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基層傳播論/中國新聞學叢書 ISBN:9787564954390 出版社:河南大學 著編譯者:張慧瑜著 頁數:29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489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基層傳播是研究基層空間里的傳播行為,是以20世紀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基層治理為基礎,探究傳播參与基層實踐的中國經驗。基層傳播不僅考察信息擴散到基層的過程,而且反思媒體、媒介在基層發揮的社會功能。由於中國長期是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通過革命和改革的方式完成現代化轉型,基層傳播在基層社會改造和動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基層傳播有三個鮮明特色,一是基層傳播依靠政黨和行政來組織,是一種特殊的組織傳播;二是基層傳播的功能不僅是信息傳遞,更重要的是藉助基層媒介完成群眾動員;三是基層傳播高度介入基層發展和社會建設,是一種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傳播學。本書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從理論角度探究基層傳播的歷史來源、媒介形態和社會功能;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是研究基層傳播與根據地時期的新聞傳播實踐之間的關係,分別以無線電、群眾寫作、門板報、新聞攝影、華北電影隊為典型案例,呈現流動的媒介、逆向流動的主體塑造流動的根據地的歷史經驗;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則研究基層傳播與生產宣傳、公共衛生宣傳、社會教育、當下社區營造等不同領域的互動關係。基層傳播通過政治介入、社會革命、文化教育等基層「化」手段,實現基層社會的媒介化、公共化和社會化,讓普通百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空間的多重主體。可以說,20世紀中國形成了豐富的基層傳播實踐,小到黑板報、宣傳欄、標語、口號,大到廣播站、縣級電視台,再到基層社會廣泛存在的聯歡會、運動會、文藝演出等多樣態的群眾文藝活動。這些基層化媒體積极參与基層事務的管理、協調中,是基層單位公共化、社會化的平台。在基層傳播中有一種從上到下、從城市到鄉村、從發達到邊遠區域的幹部、醫務、文藝、技術等專業知識分子,這些逆向流動的主體通過文化站、技術站、流動文藝演出等方式,使得信息、文化、技術與基層群眾產生密切的互動,是彌合城鄉差距、實現均衡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聞傳播實踐。 作者簡介張慧瑜,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博雅博士后合作導師,研究領域為影視文化、基層傳播、新聞社會史和非虛構寫作等,獲得北京大學黃廷方/信和青年傑出學者獎、北京高校第十一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人文類比賽三等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E))訪問學者(2015—2016)。出版專著《視覺現代性:20世紀中國的主體呈現》《歷史魅影:中國電影文化研究》《主體魅影:中國大眾文化研究》等。近些年在《讀書》《開放時代》《電影藝術》《文藝研究》《人民日報》《南風窗》《Javnost: The Public》《The Lines: Asian Perspectives》等發表中英文論文百余篇。主持國家社科重點項目、教育部社科後期資助重大項目、國家社科一般項目、北京市社科重點項目等多項課題。曾獲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研究委員會首屆視聽傳播優秀學術成果獎一等獎、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學會獎」論文一等獎(第11屆)、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學會獎」著作類(專著)一等獎(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理論評論獎論文三等獎等。擔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研究員等。 目錄第一章 基層傳播概述 第一節 基層、社區與底層 第二節 基層傳播的概念 第三節 基層傳播的類型 第四節 新形態:網路基層傳播 第二章 基層傳播的媒介形態與國家治理功能 第一節 基層傳播的媒介化 第二節 基層傳播的去媒介化 第三節 基層傳播的再媒介化 第四節 基層傳播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章 基層傳播與鄉村發展 第一節 基層傳播與信息的逆向流動 第二節 城鄉互助與內生性鄉村發展 第三節 逆向流動的主體與扶貧攻堅的中國經驗 第四節 典型報道、現實主義題材與發展傳播學 第四章 基層傳播的理論來源與歷史實踐 第一節 從宣傳角度理解《解放日報》改版與延安「講話」 第二節 「好好利用報紙」:現代媒介的中國化改造 第三節 多功能「信使」:逆向流動的知識分子 第四節 從水到網:基層傳播的歷史啟示 第五章 基層傳播與流動的根據地 第一節 時間與空間的辯證法 第二節 流動的空間,流動的根據地 第三節 流動的媒介,流動的藝術 第四節 從流動的空間到空間的流動 第六章 「從無到有」:根據地時期無線電通信網的建立與發展 第一節 「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紅軍早期無線電通信網路的興起 第二節 無線電:根據地游擊戰和運動戰的媒介學基礎 第三節 「從小到大」:冀中根據地無線電通信網的建立與發展 第四節 經驗與啟示:從弱者出發的辯證法 第七章 以寫作為媒介:基層傳播與群眾寫作運動 第一節 「『做什麼』就『寫什麼」』:李文波營長寫作的故事 第二節 「人民的報紙」:群眾寫作對大眾媒體的改造 第三節 「善於利用報紙工作」:寫作參与基層傳播 第四節 以群眾寫作為媒介的基層傳播 第八章 流動的「自媒體」與基層傳播的社會功能 第一節 從固定的黑板報到流動的門板報 第二節 門板報的組織機制與寫稿的「根據地」 第三節 門板報的社會功能:「記好學好運動」與數字化管理 第四節 基層傳播與根據地時期基層連隊的新聞宣傳機制 第九章 逆向流動的主體:雙重改造與共情式創作 第一節 空間轉移與逆向流動的主體 第二節 主體改造與可見的「生產」 第三節 共情式創作與「實踐-文藝-實踐」的辯證法 第四節 技術改造:「不利條件下」的攝影實踐 第十章 逆向流動的基層傳播: 從「帳篷話劇」到華北電影隊 第一節 「帳篷話劇」:根據地文化傳播中的「啟蒙」與「信息流動」 第二節 從抗敵劇社到華北電影隊:「劇影結合」的傳統 第三節 華北電影隊:「一輛馬車上的電影製片廠」的形成 第四節 根據地時期文化傳播的經驗 第十一章 生產宣傳:內嵌于生產的基層傳播 第一節 生產宣傳:服務於生產的新聞實踐 第二節 理論來源:列寧黨報思想與《解放日報》改版 第三節 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生產宣傳與組織動員 第四節 中國現代歷史塑造的發展新聞學經驗 第十二章 衛生宣傳:公共衛生、群眾路線與基層傳播 第一節 基層傳播與公共衛生宣傳 第二節 內嵌于生產的健康傳播 第三節 空間再造與流動診所 第四節 群眾路線與衛生宣傳相結合 第十三章 社會教育:性別、主體改造與基層傳播 第一節 「新冬學」:晉冀魯豫根據地冬學運動的調整 第二節 「火車頭」:冬學運動、群眾民主與基層治理 第三節 「教育與生產結合」:冬學運動與基層傳播 第四節 基層空間與主體的雙重改造 第十四章 社區營造:新工人、文化書寫與基層傳播 第一節 以文學為媒介:新工人文學的顯影 第二節 在「別人的森林」里創造新工人文化 第三節 皮村文學小組:「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 第四節 遍地「村歌」:城鄉互助中的音樂實踐 附錄一重返根據地:以基層傳播為方法 第一節 以文學為底色,從事影視文化研究 第二節 重返根據地,以基層傳播為方法 第三節 教學相長,以非虛構寫作為媒介 附錄二(訪談):基層傳播與20世紀中國新聞傳播實踐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