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歷史街區空間熱舒適度適應模型建構研究-以北京市老城區為例 9787568097086 楊鑫 賀爽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城市歷史街區空間熱舒適度適應模型建構研究-以北京市老城區為例
ISBN:9787568097086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
著編譯者:楊鑫 賀爽
叢書名:中國城市建設技術文庫
頁數:17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329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本書基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研究方向緊迫且急需。2 內容基於當前北京市城區的熱舒適度改善實踐,研究具有廣泛的借鑒意義。

內容簡介
現代城市化建設逐漸改變了城市氣候,影響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在大城市病長期持續的城市發展進程中,老城區的氣候環境危機更加嚴重,高建築密度,高人口聚集度,以及公共空間與綠地植被的缺乏,導致局地氣候環境持續惡化,造成了人居生活環境質量低下,阻礙了老城區中很多歷史街區的可持續發展。本書的編寫正是基於以上背景。本書內容包括室外熱舒適度適應模型建構方法、歷史街區空間熱舒適度適應模型建構實踐、歷史街區熱舒適度改善提升的應用實踐三大部分,總結老城歷史街區街道空間的優化策略與模式,建立熱舒適度動態評估體系,為未來城市歷史街區更新改造提供新思路與新視角。

作者簡介
北方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建築技術二級學科責任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

目錄

目錄
第一章城市室外熱舒適度研究概述001
第一節城市室外熱舒適度研究的重要意義002
第二節微氣候與熱舒適度研究現狀004
第二章室外熱舒適度適應模型建構方法013
第一節空間基礎資料庫的建立014
第二節室外熱舒適度客觀機理指數評測與主觀評測015
第三節基於數值統計的室外熱舒適度評價指標及閾值範圍016
第四節建立室外熱舒適度評測體系框架024
第三章歷史街區空間熱舒適度適應模型建構實踐
——以北京老城歷史街區為例029
第一節北京老城區氣候環境分析030
第二節北京老城歷史街區空間分析037
第三節典型街道空間微氣候環境實測與數值模擬驗證052
第四節北京老城歷史街區空間熱舒適度指標修正099
第五節北京老城典型歷史街區空間熱舒適度評測106
第四章歷史街區熱舒適度改善提升的應用探索125
第一節網格化分解應用126
第二節建成空間要素與熱舒適度耦合關係分析127
第三節典型街道空間改造實踐探索139
第五章結論與展望163

精彩書摘
城市微氣候環境是一個涉及到多重方面的複雜性綜合課題,從熱舒適度切入研究城市局地微氣候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熱舒適度從人體感知與生理機能的綜合角度評價微氣候環境是否舒適,直接關係著人居環境質量的提升,將是城市真正「宜居」的重要考量指標之一。從城市街區尺度研究熱舒適度問題,一方面因為街區綠地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時間*長,覆蓋城市面*廣的一個尺度類型;另一方面街區空間改造是城市規劃與環境建設長期忽略的夾縫層,規劃注重大尺度的景觀格局,設計關注綠地的各類要素建設,從中觀尺度關注街區空間的改善,這在城市存量時代到來的今天尤為重要,未來中小尺度的環境改造將*大程度影響人居環境質量。針對城市歷史街區空間的熱舒適度研究,是提升街區整體活力,改善人居環境,保護歷史文化遺存與延續在地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也是將氣候環境研究應用於獨具文化價值的歷史區域的首次嘗試。

前言/序言
前言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積極應對各類極端天氣,緩解氣候危機對人居環境的影響迫在眉睫。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全球每個區域的天氣。2018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氣候變化:科學與傳播」論壇提出,預計到2030年高溫熱浪將成為氣候的新常態。過去50年中國熱浪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強。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強度增加的雙重驅動下,高溫天氣頻發,生態系統平衡、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體健康狀況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建設氣候安全型社會可以為健康福祉帶來巨大協同效應,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之一。氣候安全型社會的構建核心是人居環境,需要城市規劃層面的決策,更需要人本視角下的落地實施。從熱舒適度切入研究城市局地小氣候環境的改善問題,是從人體感知與生理機能的綜合角度評價小氣候環境是否舒適,直接關係著人居環境質量的提升,熱舒適度將是城市真正「宜居」的重要考量指標之一。
本書關注城市歷史街區小氣候環境與熱舒適度狀況,歷史街區是老城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間,也為外來遊客提供了體驗城市歷史文化的場所,其街道環境的熱舒適度改善與提升尤為重要。本書以北京老城歷史街區為例,梳理了老城區整體建設情況,選取六片典型歷史街區,以交通路網、綠地水系、建築圖底為視角展開分析。通過選點全天實時監測街道小氣候各項指標(空氣溫度、相對濕度、太陽輻射、風速風向)與熱舒適度狀況問卷調查,利用ENVImet軟體建立小氣候動態模型,對街道空間熱舒適度進行評估。研究提出網格法精細化分析街區公共空間的高寬比、綠化覆蓋率、建築陰影率與小氣候模型的關聯性,利用景觀設計的手法對街道空間進行改造優化。*終歸納總結老城歷史街區街道空間的優化策略與優化模式,
建立熱舒適度動態評估體系,為未來城市歷史街區更新改造提供新思路與新視角。
本書中涉及的監測與數據分析等研究成果均由域境自然研究站(北方工業大學RLncut研究站)完成。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及同行的支持和指導,並參閱了眾多文獻,謹向各位專家學者及文獻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無界景觀工作室張琦先生參与了本書編寫,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金紫編輯、胡芬編輯為本書出版付出了很大努力,在此一併致謝。限於水平與時間,本書難免存在不妥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著者
2023年8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