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學科史 華洪 978756045036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西北大學
NT$62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地質學學科史
ISBN:9787560450360
出版社:西北大學
著編譯者:華洪
頁數:44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329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西北大學地質學科從艱苦的萌芽階段一步一個腳印發展到如今深化改革謀求,力爭建成世界學科的輝煌歷史;集中展示了西北大學地質學系走出了9名學部委員、兩院院士等高級別專家,培養了宋漢良、王志武、安啟元、閻敦實等一批行業精英,產生了”地殼波浪狀鑲嵌構造”“秦嶺式殼幔三維構造幾何學結構模型”和”三幕式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假說”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理論創新和發現等成就。

目錄

第一章 地質學科萌芽階段(1902-1938)
一、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學源流
二、西北大學地質學科源流
第二章 地質學科初創階段(1939-1949)
一、西北大學始設地質地理系(1939—1946)
二、地質學系始設時期(1947—1949)
第三章 地質學科格局初成階段(1949—1965)
一、專業形成與教師隊伍
二、教學與人才培養
三、科學研究
四、教學儀器設備建設
第四章 地質學科逆境前行階段(1966—1977)
一、師資隊伍建設
二、人才培養
三、學術研究
第五章 地質學科復興壯大階段(1978—1992)
一、機構設置、學位培養體系及學科建設
二、師資隊伍
三、多學科聯合協作研究
四、教學與人才培養
五、實驗室建設
六、國際合作與交流
第六章 地質學科跨越式發展階段(1993-14)
一、學科帶頭人與支撐平臺
二、教學改革與基地建設
三、科學研究
四、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五、實驗室及其他科研、教學平臺建設
六、人才培養
七、學術交流
第七章 地質學科深化改革謀求階段(15至今)
一、學科定位與突破戰略
二、強化師資隊伍與研究團隊建設
三、大力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創新
四、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新型拔尖人才培養
五、新形勢下的學科平臺建設
六、學術交流
七、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
第八章 西北大學地質學科奮鬥精神與教育理念
一、張伯聲教授的地質學教育理念
二、張國偉院士的教育思想與地質學前瞻性思考
三、舒德幹院士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教育思想
四、張宏福院士的育人精神與科研創新
五、趙國春院士的地質學教育觀
六、劉池陽教授的科學精神和地質學學術思想
七、教學名師賴紹聰教授的地質學教育觀
附錄1西北大學地質學科正高級學者
附錄2西北大學地質學科歷年博士學位授予況
附錄3西北大學地質學科師資況
主要參考文獻
跋一
跋二
跋 三
跋四
後記

