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奎評傳 封傑 高劍秋 978750088141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工人
NT$43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4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高慶奎評傳
ISBN:9787500881414
出版社:中國工人
著編譯者:封傑 高劍秋
頁數:27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317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高慶奎抱定的「三不爭原則」,貫穿了他的整個演藝生涯,而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更是讓後人稱道。高慶奎始終秉持自己的從藝信條——紮實學藝,踏實做人,塑造舞台形象,弘揚藝術精華,為京劇發展、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從本書中能夠深刻感受到一位京劇藝術大師的個人魅力和藝術成就。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京劇「四大鬚生」之一高慶奎的個人評傳,他是高派唱腔的創始人。從高慶奎的父親高四保開始,到高慶奎的兒子高韻笙,高家三代人見證了京劇從誕生到興盛的發展歷程,高慶奎身處其中,也完成了他的藝術人生之旅。 本書圖文結合地講述了高慶奎如何從一位跑龍套的小角色,歷經磨鍊,對京劇進行革新,到走上挑班之路,成為我國京劇「四大鬚生」之一的人生歷程。

作者簡介

封傑,出生於1968年,北京人。 就職於國家京劇院,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京劇》雜誌編輯部主任,發表文章百余篇,涉及京劇沙龍、菊壇談往、人物專訪、京劇劇評等欄目。記載了京劇藝術發展的歷程,道出了京劇人的心聲。十幾年來,文章相繼發表在《戲劇電影報》《梨園周刊》《中國戲劇》《文化月刊》《人民日報》等報刊。 出版著作《京劇名宿訪談》(撰著)《京劇名宿訪談續編》(撰著)《京劇名宿訪談?編》(撰著)《岳上清暉》(主編)《京劇說苑》(主編)《琴韻——京胡藝術論文集》(編委)《程派完全手冊》(編輯)《倪茂才京劇唱腔選》(編審)。策劃京劇數字電影《孟母三遷》。 2012年榮獲北京京劇崑曲振興協會頒發的「弘揚京昆藝術特殊貢獻獎」。 2013年榮獲中國戲劇文學學會頒發的全國戲劇文化獎「戲劇專著金獎」。 現為: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 北京戲劇家協會會員 首都京胡協會理事 北京京劇崑曲振興協會理事 北京國粹傳承促進會會員 河北霸州李少春研究會理事

目錄

第一篇 家世與師承
「丑聖」高四保
父子同台演出
高四保的壽誕與哀榮
開蒙學戲與授業恩師
從跑龍套到演話劇
第二篇 舞台嶄露頭角
搭班唱戲
嶄露頭角
「三不爭」原則
成為名伶
初唱大軸
替「師」演出
和梅蘭芳排新戲
繼承賈洪林衣缽
向著正角努力
日本巡演受好評
劉、譚戲皆唱
第三篇 滬上演出精彩紛呈
首次赴滬萬事俱備
一炮而紅
在丹桂第一台的演出
在滬唱紅《珠簾寨》
丹桂第一台的新戲
回京初掛頭牌
首赴上海亦舞台
《戲迷傳》生旦凈丑一肩挑
第一出高派私房戲《胭粉計》
第四篇 慶興社的黃金時代
成立慶興社
再赴上海亦舞台
再組慶興社
與程硯秋的合作
整理本戲《鼎盛春秋》
在北京演海派戲
三組慶興社
從《樂毅伐齊》《梨花計》到《蘆花河》
演了一年半的連台本戲
第五篇 「三斬一探」高派藝術形成
組成玉華社
為天蟾舞台做開幕演出
班社幾經改組
滬上劇壇奪錦標
初組慶盛社
上海演出連台本戲
再組慶盛社
榮記大舞台與杜祠堂會演出
三組慶盛社
同梅蘭芳在天蟾合作
四組慶盛社
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
第六篇 最後的歲月
告別舞台
編演愛國救亡新戲
組成高家班赴滬
最後的歲月
附錄 高慶奎演出主要新創(整理)劇目
後記 高派藝術天意鑄分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