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北京動物園 孫魏 978754774416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日報
NT$814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數量非實際在台庫存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實際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1909,北京動物園
ISBN:9787547744161
出版社:北京日報
著編譯者:孫魏
叢書名:西洋鏡
頁數:2315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0332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13年前的北京動物園罕見影像,四色印刷。
19世紀後半葉,以巴黎植物園(內設動物園)為代表,動物園的受眾由特權階層漸趨大眾化,開始肩負起供中下層階級休閒娛樂、陶冶情操和公眾教育的功能。晚清的使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歐美考察政俗的。因此,端方、戴鴻慈將動物園與圖書館、博物院、公園並置,視其為”導民善法”,頗得彼時西方動物園理念之精髓。當然,彼時國人對於動物園這種新事物的認知,還需要一個過程。

內容簡介
全書由《京師博覽園》相冊、《農事試驗場全景》相冊、附錄三部分組成。
《京師博覽園》相冊約初版於1910年。共收錄64張清農工商部農事試驗場(北京動物園的前身)的照片。其中包括6張主管官員的照片、32張建築風景照和26張動物照片,生動呈現了百年前北京動物園的歷史風貌。
《農事試驗場全景》相冊初版於1909年,由日本的博信堂印製。共收錄108張農事試驗場的照片,其中包括14張主管官員的照片、94張建築風景照和遊人遊覽的照片,全面呈現了農事試驗場開放之初的盛況。
附錄部分包含《京師博覽園遊記》一文和30余張照片。《京師博覽園遊記》連載於1908年的《順天時報》,是一篇詳細的遊園指南,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趙省偉: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目前專注於中國歷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國主題的法國、德國報紙和書籍。編有《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彩色畫報記錄的中國1850—1937》,”西洋鏡”系列等書。
孫魏: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博士後,現任教於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著有《明代外交機構研究》,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目錄

001 京師博覽園
002封面書影
003載振
003溥頲
004熙彥
004楊士琦
005沈雲沛
005誠璋
006農事試驗場地圖
008試驗場大門
009動物園大門
010進園東門
011進園東門
012接待室
014東北宮門及斷橋
016松風蘿月軒
017松風蘿月軒
018御座船
020中式花園
022六角亭
024豳風堂
024豳風堂
025外洋推車
025瀑布
026蓮花塘平臺
028海棠式亭
029海棠式亭
030薈芳軒
031薈芳軒
032木長橋
034東洋房全景
036萬字樓
038草亭房
040來遠樓
041來遠樓前古樹
042植物園溫室與溫床
042西北山之曠然亭
043噴水?
044噴水獅
045噴水獅
046暢觀樓
048暢觀樓
050西式八方亭
052鬯春堂
054肩輿
056蔬菜試驗地
058咖啡館
058蠶桑館
059動物園門
060虎
060雄銀獅
060豹
060銀獅
061象
061熊
062大狼
063馬鹿
063雌?
063紅鹿
064紋馬
064小紋馬
065袋鼠
065大猴
065小猴
066?
066箭豬
067鴿
067鴞鳥
067鴕鳥
067加冕鷺鷥
067雕
068鶴
068東洋雞
068珍珠雞
069農事試驗場全景
070封面書影
071載振
071熙彥
071溥頲
071楊士琦
071沈雲沛
071端方
071蕭敷訓
071袁思亮
071誠璋
072試驗場總辦及科員
073試驗場科長
074試驗場全圖
076試驗場大門
077接待室
077接待室
078進園東門
079動物園正門
080動物園虎豹獅熊室
080動物園北門劈柴橋
081農林房劈柴橋
081遠望農林房後山的亭子
082農林房
082船塢
083松風蘿月軒
083東北宮門木長橋
084東北宮門
084薈芳軒正面
085東面的青石橋
085海棠式亭
086遠望海棠式亭
086東北宮門及斷橋
087西式八方亭
087豳風堂正面
088豳風堂背面
088六角亭近景
089遠望六角亭
089中式花園全景
090中式花園遊廊
092中式花園木長橋
092蓮花塘
093瀑布西側的三疊遊廊
093遠望三疊遊廊
094瀑布
094東洋房全景
095東洋房側面全景
095東洋房近景
096東洋房遠景
097東洋房西面的高木橋
097萬字樓南面的大石橋
098萬字樓
098萬字樓四周的運動場
099中式花園及東洋亭
099東洋亭近景
100草亭房
100草亭房背面
101植物園溫室
101植物園溫床
102咖啡館
103遠望咖啡館
103來遠樓正面
103來遠樓側面
104來遠樓西側遊廊
104暢觀樓後面的餐房
105暢觀樓正面
105暢觀樓背面
106暢觀樓側面
108暢觀樓前的南薰橋
110噴水獅
110噴水?
