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研究 弓媛媛 978750969463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經濟管理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研究
ISBN:9787509694633
出版社:經濟管理
著編譯者:弓媛媛
頁數:22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390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研究》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發展戰略為契機,以保護流域生態脆弱性、提升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為切入點,按照「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的思路,首先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選擇的時代背景、戰略內容以及價值實現視角為二者融合發展提供政策支撐,基於其發展現狀及困境分析二者融合發展的現實必要性,從相關理論和文獻視角為二者融合發展提供理論支撐,並從邏輯依據和影響機理視角闡述二者融合發展的作用機理,即從國家政策、發展現狀、理論基礎以及作用機理四個層面系統地闡釋了「為何融合」;其次基於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分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融合效應,並實證檢驗影響融合發展水平的驅動因素,在探究二者「是否融合」的基礎上分析融合發展的困境;再次圍繞「如何融合」分析總結國內外主要流域開發治理的經驗,為黃河流域的融合發展提供經驗借鑒;最後從頂層設計層面探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困境的破解思路,完善「政府一社會一市場」融合治理機制以及創新體制保障機制,多維共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

作者簡介
弓媛媛,河南鄭州人,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博士,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教師,2020年度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培育)黃河流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與環境經濟、數字經濟和人口經濟等。出版專著1部,獲得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參編專著2部;主持和參与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主持和參与教學改革項目5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

目錄
第一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戰略選擇
第一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政策支撐
第三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價值體現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現實選擇
第一節 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概況及特徵
第二節 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概況及特徵
第三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髮展狀況及問題
第四節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狀況及困境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理論支撐
第一節 生態保護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理論基礎
本章小結
第四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文獻支撐
第一節 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關係研究
第二節 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質量關係研究
第三節 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研究
本章小結
第五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機理闡釋
第一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邏輯依據
第二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機理闡釋
本章小結
第六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測度分析
第一節 基於耦合協調度模型的融合效應測度方法
第二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水平
本章小結
第七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驅動因素
第一節 融合發展的驅動因素選擇與分析
第二節 融合發展的驅動因素的實證檢驗
本章小結
第八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發展困境
第一節 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第二節 流域省區高質量發展不平衡
第三節 跨域協同治理現實困境諸多
本章小結
第九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經驗借鑒
第一節 國外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經典案例分析
第二節 國內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經典案例分析
第三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經驗借鑒
本章小結
第十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頂層設計
第一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發展機遇
第二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破解思路
第三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的重點任務
第四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機制保障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由追求「量增」轉變為「質變」的新階段,中國經濟進入了提升質量、穩步增長的新常態。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的增速和總量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發生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率提升、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動能轉換、居民生活社會結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結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的重要論斷。在經濟發展進入全面轉型攻堅期的大背景下,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融合發展。
黃河流域在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地理位置各方面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重要的經濟地帶、能源基地和生態屏障。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著重強調,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同步推進、協同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為推動新時代黃河流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戰略思路和科學指南。
黃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經濟戰略地位,但黃河流域存在水土流失、沙漠化、地表採礦塌陷、水資源短缺、洪澇災害頻發等諸多生態和水文水資源難題,加上黃河流域地區發展差距大、資源稟賦差異明顯、貧困人口集中、發展整體滯后等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決定了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的特殊性、長期性和艱巨性。黃河流域面臨著生態環境脆弱且複雜,流域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且流域內發展差距較大,經濟社會發展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之間矛盾尖銳,生產力布局與生態環境安全格局不協調,資源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等一系列亟須破解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黃河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不高。黃河流域發展地位高但質量不高成為國家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薄弱環節。實現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要以保護為先,要以黃河生態保護為重要的背景依據,走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統籌兼顧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既是「補短板」,也是推動全國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因此,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融合發展是未來研究的重要方向,對長期以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新的經濟發展時期,本書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為契機,立足於黨中央對新時代黃河流域發展大局的科學定位以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不協調的現實,以黃河流域九省區為研究對象,以保護流域生態脆弱性、提升流域高質量發展水平為切入點,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全面系統地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政策支撐、現實選擇、理論基礎、效應測度、驅動機制、經驗借鑒及路徑選擇,回答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何融合」、「是否融合」以及「如何融合」的問題。
全書共分為十章內容:第一章闡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戰略選擇,從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歷史背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性視角分析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時代背景,凸顯二者融合發展的必然性;進而闡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提出背景、核心要義以及推進策略,彰顯國家戰略提出的深遠意義;最後分析了二者融合發展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第二章闡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現實選擇。首先在分析黃河流域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概況及特徵的基礎上,構建評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指標評價體系,分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面臨的現實發展困境。其次從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界定、測度方法以及研究熱點方面梳理高質量發展相關研究文獻,構建評價高質量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分析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現實發展困境;從發展現狀角度進一步突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必然性。第三章從相關理論視角分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什麼融合」。首先從稀缺性理論、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文明理論分析生態保護的理論基礎,從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和綠色索洛模型兩方面分析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基礎,進而從共生理論、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理論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分析二者融合發展的理論支撐。第四章從基礎視角分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什麼融合」。隨著國內外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相關研究經歷了從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係研究,到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質量的關係研究,再到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關係研究,系統全面地為二者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獻支撐。第五章從作用機理視角分析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必要性。首先依託全書的結構分析了二者融合發展的邏輯依據,其次重點從生態保護對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和高質量發展對生態保護的作用機理系統梳理和總結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發展的作用機理,為後續章節的實證研究打下基礎。第六章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效應測度及分析。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效應水平,進而分析了二者的融合效應的時空差異特徵,了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否融合」。第七章實證探究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驅動因素。基於已有研究選取了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優化水平、環境規制強度、城鎮化水平、政府干預強度、對外開放水平以及技術創新水平來分析影響融合發展的驅動因素,進而實證檢驗了不同驅動因素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影響水平,探討了黃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流域劃分對融合水平的影響。從實證檢驗的角度深入探析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如何融合」。第八章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發展困境。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結果以及二者融合效應測度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面臨的困境,通過分析發現,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流域內各省區之間的高質量發展不平衡,跨流域協同治理面臨種種困境。第九章利用國內外經典流域治理案例為黃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提供經驗借鑒。通過分析歐洲萊茵河、美國田納西河和中國長江流域的基本情況、開發治理歷程與歷史成就,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提供了經驗參考。結合黃河流域自身開發治理的現狀與困境,總結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經驗借鑒,為黃河流域的融合發展提供了破解思路和路徑探索,助力黃河流域實現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第十章積極探索促進黃河流域實現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的頂層設計,圍繞「如何融合」這一核心問題,首先分析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融合的發展機遇,從總體目標、理念引領、發展動力、重點突破、全面實施及制度保障六個層面提出破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困境的思路,重點突破流域生態保護水平提升、高質量發展提質增效以及流域間聯動協同治理這三大任務,進一步完善政府、社會和市場融合治理機制、創新體制保障機制,多維共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融合,對明確「如何實現融合」的重點任務、提出促進融合發展的機制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