前言/序言
歷史是一面鏡子,照見現實和未來。一所大學走向怎樣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面對自己的過去。因此,認識過去是理解現在和預知未來的鑰匙。建校1年來,西北大學始終以人步、社會發展為使命,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己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發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之重任”的辦學理念,淬煉出”公誠勤樸”的校訓,鑄就了”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西大精神,形成了”團結取、民主、奉獻”的優良校風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學風。這些賦予了學校很強容性、旺盛的生命力和高遠的追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西大人堅持操守,不畏艱險,克服困難,奮力前行。是在新時代、新時期,西北大學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更容的氣度、更加堅定的擔當,與時,不斷創新,深度融人時代潮流當中,更加彰顯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學科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依託,是科學研究的源泉,是社會服務的基石,是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載體,被稱為高校發展的龍頭、主線。縱觀西北大學歷史,無論是對國立北平大學綜合屬性的整建制傳承、京陝兩源的合流,還是1952年的高校院系調整、世紀末的”211工程”,以及21世紀的”雙”建設,”學科”是貫穿整個歷程的重要的關鍵詞。大學本來就是以學科的劃分和組合為基礎構建起來的學術組織,大能、以及辦學水平等都與學科相關。一部學科史,如同一面鏡子,全景式地折射出大學改革、建設與發展的歷史,所彰顯的則是一代一代學人踐行使命與勇擔重任的奮鬥軌跡!欲揭示參天葳蕤的緣由,欲維繫花繁葉茂的根脈,須先厘清學科的源流與走向。
西北大學自創設以來,植根西北,興學求強,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十分注重依託區域資源,在主動服務國家和區域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鞏固和擴大基礎學科優勢,並向應用學科延伸。學校依託西部自然與人文資源,深入保護”一座山”——秦嶺,呵護”一條河”——黃河,融入”一條路”——絲綢之路,壯大”一棵樹”——地球動物樹,建設”一個原”——黃土高原,傳承”一個精神家園”——周秦漢唐文明,升級”一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做好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的大文章,形成了鮮明的辦學和學科優勢。
“西北大學學科發展史”是套貫通我校1年學科發展歷史的著作,是一項宏大的、具有創新性的、意義深遠的文化工程。通過挖掘、整理學校的學科源流與發展走向,研究校史,提煉學校發展理念和精神,有利於更好地繼承、建設、發展和豐富學科建設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形成的治學精神、教育理念,正是”西北大學學科西大文化,並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歷史依據。發展史”的核心內容所在。在校史研究、西北聯大研究的基礎上,我校啟動了學科發展史編纂工作,並將其列為1周年校慶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全校25個院(系、所)、312位執筆人的鼎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下,600余萬字的書稿終於完成,這無疑是我校學科建設發展的一項重大成果。這套書稿提出了西北大學主幹學科的概念,闡述了其源流、流向、代表人物和主要貢獻,此外還有一些新的研究發現。另外,依據《西北大學學人譜》902-22年我校1492名專家、教授的基本信息。這套書稿還對西北大學人文素養教學、思政教學原則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等學科教育理念做了初步探索和提煉。這些都將為學校發展提供重要借鑒。我誠摯地希望,西北大學學科史研究不止步於此,還有更多不同視角的成果問世。在此,向參與編纂工作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和由衷的祝賀!
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瞭解昨天、把握今天、明天的智慧。”西北大學廿年來取得的重大成就,做出的重大貢獻,凝練出的理念思路,彰顯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和不竭動力。研究其形成的背景、基礎、機制,傳承這些優秀傳統,對西北大學未來的”雙”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相信,西北大學未來的學科建設之路、事業發展之路也必將越走越寬廣!
是為序。

摘要
第一章 地質學科萌芽階段(1902-1938)
一、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學源流
(一)晚清陝西高等學堂創始我國石油留學教育
光緒三十年(1904年)十一月,清政府開辦延長石油廠,陝西巡撫曹鴻勳遂于西北大學前身陝西高等學堂內選派吳源澧、沈雲驤、由天章 (雲飛)、楊宜鴻、方傳龍、舒承熙、馮爾鵬、譚熙弭等10人到延長石油廠實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派練源澧、舒承熙、楊宜鴻3人和自費生由天章 同往留學。這些留學生在越後油廠學左右,購買機器,先後回到延長石油廠,並了一批機器(圖1-1)。
宣統元年(1909年)六月,在學源澧向勸業道報告了委託調研的各項事務,並接受勸業道委託,為延長石油廠採購機器、聘請工匠。他們為延長油礦相繼聘請了理學博士大塚專一(礦地測量技師)、田村升(測繪手)從事地質勘查,合同半年;關川德次郎、板垣倉吉、櫻井清次郎、遠藤幸次郎為工匠,合同1年。宣統元年(1909年)三月二十九日(農曆),陝西高等學堂留日歸國學生吳源澧”在井迤北高坡上開第三井,鑿深三六十尺(118 8米),日吸原油三餘斤;六月十日(農曆),深五四十九尺(181 17米),因無油停工:八月,開鑿第四井,家灘,因用立式鍋爐不大適宜,工行甚遲;九月,事起中輟”。
宣統二年(1910年)六月,楊宜鴻隨同所聘技師和工匠回到延長石油廠開始工作。
宣統二年(1910年)十月,吳源澧等人也回到延長石油廠。他們聘請的技師大塚一行在延長縣城內外、雷家灘、張家灘、呼家川、蓼子原、煙霧溝、科一行了勘查,共勘測油田4處,估定油井35口,在延長縣城內外估定油井口,按其所定的井位有2口見油。從1907年到1911年,技師先後在延長石油廠工作4年多,1911年6月13日合同期滿,全體未再續約回國。
上述延長石油廠的早期技術人員是我國曆批被派出學專業的留學生,而延長石油廠又是我國大陸開發早的油田(圖1-2)。故從西北大學前身陝西高等學堂派出石油留學生的意義重大,它實際上揭開了西北大學在延長、玉門以及大慶等我國各大油田和各個歷史時期為中國石油工業做貢獻的歷史序幕。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