111曠然亭
111遠望曠然亭
112蓮花塘
112城關
113燕賓園中餐館和鏡真照相館
113遠望鬯春堂和古柳
114鬯春堂背面
114鬯春堂東面的西式橋
115鬯春堂南面的高石橋
115湖桑試驗地
116蔬菜試驗地
116試驗室
117菜圃中的茅亭
117蠶桑館
118昆蟲飼養室和理化室
118五穀試驗場全景
119五穀地內的高木橋
119遊人候車處
120中式植物園
120登山遠眺
121出口
121御筆
122御座船
124各式遊船
124蘇式燈船
125人力車
125外洋推車
126肩輿
128草亭房內的遊客
129遊園的女學生
129休息的遊客
130萬字樓前擁擠的遊人
130場內的工人
131附錄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北京公園的先聲——作為遊賞場所與文化空間的萬牲園
林崢
光緒三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1906年10月13日),”五大臣”之中的端方、戴鴻慈出洋考察歸來,上折奏陳歐美各國”導民善法”:
每至都會繁盛之區,必有優遊休息之地,稍得閒暇,即往遊觀,輒忘車馬之勞,足益見聞之陋。初猶以為歐美風俗所趨,未必有關政俗,繼乃知其專為導民而設,無不具有深心。
於是諸臣奏請次第舉辦,”綜括言之,凡有四事”,一曰圖書館,一曰博物院,一曰萬牲園,一曰公園。在”萬牲園”條下具體陳述道:
各國又有名動物院、水族院者,多畜鳥獸魚鱉之屬,奇形詭狀,並育兼收,乃至獅虎之倫,鯨鱷之族,亦複在園在沼,共見共聞,不圖多識其名,且能徐馴其性。德國則置諸城市,為娛樂之區,奧國則闌入禁中,一聽芻蕘之往,此其足以導民者也。
端方、戴鴻慈所謂的”萬牲園”或”動物園”,即英文的zoological garden,是19世紀新興的產物。在西方,動物園濫觴於16世紀至18世紀的歐洲。隨著航海和殖民力量的擴張,以皇室為代表的歐洲上流貴族熱衷於收藏珍奇動物,作為彰顯王權和力量的方式、文明馴化自然的象徵。這些獸館通常附屬于貴族花園,如凡爾賽宮的動物園深刻地烙印著專制王權和殖民主義的痕跡。到了19世紀,”動物花園”(zoological garden)的概念出現後,動物園才開始被視作一個整體,脫離既定花園的範疇。這也就是說,”動物園”強調的是空間中的內容(動物),而不是空間本身。在倫敦攝政公園(The Regent's Park)率先興建動物園之後,整個歐洲隨之掀起了興建動物園的風潮。動物園的興起並非孤立的個案,它伴隨著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的發展,成為整個歐洲市政文化革新的一部分。它與19世紀興建劇院、博物館、圖書館、大學、商會、交易所、公園的熱潮是一體的。由於隸屬於公園系統,獨立或被結合進公園的動物園與公園一同被視作”都市之肺”,在擁擠、污濁的城市中為市民提供漫步休閒的場所。19世紀後半葉,以巴黎植物園(內設動物園)為代表,動物園的受眾由特權階層漸趨大眾化,開始肩負起供中下層階級休閒娛樂、陶冶情操和公眾教育的功能。晚清的使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歐美考察政俗的。因此,端方、戴鴻慈將動物園與圖書館、博物院、公園並置,視其為”導民善法”,頗得彼時西方動物園理念之精髓。當然,彼時國人對於動物園這種新事物的認知,還需要一個過程。
在中國,辟設專門空間蓄養動物的傳統,其實可以追溯至周文王時期的靈囿。《詩 大雅 靈台》曰:”王在靈囿,麀鹿攸伏。”毛傳注:”囿,所以域養禽獸也,天子百里,諸侯四十裡。靈囿,言靈道行於囿也。”後囿泛指帝王蓄養動物的園林。但是彼時國人對於 “動物園”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現代文明的意義還是完全陌生的。不僅如此,國人對於動物的認知,也與西方人不同。中國古人對於動物較為系統的認知可以追溯到《爾雅》,但基本是出於一種博物的趣味,”多識於草木鳥獸之名”。或是附會於人事,要麼將動物與祥瑞災異之兆聯繫起來,要麼將動物賦予人類的品格進行褒貶,表面談的是動物,實際還是旨在人事,缺乏對於動物本身生物學的認知——當然,這些即使在西方歷史中,也是近代以來的事。而動物園的誕生本身就與西方的博物學、分類學、生理學等學科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當晚清士大夫遊歷歐美時,動物園於他們而言是一種全新的體驗,自然會產生許多有趣的碰撞。
