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20年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彙編 姜昊 978751166417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
NT$63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2016-2020年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彙編
ISBN:9787511664174
出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
著編譯者:姜昊
頁數:27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347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十四五」期間,國家科學技術成果豐碩,趙忠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等10名知名專家被授予科學技術獎,「大亞灣反應堆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震蕩新模式」等207項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良種牛羊高效克隆技術」等322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等856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德國科學院院士凱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等37個外籍專家和組織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合作獎。
農業領域國家科技獎勵成果主要產生於科技進步獎的作物遺傳育種與園藝組、林業組、養殖組、農藝與農藝工程組、輕工組、環境保護組、創新團隊組、科普組等,以及自然科學家的生物學組、技術發明獎的農林養殖組等。

目錄
2016年度
國家自然科學獎
水稻產量性狀的遺傳與分子生物學基礎
植物小RNA的功能及作用機理
豬日糧功能性氨基酸代謝與生理功能調控機制研究
國家技術發明獎
良種牛羊高效克隆技術
芝麻優異種質創製與新品種選育技術及應用
玉米重要營養品質優良基因發掘與分子育種應用
動物源性食品中主要獸葯殘留物高效檢測關鍵技術
基於高塔熔體造粒關鍵技術的生產體系構建與新型肥料產品創製
木質纖維生物質多級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
多抗穩產棉花新品種『中棉所49』的選育技術及應用
辣椒骨幹親本創製與新品種選育
江西雙季超級稻新品種選育與示範推廣
農林生物質定向轉化製備液體燃料多聯產關鍵技術
三種特色木本花卉新品種培育與產業升級關鍵技術
林木良種細胞工程繁育技術及產業化應用
我國重大豬病防控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
針對新傳人我國口蹄疫流行毒株的高效疫苗的研製及應用
功能性飼料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
中國荷斯坦牛基因組選擇分子育種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
第一節糧優質抗病黃羽肉雞新品種培育與應用
《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院士、教授告訴你食品添加劑背後的那些事》
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與裝備
果蔬益生菌發酵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
金槍魚質量保真與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造紙與發酵典型廢水資源化和超低排放關鍵技術及應用
中國葡萄酒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苧麻生態高效紡織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三江源草地生態恢復及可持續管理技術創新和應用
設施蔬菜連作障礙防控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農藥高效低風險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
南方低產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關鍵技術
東北地區旱地耕作制度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水稻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災變規律與綠色防控技術
黑茶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油料功能脂質高效製備關鍵技術與產品創製
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應用
國際科技合作獎
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
2017年度
2018年度
2019年度
2020年度

精彩書摘
《2016-2020年國家獎勵農業科技成果彙編》:
完成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
完成人:秦玉昌,李軍國,張軍民,王紅英,王衛國,李俊,薛敏,饒正華,楊潔,湯超華
獲獎類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成果簡介:本成果針對我國在飼料質量安全控制和加工技術方面總體水平較低、部分關鍵技術落後、精準生產管理和質量控制技術缺乏等問題,系統開展飼料有毒有害成分控制檢測關鍵技術、飼料高效加工關鍵技術、飼料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研究,提升我國飼料產品質量與營養價值,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主要科技創新如下:
(1)在飼料質量安全檢測控制關鍵技術方面。首次提出飼料中三聚氰胺限量值,制定飼料有毒有害成分檢測方法標準7項,創建飼料及畜產品中β-受體激動劑監控技術,建立飼料質量快速評價檢測技術,為保障飼料和動物食品安全提供重要技術支撐。首次研究確定飼料中三聚氰胺背景水平和在動物體內的代謝殘留規律,提出三聚氰胺限量值,農業部以公告形式發布實施;制訂飼料中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玉米赤霉烯酮等檢測方法標準7項,建立了硅鋁酸鹽類飼料黴菌毒素吸附劑的最佳改性工藝和檢測、評價方法,創製了新型飼料黴菌毒素吸附劑;研發了飼料中β-受體激動劑快速檢測方法,明確了3種典型β-受體激動劑在肉牛、肉羊組織中的代謝、消長規律,提出了將毛髮作為動物β-受體激動劑的監管靶標,對β-受體激動劑監管、防控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創新性地將近紅外特徵指紋圖譜技術應用到飼料產品的真偽鑒別和合格性判別,創建了氯化膽鹼等25種飼料添加劑近紅外指紋圖譜鑒別技術、飼料原料及產品近中紅外光譜資料庫系統,實現飼料質量的快速鑒別、檢測,為飼料產品質量的實時動態控制奠定了基礎。
(2)在飼料高效加工關鍵技術方面。揭示熱敏性添加劑加工過程損失規律,發明高效調質低溫制粒畜禽飼料生產新工藝,優化畜禽飼料加工工藝及參數,創新飼料原料擠壓膨化預處理技術,解決飼料高效加工關鍵技術問題,實現飼料生產提質增效。揭示了維生素、?製劑等12種熱敏性添加劑加工損失規律,發明了粉料調質熟化低溫制粒畜禽飼料生產新工藝,為熱敏性添加劑精準添加、實現配方保真提供了基礎數據和工藝技術支撐,可節約用量15%以上;明確了飼料加工工藝及參數對畜禽生長性能和飼料質量的影響規律,提出了豬、雞等動物飼料加工工藝參數的最佳組合,形成主要畜禽飼料精準加工技術體系,可降低加工能耗10%左右,提高飼料轉化效率3%以上,實現飼料營養成分的高效利用和飼料加工的節能降耗;創新了飼料原料高效利用擠壓膨化預處理工藝技術,明確了擠壓膨化預處理對大豆、棉粕、菜粕營養成分和抗營養因子的影響規律及對肉雞、豬生長性能的影響規律,與未膨化相比,消化率可提高10%左右,日糧中添加比例可提高50%以上,顯著提升飼料原料效價。
