難以做大做強,因而需要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運營機制和創新模式。必須提高傳媒經營者、決策者對傳媒產業的屬性、特點及功能的認識和理解,制定科學的經營管理策略和模式,加快傳媒向現代化、產業化轉變。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傳媒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推進。要促進傳媒產業的發展,傳媒必須從事業單位向企業體制進行轉變,成為市場主體。
(二)理順產權關係,實現傳媒市場化
為了適應發展需要,政府傳媒管理觀念要轉變,即從「辦傳媒產業」向「管傳媒產業」轉變。實施體制改革,打造傳媒的市場主體,構建傳媒產業發展的基礎。而傳媒改革的難度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事業單位的內部。因此,要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原則,實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建立科學高效的決策管理機制。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對傳媒產品的生產、流通進行規劃、引導和監督,鼓勵和引導多種經濟成分投入公共傳媒建設和傳媒產業,逐步放鬆行業進入限制,不斷擴大傳媒市場的開放程度,培育市場,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傳媒市場秩序。放鬆對傳媒生產資源、經營性資源配置的嚴格控制,讓企業更多地依據市場需求的信息,組織傳媒產品的生產和傳媒服務的提供。打破阻礙傳媒資源整合的行政壁壘,推動傳媒資源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流動和重組,使資源配置不斷優化。我國傳統媒體經營收入主要來自廣告,以致傳媒在經營過程中太過依賴廣告,從而限制了傳媒發展的資本積累和傳媒產業價值的保值和增值。因此,探尋適合我國傳媒產業運營的科學的經營思路,進行傳媒形態的整合十分必要。
(三)加強媒體自律,提高受眾的傳媒素養
傳媒的事業屬性關注社會效益,傳媒的產業屬性關注經濟效益。隨著傳媒產業化進程加快,要在二者找到最佳平衡點,樹立傳媒的公信力,必須把事業化與產業化結合起來,即媒體在關注社會效益的同時關注經濟效益,重視媒體發展的長久利益的同時擁有長久的受眾群體,提高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必須注意從內部加強自律,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歸根結底,傳媒產業化檢驗的是傳媒企業能否生產出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因此,受眾的需求對傳媒產業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受眾對傳媒產品量的需求增加,質的需求提高,更加追求個體精神享受。在這種情況下,傳媒素養的提高尤為重要。傳媒素養是指人們如何認識傳媒和利用傳媒的能力,包括傳播者的傳媒素養和受眾的傳媒素養兩方面。提高公民的傳媒素養就是培養受眾對傳媒具備良好的批判能力,通過傳媒素養的提升,讓公民和受眾更好地認識媒體、了解媒體,並通過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理解媒體,形成媒體與受眾的良性互動和溝通交流。
(四)建立健全傳媒產業法律保障體系,促進產業化健康有序發展
我國傳媒產業立法涉及文化基本法、專門法、行政法規和地方法規等層面,一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配套完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文化生活參与權、公共文化消費權、文化創造權和文化成果保護權等為主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法規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為了給傳媒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有序、健康的宏觀環境,要根據傳媒產業發展的要求,加強立法工作,儘早制定專門針對傳媒產業發展的系列法律法規,通過法律來規範傳媒市場,重塑文化市場秩序。同時取消或修訂那些不利於傳媒產業發展的法規制度,形成適應和有利於我國傳媒產業發展的法治氛圍。嚴格執法、依法行政。要強化版權意識,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對盜版、偽造、假冒等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依法懲處。傳媒產業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在遵從市場規律的同時,不斷健全法律法規,創建一個有利於我國傳媒產業運行的環境,良好的市場運行環境,有利於我國參与國際傳媒產業的競爭,從而促進我國傳媒產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構建科學的人力資源機制,推動傳媒產業發展
建立傳媒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在於對智力資源的佔有,而人才是智力資源的載體,是傳媒產業最寶貴的資源。同時,傳媒生產過程中知識勞動的重要性比一般產業要大得多,知識勞動是傳媒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所以傳媒產業必須建立一整套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包括人才獲取、培養、使用和激勵制度,為人才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環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傳媒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設計。
1 嚴格的人才選拔機制
人才選拔必須要有嚴格的標準,但要避免管理形式的僵化和教條。只有嚴格的選拔機制才能保證從業者質量。從我國目前傳媒企業的人才選拔來看,在公開的勞動市場招聘來的員工比重越來越大,傳媒勞動力市場基本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這為嚴格人才選拔機制的實施提供了條件。這種「嚴格」並非用人的條條框框,而是正確的用人原則,注重人員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的考察。

前言/序言
傳媒產業不同於一般產業,它的發展不僅關係到傳媒經濟發展,也關係到我國社會穩定和文化繁榮。傳媒產業要發展、要壯大,離不開傳媒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我國傳媒產業的改革是跟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步伐展開的,也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文化建設的開展而逐步進行的。
傳媒本身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它是輿論的引導者,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社會公正的代言人角色;另一方面它是一個產業,能夠給從業人員帶來經濟收入。
我國傳媒產業化從1978年《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在北京的八大新聞單位向國務院提出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管理模式以來,經歷了40多年的探索、改革和發展過程。
40多年來,傳媒產業的三個轉變使得傳媒產業得以快速發展。
第一個轉變:傳媒產業向做大做強方向轉變。一是傳媒經營由區域性、本土化的單一模式逐步向跨地區化、多元化經營方向轉變。二是傳媒生產由普遍性、大眾化、單一性向傳媒產品的個性化、柔性化、多樣化方向轉變。三是傳媒集團由政府安排、行政命令主導向以市場調節的多層次、多形式的集約化方向轉變。
第二個轉變:傳媒產業向全球化、世界性方向轉變。一是傳媒產業逐步與國際接軌,傳媒產品生產、傳播與經營走出國門,傳媒的經營和管理日益具有現代觀念和思維。二是傳媒之間的競爭從介質的競爭和傳媒間的競爭向著全方位、立體化競合機制轉變。三是傳媒的經營和管理改變本土定位向跨國傳媒集團方向轉變。
第三個轉變:傳媒產業向智能化和網際網路化方向轉變。一是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傳媒經營和管理從局域化、刻板化思維和觀念向網際網路化、智能化思維和觀念方向轉變。二是傳媒產業經營依據大數據、人工智慧分析將內部管理向戰略型、集成化方向轉變。三是傳媒組織結構向小型化、扁平化、精幹化方向轉變。
傳媒產業是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文化建設提升為國家決策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文化建設到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找准文化高位,增強「軟實力」,再到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以及「十四五」規劃的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充分體現了我國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我國傳媒產業經過40多年的摸索和發展,從傳媒的資本運營到傳媒集團化,再到傳媒全球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進行融合以及新興媒介之間進行融合,傳媒的影響力大大提高。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支持下,傳媒開始走向平台化和智能化。這一系列變革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了我國文化軟實力。
本書從管理學視角,對當前我國傳媒產業界存在的問題進行思考,找出問題所在並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較為準確地把握傳媒產業面臨的管理環境和發展趨勢問題。
本書以文獻研究、文本研究為基礎,分析了傳媒產業管理的現狀、發展思路、主要內容、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並輔以案例分析,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操作性。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