自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晚清國人出訪考察歐美,歷時半個多世紀。在令人目眩神迷的眾多發現中,動物園引起了他們普遍的興趣。由於難以在本土既有的知識結構中找到對應物,最初對於zoological garden(動物園)的翻譯也各出己意,缺乏統一,有譯為生靈苑、生物苑,也有百獸園、萬獸園,或萬種園、萬牲園、萬生園等等。直到20世紀初,戴鴻慈、載澤、康有為等人的論述問世後,”動物園”這個名稱才基本固定下來。
田曉菲在討論魏晉和晚清遊記的《神遊》(Visionary Journeys)一書中指出,中國遊記素有 “好奇”(love of the strange)傳統,對富有異域風情的奇珍異事尤為留意。而初衷為搜羅”奇異”(exotic)生物的動物園,恰恰迎合了這種期待。歐美動物園從世界各地網羅來的珍禽奇獸,絕大多數是這些初出國門的晚清士大夫聞所未聞的,因此,他們對於動物園最初的關注集中於一個”奇”字。如斌椿在《乘槎筆記》中強調,巴黎、倫敦、荷蘭等地”生靈苑”之”鳥獸之奇異者,難更僕數”“尤奇者,海中鱗介之屬”“異鳥怪魚,皆目未睹而耳未聞者”“珍禽異鳥,充斥其中”等等。志剛的《初使泰西記》不惜花費筆墨,歷歷細數倫敦”萬獸園”之”珍禽奇獸,不可勝計”。張德彝的《航海述奇》同樣也為”奇異難以殫述”的倫敦”萬種園”留足了篇幅,分門別類地描摹”獸之奇者”“鳥之奇者”“魚之奇者”,以及荷蘭”生靈園”所畜”奇奇怪怪者尤多”。戴鴻慈的《出使九國日記》亦讚歎倫敦”動物園”的”無奇不備”和柏林”校獸園”之”所畜珍禽奇獸以及鱗介各種甚眾”。
晚清出訪者對動物園的認識,還停留在對異域”珍禽奇獸”的新鮮好奇等最直觀的認識階段。所以早期出訪者最感興趣的,就是認識和記載各式各樣的生物。他們不厭其煩地記述在動物園中觀察到的動物。其中一些動物後來被引進北京萬牲園。通過這些論述可以發現,一方面,他們對長頸鹿、斑馬、袋鼠等富於異域風情的動物津津樂道,而另一方面,在觀察和認識這些新奇的動物時,他們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與其對接。大部分出訪者在記述動物時以”虎豹犀象”統之,此語典出《孟子 滕文公章 句下》。孟子在這一章 討論了治亂與禽獸的關係,認為禽獸的出現是亂世的表徵,暴君當政時,”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而有道的統治者則驅逐禽獸,使天下太平,”(周公)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孟子對於園囿和禽獸的理解,與西方現代以來的公園(動物園)觀念對照,很有意思。與之相應,當志剛歷數倫敦動物園的收藏之後,筆鋒一轉道:”雖然,博則博矣。至於四靈中,麟、鳳必待聖人而出。世無聖人,雖羅盡世間之鳥獸,而不可得。”感歎即使如倫敦動物園這般旁搜博采,仍然看不到上古傳說”四靈”之中的麟、鳳、龍,”然則所可得而見者,皆凡物也”。而戴鴻慈談到”來歐數月,已數見不鮮”的”鹿豹”——長頸鹿時,亦指出:”其狀馬首、牛尾、鹿身、長頸有角,西人以為中國古所謂麟者即此,此事殊難確證。因思中國古書,稱龍、麟、鸞、鳳諸瑞物,皆不經見。蓋緣此種久已不傳,亦與歐洲上古之大鳥、大獸同例(中世以後,所稱龍見鳳至,皆其贗者耳)。”志剛、戴鴻慈仍然篤信龍、麟、鸞、鳳這些中國上古傳說中杜撰出來的神聖鳥獸的存在,遺憾在西方現代的動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