(3)在飼料生產過程質量安全控制技術方面。首次構建飼料加工基礎資料庫,創新飼料加工過程HACCP、可追溯管理技術,制定交叉污染防控技術規範,促進飼料行業高效、安全、可持續發展。明確了飼料原料中抗營養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分佈規律,構建了飼料有毒有害成分與抗營養因子資料庫、飼料原料加工特性數據查詢系統和飼料加工工藝技術參數資料庫,建立了基於飼料原料配比、加工工藝參數的顆粒飼料質量預測模型,為飼料配方設計和高效生產提供重要技術支撐,是對我國動物營養需求參數資料庫的重要補充;創新了適合我國飼料企業的HACCP質量安全管理技術、飼料加工過程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技術,建立了適合我國生產企業的飼料質量安全管理系統,提高我國飼料生產質量安全管理技術水平;明確了生產線關鍵環節在制飼料產品的有害微生物的變化規律,制定了飼料加工過程藥物、微生物交叉污染綜合防控技術規範,並形成國家標準1項,為飼料企業交叉污染防控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項目成果獲發明專利11項、軟體著作權7項,制訂國家標準10項、行業標準5項,發表論文273篇,其中SCI收錄31篇,出版著作6部,獲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成果獎1項、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成果在飼料生產企業、檢測機構、設備製造企業等得到了推廣應用,累計為飼料生產企業和養殖企業創造了28 93億元的經濟效益,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前言/序言
「十四五」期間,國家科學技術成果豐碩,趙忠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等10名知名專家被授予最高科學技術獎,「大亞灣反應堆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震蕩新模式」等207項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良種牛羊高效克隆技術」等322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等856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德國科學院院士凱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等37個外籍專家和組織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合作獎。這些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項目的特點主要有:
一是產生一批重大標誌性成果。我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正在從「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以移動4G、北斗導航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扭轉了我國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成功範例。
二是持續激勵基礎研究。如國家自然科學獎湧現了一批原創性成果,既有聚焦基礎研究的突破,也有應用基礎研究或民生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的解決。如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是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原創性科學成果,也是中國本土首次測得的粒子物理學基本參數,在國際高能物理界產生重要影響。
三是更加強調成果應用積淀。堅持要求提名成果應用需滿三年以上。如2020年度獲獎項目平均研究時間是11 9年,其中研究時間10-15年的項目數量最多,佔比38 9%。
四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顯著加強。如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34項通用類獲獎項目中,75%的項目有企業參与,其中三分之一的項目由企業牽頭完成。
五是強化國際科技合作。2020年三大獎全部向外籍專家開放,最終由外籍專家主持或參与完成的獲獎項目有5個,其中參与研究時間超過10年的有2人。合作向更大範圍更廣領域邁進,既有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研究,又有空氣污染防治、疾病防控、新葯研發等惠及民生的熱點領域。
農業領域國家科技獎勵成果主要產生於科技進步獎的作物遺傳育種與園藝組、林業組、養殖組、農藝與農藝工程組、輕工組、環境保護組、創新團隊組、科普組等,以及自然科學家的生物學組、技術發明獎的農林養殖組等。2016-2020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涉農領域項目一共177項,佔全部獎勵數量的12 36%。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1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3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29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4項,分別佔到相應獎勵種類數量的6 28%、9 63%、15 07%和10 81%。涉農領域獲獎項目主要特點包括:
一是獎種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為主,且基本為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共129項,占涉農領域項目72 88%。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共36項,僅佔20 34%。涉農領域獲獎成果二等獎勵共170項,佔96 05%。除2017年李家洋院士主持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以及201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創新團隊和2017年袁隆平雜交水稻創新團隊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外,其餘獲獎成果均為二等獎。
二是一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育種技術取得積極進展。既包括種豬、肉雞、淡水魚、扇貝等畜禽水產,也包括小麥、大豆、黃瓜、梨、菊花、月季等農作物和林草花果新品種。?農產品安全實現新突破。如2019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污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畜禽飼料質量安全控制關鍵技術創建與應用」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控制的成果,豐富了農產品安全技術手段,有力提升了從生產到餐桌全過程的消費安全水平。?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成果不斷湧現。如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柑橘綠色加工與副產物高值利用產業化關鍵技術」「重大蔬菜害蟲韭蛆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等農產品和食品加工產業的成果,在關注品質的同時注重副產物高值化利用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顯著提升了經濟社會效益。
三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成果完成主體。三大獎第一完成單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中高校94項、科研院所73項,分別占獲獎項目的54 34%和42 2%。企業作為完成單位較少,只有5家,僅涉及肥料創製、農機裝備、飼料加工、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表明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主體仍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獲獎高校中,中國農業大學有15項,獲獎數量在高校中位居首位,包括1項國家自然科學獎、5項國家技術發明獎、9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其次,獲獎數量較多的高校有華南農業大學(6項)、浙江大學(5項)、華中農業大學、江南大學(5項)、揚州大學(5項)、南京農業大學(4項)、西北農林大學(4項)。
在獲獎的科研院所中,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居多,共有35項,占所有科研院所獲獎比例的47 95%,其中獲獎數量較多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7項、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5項、蔬菜花卉研究所4項、畜牧研究所4項、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3項。此外,地方獲獎科研機構分佈較為分散,其中浙江和湖南省級農業科研院所有3項和河南、黑龍江、山東等省級農業科研院所有2項。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